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你問到脈絡,肯定知道脈絡和邏輯的相似之處。
但脈絡又不一定是我們普通意義上的邏輯。
普通意義上的邏輯思考,我們可以叫它“常理”。
而思維脈絡所體現的,更重要的是事物深層次的關聯,我們常說的“內涵”“三觀”,就體現的是一個人思想上的脈絡。
人的思想形式,其實很簡單,我總結就三種,線性的,發散的,跳躍的。
線性的,我們可以用“流水賬”來理解,直來直去,這樣的思維最好理解。但我想你所發愁的,並不是針對這種。
發散的呢?思維就像走在一片蜘蛛網一樣的街道上,從起點出發,一個大概的方向,可能有無數個走法。一般我們無法使用直來直去的線性思維模式時,才會使用這種。但也有許多人陷入了“彎路綜合症”明明直線可以到達的地方,非得要繞幾個彎才舒服。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指路,假如兩個人在A1路口給另一個人指路,一個說,你往北走,左轉右轉再左轉,另一個說,你向西走,右轉左轉再右轉。
兩人的表達方式,對某些方向感差的人,可能就暈了,但是他們提供的不同線路,所要達到的目的是相同的。
所以在這裡要強調
——如果你聽不懂對方所指出的線路,不妨讓對方告訴你目標地點的標誌性建築,你可以打車過去。
同理,當一個人把他自己的思維線路圖擺在你面前的時候,如果可以的話,你可以直接問他,最終想要表達的意圖。這是很多懶人的溝通方式“哎呀,你別繞圈子,你直接說你怎麼想的吧。”
但當然,對方未必會給你一個完全正確,或者思路清晰得答案,有的是不便明說,有的是表達能力差,有的是壓根就連對方自己都沒想明白想要表達什麼。
那麼我們有沒有可能比對方還要了解他的意圖呢?
當然是有可能的。
想要先於對方,找到他所要表達的含義,和在對方不便明說中,找到他埋下的伏筆。這兩種模式有其相似的地方,也有很大的區別。
同樣是拿剛才指路舉例子,不便明說,卻埋下伏筆的人,有可能告訴你,西北方35度角5.3公里處,有著他真正想表達的內容。看似明確的指引,但是你透過什麼路去完成,他才不管你。所以這種溝通,你可以叫做“政治正確”。但效率如何,就看你空間思維是否能夠精確的計算出來了。
另一種表達能力差的,有可能會並不清楚具體的道路怎麼走,他所能提供的不是“方法”形式的“線路”,也不是目標明確的座標,而是無數個分散的,互相之間沒有明顯關係的線索。
比如,你見過這樣形容路途的嗎?
去往某某地,我記得一開始要經過一段好多月季花的街道。
忘了是經過後第幾個街道,會有一個烤鴨店,你離它很遠就能聞到烤鴨的香味。
我印象中有一個鐘樓,我在指標指向9點的時候,順著指標的方向走了一段,發現可能錯了,掉頭走另一段路才走對了。
後來我在路人的指引下,從側門,橫穿了一個街心公園,在公園的廣場上經過時,有一邊的大樓反射太Sunny總是從側面晃我的眼睛,所以我開始像背對晃眼的方向走,發現原來這個方向才是對的。
好了,例子舉到這裡,你會發現對方的形容,就像是一張原始人畫得地圖。你會認為,跟這個人溝通,是無法找到目的地的。
但是在他提供的線索裡面,是否有可以幫助你找到目的地的東西呢?
你要這麼想,根據他提供的線索,你有兩個方法可以交替進行使用。
1是尋找線索當中所提到的關鍵點,比如滿是月季花的街道,特別香的烤鴨店,鐘樓,最近的街心花園等等。其中歌目的地最接近的街心花園,是重點詢問的物件。那個在9惡搞後的某個時段,會出現大樓反光晃眼的公園廣場。你只要找到了那裡,就代表離目標地點非常近了。
2是引導他說出更多關鍵點周圍的資訊,比如說那個公園有什麼特徵?
既然是街心公園,面積不會大,那麼周圍的建築上有什麼吸引人注意的廣告或招牌。
公園的結構有什麼特點。
廣場上是被大媽們佔領,還是有好多鴿子在覓食。
如果公園他給不了更多線索,又怕有意識的詰問招人煩,也可以退而求其次。
“你竟然還能看到鐘樓啊,一般城市的鐘樓都是旅遊景點,你有沒拍照留念啊?那附近有什麼好玩的地方沒有?對了,我如果再那裡玩完了該怎麼去你說得那個公園?”
