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武漢壹周

    在文學名著《追憶逝水年華》中,作者普魯斯特有一處生動的描寫,主人公一邊飲茶,一邊品嚐著瑪德琳蛋糕,就是這塊小小的蛋糕觸動了他的味蕾,令主人公體驗了一番味覺的“時間旅行”。

    所以壹周君認為,就像書中所描述的那樣,嗅覺和味覺的記憶,更多時候是透過情感上的回溯來帶給人衝擊的,至於食物本身,在這個時候其實並沒有那麼的重要啦。

    當然啦,還有幾個外界因素影響了你“吃不出小時候的味道”。總結起來就是:品種差異、生產技術、配送方式。

    首先是品種差異。壹周君記得自己小時候最愛生吃番茄,那種大個頭的,水龍頭下衝衝就吃,酸甜且多汁。

    但是現如今咧,品種多出很多,什麼畢嬌,千禧,甚至草莓番茄,但是口感大家都知道,汁水少而且酸味淡,以至於我們做番茄炒蛋有時候還要加點瓶裝的番茄汁才夠味。

    當然了,這種催熟的品種也有優點,就是你可以存放一個月也不會腐敗。

    溫室大棚讓許多瓜果蔬菜出現在它們不應該出現的季節,工廠化的養殖讓使得雞鴨豬羊可以源源不斷地供應產出。但是大家應該都清楚,小時候吃的雞蛋,是自己熱乎乎地撿的自簷下草窩,好喝美味的絲瓜湯,是買的農民伯伯在田間現採的。

    所以,我們在這個最好的時代,其實也是最壞的時代。你想在春冬季節,將一款原本夏秋季節才產出的食材吃出“小時候的味道”,是絕對不可能的。

    最後,配送方式也決定了你吃不出“小時候的味道”,當年的“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交通工具是馬匹,而現在,是汽車飛機。

    因為現如今我們的胃口也叼了,想吃更好的,慾望更多,所以原本的“南轅北轍”變成了“南北通途”。

    小時候我們吃的食物,不論是旁林鮮、起水鮮,抑或地頭鮮,它們都保持著食材原本的模樣。

    現在因為運輸以及市場銷售的要求,生產者不可能等到食材完全成熟之後再去採摘,加上冷凍、保鮮等技術對食材的破壞,所以來到你身邊的食物,也絕對不是原本的樣子了。

  • 2 # 爨棗

    所謂生產方式的變化不是主要原因,甚至不是原因!

    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物資的極大豐富,選擇變得更多更好了。

    舉個例子,小時候吃的5分錢的水果味棒冰,就是色素,香精,糖(甚至是糖精)製作而成的,可以說是工藝落後粗製濫造的,遠不及現在的水果味棒冰工藝先進和多樣性,可是就是覺得比現在的好吃,有著夏天的味道。還有就是紫雪糕,冰磚,當時簡直就是覺得是世界上最好吃的東西,以原料和工藝,肯定遠不及現在很多普通冰淇淋,更別提哈根達斯、明治之類的了。為什麼覺得記憶中的味道更好呢,因為當時即使是5分錢的棒冰,也不是天天能吃的上的,更別提幾毛錢的紫雪糕、冰磚了。開啟今天的冰櫃,一年四季,各種各樣的冰棒、冰淇淋,應有盡有,人人可以輕鬆消費。當然是記憶中的味道更加深刻!

    所謂的生產方式,是不是更加天然,只是偽命題,很多以現代方式製造的東西,肯定是比原來更好更先進。一些農產品,的確有差異,但也不是造成味覺上差異的原因。我在農村有些親戚,至今在養雞養鴨養鵝蔬菜農產品生產上還保留幾十年前原來一樣的生產方式,比如提到的番茄,當季成熟的肯定比菜場反季節或者大棚種的,有些區別,自家種的酸一點糯一點,但是也有可能是品種原因。但是絕對也沒有小時候記憶中的那種味道,夏天在菜地裡摘下西紅柿來,井水沖沖就吃的味道。比如各種雞鴨鵝,即使還是原來的養殖方式,也還是沒有30年前的那種味道。

    另外,就是兒時記憶上的偏差,比如,原來上學時,覺得非常遙遠的距離,今天回頭來看,哈哈原來這麼近。小時候步行上學,大概一公里多點,在我記憶中一直以為有5-6公里,直到我有次回家,又去走走原來的路,發現原來是如此之近。

  • 3 # 釋謝1245

    記得在我小時候,大概九幾年,當時農村的經濟水平低下,只有過年的時候才能吃的上豬肉,那個時候,我們湖北那邊家家戶戶都會養豬,豬很少吃豬飼料,基本上都是吃剩飯,和一些家裡養的青菜之類,過年可以就可以開始宰豬吃肉了,那個時候的豬肉對於我們來說簡直是人間美味,首先豬肉的來源是自養放養,無新增豬飼料,其次可能只有過年的時候才能吃到,所以倍感美味。 現在食用油有地溝油,讓我們消費者防不勝防,農村以前都不用買油,而是自己榨,比如:我們在山上採摘的茶油籽,以前油菜籽等等都可以榨油的,這些油都比較香,做菜炒飯味道很香。

    對比以前,只有油鹽醬醋,而現在吃飯炒菜都有各種食品新增劑,完全的掩蓋了食物原本的味道,而是一些新增劑的味道。

    如今經濟條件富裕,以前魚肉等菜品只能在過年才可以吃上,而今頓頓都可以吃上,當然也會吃膩,味道自然也沒有那麼好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吃完飯就犯困,眼睛都睜不開,非得睡一會才行,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