回覆列表
  • 1 # 三農實事分享

    馬鈴薯澱粉含量高,較其他蔬菜便於儲存,且加工方式多種多樣,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所以如今,馬鈴薯的種植越來越規模越來越大,種植面積越來越廣,所以輪種就比較少,重茬情況嚴重,這樣,馬鈴薯黑痣病病原:立枯絲核菌,在土壤中累積,越來越多。所以馬鈴薯黑痣病發病率也越來越高,影響馬鈴薯的產量和質量,造成經濟損失。

    黑痣病誘發因素

    播種的時間。馬鈴薯播種過早或過晚,都會導致黑痣病發病率增加。沒有經過催芽的馬鈴薯,播種過早,土壤溫度比較低,發芽時間就會延長,增加了立枯絲核菌感染的機率。播種過晚,土壤溫度升高,病原菌活動增強,極易感染。

    氣候條件。土壤溼度過高,會增加馬鈴薯黑痣病的發病機率,所以排水沒做好的土地 種植的馬鈴薯更容易發病。7-39℃的環境下,立枯絲核菌都可以生長,溫度高或者低,都有利於立枯絲核菌的生長,不過高溫更有利。

    施肥措施。田間施肥,如果是施用的畜禽糞便,沒有經過腐熟處理的話,糞便中很有可以帶有具有感染能力的病菌,而糞便和馬鈴薯混合之後,可能就會導致病原菌侵染馬鈴薯。如果畜禽糞便在田間發酵腐熟,產生的高溫會“燒傷”幼芽。

    田間管理。如果田地一直種植馬鈴薯,沒有輪種其他作物,可能會導致病菌在土壤中積累,馬鈴薯更易發病,形成惡性迴圈。前面說過,土壤潮溼更易發病,所以如果土地排水沒做好,土地潮溼情況就會加重。

    預防措施

    我們前面已經講到了發病的誘發因素,所以現在我們從這些方面入手,講一講馬鈴薯黑痣病預防措施。

    首先,要選用健康,不帶病菌的馬鈴薯種進行種植。其次,選擇排水情況好的土壤進行種植。然後,選擇合適的種植時間,當土壤10釐米左右的溫度達到7-8℃時,即為種植良好時機,播種後,可以以地膜覆蓋,促進馬鈴薯種塊的發芽。再次,要對土地進行輪作,避免重茬種植,可以與玉米、白菜等輪種,以求減少病原菌的數量。最後,平時要注意檢查,如果發現發病植株,要及時拔除,並對土壤進行消毒,可使用生石灰。在馬鈴薯收穫之前,可以先割除莖葉,可以減少黑痣病的發病率。

    治療藥物。目前針對馬鈴薯黑痣病的有效藥物有阿西米達、撲海因、適樂時、戴挫黴等,具體使用方法都有說明書可以參照,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性施用。

  • 2 # 畜禽養殖學堂

    馬鈴薯原產於南美洲,是在16世紀傳入中國的,又名土豆、洋芋、地蛋。在中國有種植廣泛,而且產量也是世界最高的。但是在種植過程中,馬鈴薯常患黑痣病,對馬鈴薯的品質和產量都有嚴重的影響,那麼怎麼科學的預防這種馬鈴薯疾病呢?

    馬鈴薯黑痣病的症狀

    這個病主要是土壤傳染的真菌性病害,叫立枯絲核菌,這個菌種最適宜的繁殖溫度為23-28℃,患該病的馬鈴薯土塊表面會有黑色或深褐色的斑塊,隨著馬鈴薯種植區域的擴充套件,在河北、甘肅、寧夏、內蒙地區種植,黑痣病病害很嚴重,可能能減產20%,更嚴重的時候影響整片地的收成。