要有抓住關鍵點的提問,並把提問偽裝成漫不經心,甚至好像是跟著對方的思路在走一樣。
就好像放風箏,讓你的風箏好像是隨著風一起飛舞,讓風覺得這個風箏和自己是同一個節奏,但實際上你始終是那個牽著風箏的人。
到這裡基本上也就結束了。
交談的過程中,如果對方性格,思路,和外部壓力都許可的話,可以直來直去獲得對方心中所想的確切地址。
如果對方說的複雜,但是確實有很清楚的脈絡,甚至對方說的線索和別人提供的又很大出入時,你要提醒自己,這還是好的呢?只需要儘量記住對方給確切路線或方向定位,一樣能得到肯定的結果。
最差糟糕的脈絡就是,對方的表達就像原始人的地圖。但某些線索仍然是不可避免的出現在你的面前,這就像刑偵破案一樣,只要你耐心尋找線索之間的聯絡,並且透過引導詢問擴大已知線索的覆蓋面。
獲得正確答案的可能性,其實遠大於你慌亂無助下做出的判斷。
既然你問到脈絡,肯定知道脈絡和邏輯的相似之處。
但脈絡又不一定是我們普通意義上的邏輯。
普通意義上的邏輯思考,我們可以叫它“常理”。
而思維脈絡所體現的,更重要的是事物深層次的關聯,我們常說的“內涵”“三觀”,就體現的是一個人思想上的脈絡。
人的思想形式,其實很簡單,我總結就三種,線性的,發散的,跳躍的。
線性的,我們可以用“流水賬”來理解,直來直去,這樣的思維最好理解。但我想你所發愁的,並不是針對這種。
發散的呢?思維就像走在一片蜘蛛網一樣的街道上,從起點出發,一個大概的方向,可能有無數個走法。一般我們無法使用直來直去的線性思維模式時,才會使用這種。但也有許多人陷入了“彎路綜合症”明明直線可以到達的地方,非得要繞幾個彎才舒服。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指路,假如兩個人在A1路口給另一個人指路,一個說,你往北走,左轉右轉再左轉,另一個說,你向西走,右轉左轉再右轉。
兩人的表達方式,對某些方向感差的人,可能就暈了,但是他們提供的不同線路,所要達到的目的是相同的。
所以在這裡要強調
——如果你聽不懂對方所指出的線路,不妨讓對方告訴你目標地點的標誌性建築,你可以打車過去。
同理,當一個人把他自己的思維線路圖擺在你面前的時候,如果可以的話,你可以直接問他,最終想要表達的意圖。這是很多懶人的溝通方式“哎呀,你別繞圈子,你直接說你怎麼想的吧。”
但當然,對方未必會給你一個完全正確,或者思路清晰得答案,有的是不便明說,有的是表達能力差,有的是壓根就連對方自己都沒想明白想要表達什麼。
那麼我們有沒有可能比對方還要了解他的意圖呢?
當然是有可能的。
想要先於對方,找到他所要表達的含義,和在對方不便明說中,找到他埋下的伏筆。這兩種模式有其相似的地方,也有很大的區別。
同樣是拿剛才指路舉例子,不便明說,卻埋下伏筆的人,有可能告訴你,西北方35度角5.3公里處,有著他真正想表達的內容。看似明確的指引,但是你透過什麼路去完成,他才不管你。所以這種溝通,你可以叫做“政治正確”。但效率如何,就看你空間思維是否能夠精確的計算出來了。
另一種表達能力差的,有可能會並不清楚具體的道路怎麼走,他所能提供的不是“方法”形式的“線路”,也不是目標明確的座標,而是無數個分散的,互相之間沒有明顯關係的線索。
比如,你見過這樣形容路途的嗎?
去往某某地,我記得一開始要經過一段好多月季花的街道。
忘了是經過後第幾個街道,會有一個烤鴨店,你離它很遠就能聞到烤鴨的香味。
我印象中有一個鐘樓,我在指標指向9點的時候,順著指標的方向走了一段,發現可能錯了,掉頭走另一段路才走對了。
後來我在路人的指引下,從側門,橫穿了一個街心公園,在公園的廣場上經過時,有一邊的大樓反射太Sunny總是從側面晃我的眼睛,所以我開始像背對晃眼的方向走,發現原來這個方向才是對的。
好了,例子舉到這裡,你會發現對方的形容,就像是一張原始人畫得地圖。你會認為,跟這個人溝通,是無法找到目的地的。
但是在他提供的線索裡面,是否有可以幫助你找到目的地的東西呢?
你要這麼想,根據他提供的線索,你有兩個方法可以交替進行使用。
1是尋找線索當中所提到的關鍵點,比如滿是月季花的街道,特別香的烤鴨店,鐘樓,最近的街心花園等等。其中歌目的地最接近的街心花園,是重點詢問的物件。那個在9惡搞後的某個時段,會出現大樓反光晃眼的公園廣場。你只要找到了那裡,就代表離目標地點非常近了。
2是引導他說出更多關鍵點周圍的資訊,比如說那個公園有什麼特徵?
既然是街心公園,面積不會大,那麼周圍的建築上有什麼吸引人注意的廣告或招牌。
公園的結構有什麼特點。
廣場上是被大媽們佔領,還是有好多鴿子在覓食。
如果公園他給不了更多線索,又怕有意識的詰問招人煩,也可以退而求其次。
“你竟然還能看到鐘樓啊,一般城市的鐘樓都是旅遊景點,你有沒拍照留念啊?那附近有什麼好玩的地方沒有?對了,我如果再那裡玩完了該怎麼去你說得那個公園?”
要有抓住關鍵點的提問,並把提問偽裝成漫不經心,甚至好像是跟著對方的思路在走一樣。
就好像放風箏,讓你的風箏好像是隨著風一起飛舞,讓風覺得這個風箏和自己是同一個節奏,但實際上你始終是那個牽著風箏的人。
到這裡基本上也就結束了。
交談的過程中,如果對方性格,思路,和外部壓力都許可的話,可以直來直去獲得對方心中所想的確切地址。
如果對方說的複雜,但是確實有很清楚的脈絡,甚至對方說的線索和別人提供的又很大出入時,你要提醒自己,這還是好的呢?只需要儘量記住對方給確切路線或方向定位,一樣能得到肯定的結果。
最差糟糕的脈絡就是,對方的表達就像原始人的地圖。但某些線索仍然是不可避免的出現在你的面前,這就像刑偵破案一樣,只要你耐心尋找線索之間的聯絡,並且透過引導詢問擴大已知線索的覆蓋面。
獲得正確答案的可能性,其實遠大於你慌亂無助下做出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