    黑痣病危害馬鈴薯嫩芽莖葉,也危害塊莖部分。土豆播種後發芽,幼芽的頂部發生黑痣病就會使部位壞死,導致幼芽不能再生長,然後光合作用、養分運輸受到影響,植株就會逐漸發黃枯萎,易倒。然後塊莖再次發芽,但還是會受到該病影響,土豆的發芽率和發芽質量就會受到影響。然後在後期生長髮育過程中患該病也會導致植株壞死倒伏,並影響結實率,馬鈴薯塊莖容易出現白色菌絲,造成塊莖分裂、轉青色、出現壞死、畸形土豆的現象,嚴重影響產量。

    防治土豆黑痣病的方法

    這個病有土壤傳播和種子攜帶傳播的特點,預防起來難度大,我們要採用綜合防止措施。

    1.實行種子去毒處理和土地輪種:黑痣病病菌能越冬耐低溫存在,並透過種子傳播。我們在種植時要選用去毒的馬鈴薯種,也就是培育無病種苗。操作方法是在種前馬鈴薯塊莖用35%福·甲可溼性粉劑800倍液浸種10分鐘去毒。然後我們種馬鈴薯的土地要進行輪種,今年種了土豆的土地,明年就種白菜、玉米、胡蘿蔔等輪種或混種。

    2.去除病菌生存條件:我們可以在播種時蓋土淺一點,晚一點播種,然後選擇的土地要求平整,好排水。這樣我們的馬鈴薯出芽就能快一點,可以減少土豆在土壤中侵染病菌的時間,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嫩芽患病風險。然後當發現黑痣病嫩芽了就把它拔掉,可以阻擋病菌傳到塊莖,然後再撒點生石灰,可以消毒殺菌。

    3.用藥防治:除了馬鈴薯種子去毒的處理,在播種的時候和出芽時,用23%氟菌胺懸浮劑,每畝用量14~20毫升兌水40~60升莖葉噴霧。在芽塊出苗後黑痣病零星發生時,採用持效期較長的內吸殺菌劑多菌靈配製成藥液噴施或澆灌至莖基部。

  • 3 # 有點意思的事兒

    黑痣病可在馬鈴薯苗期、生長期和成熟期發生,可導致幼苗頂芽和莖基部被浸染而枯死,或者導致植株矮小,發育不良,或者莖塊生長畸形、個小,莖塊上出現黑色土坷垃狀附著物,降低馬鈴薯商品價值。

    黑痣病給馬鈴薯造成的後果,是種植戶不願意看到的。接下來,我們一起探討如何去防治馬鈴薯黑痣病。

    認識馬鈴薯黑痣病,採取正確的"治療"措施

    這裡我們把馬鈴薯黑痣病"如何治"放在首位,而要起到積極效果,需要對黑痣病有一個基本的瞭解。黑痣病是由立枯絲核菌引起的土川真菌性病害。菌核隱藏在病殘體或者土壤之中越冬,到了第二年馬鈴薯播種之後,隨著溫度的上升,菌核開始萌發,直接或者從傷口進入馬鈴薯幼芽,進入皮層和導管組織,誘發病害。

    對此,我們應該採取針對立枯絲菌核的應對措施。在馬鈴薯黑痣病發病初期,準備好30克23%的噻呋醯胺懸浮劑、50~80毫升20%甲基立枯磷乳油、80斤水,均勻混合之後進行葉面噴施。

    提前預防,避免馬鈴薯黑痣病的發生

    對於馬鈴薯病害,能夠"防"是最好的解決方法。那麼,如何去防呢?

    我們要明白一點,就是馬鈴薯的菌核會隱藏在病殘體和土壤之中越冬。由此,我們就有必要在播種之前好好處理病殘體和土壤,儘可能消滅殘體和土壤上的菌核,如此便可以提前預防馬鈴薯黑痣病了。

    方法:一是,清除田塊上的病殘體,移出田外焚燒處理;二是,使用25%的嘧菌酯懸浮劑兌水80斤處理播種溝;三是,適時晚播、適當淺播,縮短出苗的時間,可減少幼苗與土壤中病菌的接觸,降低發病的機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自然中有哪些顏色,這些顏色形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