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利用房前屋后土塘、泥坑,還是在江河、湖泊,養殖方式雖有多種多樣,但歸納起來,不外有兩種方式:即野外粗放養殖和集約化精養。選擇哪一種養殖方式,應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條件差的,可就地取材,採用野外粗放養殖;條件較好的,可採用集約化精養方式,即建立高標準的養殖池,為水蛭的生長繁殖提供較理想的生態環境,透過工廠化養殖,獲得較高的單位面積產量。
第一種水蛭養殖方式: 野外粗放養殖
野外粗放養殖是利用自然條件,透過圈定養殖範圍後進行保護的一種養殖方式。野外粗放養殖,並不是不管不問,也要透過投放足夠的種源,適當投放餌料,最後進行捕撈。一般有水庫養殖、池塘養殖、沼澤地養殖、湖泊養殖、河道養殖、窪地養殖及稻田養殖等。這幾 種方式養殖面積較大,光照充足,天然餌料豐富,投資小,收益大。但單位面積產量較低,不易管理,要時常注意預防自然敵害、防逃以及水位漲落的變化等。下面簡單介紹其中的兩種養殖方式。 (一) 沼澤地養殖 沼澤地的特點是水位淺,水生植物茂盛,沼澤地底層有機物、腐殖質含量較多,浮游生物、水生動物豐富。因此,只要建好圍欄,即可放養水蛭。要定時進行觀察,適當補充餌料。密度過大時,要適時捕撈。(二)稻田養殖稻田的特點是水位淺,水溫適宜,又有水稻遮蔭,從含氧量到豐富的餌料都適合水蛭的生長和繁殖。 因此,在中國大部分稻田中,都生長有不同品種的水蛭。稻田養殖要選擇排灌方便、水源充足、田土保水、肥力好的地塊,四周用圍欄圈圍起來。在稻田的中間,根據地塊的大小,挖一個或幾個池塘。一般以100 平方米中間挖一個1 平方米的池塘為宜,同時池塘與池塘之間,以及在稻田的四周挖深、寬各約30 釐米的保護連通溝,使池、溝相通。當曬田、擱田或施肥、噴藥時,要把水蛭用動物血引誘到池塘或保護連通溝裡,使水蛭免遭殺害。施肥最好改為球肥深施,噴農藥最好改為低毒或無毒農藥。
第二種水蛭養殖方式:集約化精養 集約化精養是採用人工建池、投餵餌料的科學飼養管理方式。一般有魚塘養殖、場區養殖、室內養殖、庭院養殖以及工廠化恆溫養殖等方式。這幾種養殖方式放養密度較大,資金投人相對較高,要求飼養技術精細。但單位面積產出多,經濟效益較好。 (一)精養的物理性質 1 .透光性強,水層波動小:因為水淺,Sunny可透射到池底,這樣有利於浮游生物、沉水植物和底棲植物的健康生長髮育。同時因為水淺,水的上下層基本均勻,僅在颳風、溫差變化條件下出現小的波動。為水蛭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 2 .水色不定,水溫呈季節性變化:水的顏色常因土質、水深、施肥種類及水中浮游生物生長繁殖情況而各有不同。這是因為浮游植物多時水體呈綠色,浮游動物多時水體呈黃色,腐殖質多時水體呈褐色或為醬油色,大量生長藍藻時水體呈青綠色,魚腥藻繁殖多時水體呈黃綠色,纖毛蟲繁殖旺盛時水體又呈褐色,水蚤大量出現時水體則呈紅色。 1 年中冬季水溫最低,春季逐漸回升,夏季水溫最高,秋季逐漸下降。在1 年中5~9 月份水溫較高,是適合水蛭在自然條件下生長繁殖的時期。l 日中的平均溫度,一般水溫高於氣溫,平均溫差水溫低於氣溫,這樣看來,水溫比氣溫相對穩定。白天水溫常低於氣溫,而晚上則水溫又高於氣溫。3 .水體變質,則水中發出腐敗臭味:如發現水體有特殊的腐爛味、臭味,則表示水體被汙染,說明池底的有機物如吃剩的餌料、沉底的動植物殘體、糞便等,腐敗生成氨氣、硫化氫等有毒氣體。此時則應及時換水或倒池清理,防止水蛭大批死亡。
(二)精養的化學性質 1 .酸鹼度(pH 值)。酸鹼度是指池塘中水的pH 值。主要是水中游離的二氧化碳與碳酸鹽類之間比率的變化。其變化幅度一般在6.5~9.5 之間。pH 值在晝夜之間有周期性的變化:黎明時,二氧化碳含量多,水的pH 值下降(變酸);白天,二氧化碳含量減少,水的pH 值升高(變鹼)。實踐證明,中性的水體或弱鹼性的水體有利於水蛭的生長髮育。 2 .氣體溶解量。氣體包括氧氣、二氧化碳、氮氣、氨氣、硫化氫和甲烷(沼氣)等。一般較為重要的是水中含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當水中的含氧量大於0.7 毫克/升,水蛭就活動正常;當水中的溶解氧小於0.7 毫克/升時,水蛭就會紛紛爬出水面,到岸邊土壤或草叢中,呼吸空氣中的氧氣。池塘中這兩種氣體的含量與水溫的晝夜變化密切相關。其中含氧最多的時間是下午,這是因為水中綠色植物在此時光合作用旺盛,消耗了二氧化碳,產生了大量的氧氣。而黎明時水中含氧量最低,這是因為夜晚植物的光合作用基本停止,而動物沒有停止氧氣的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撥出。 3 .無機鹽溶解量。無機鹽包括硝酸鹽、磷酸鹽、碳酸鹽和矽酸鹽等。這些鹽類的溶解量對浮游生物以及其他動植物的數量,對水蛭的生長繁殖有著直接的影響。
(三)精養的生物組成在不同的地區和不同的季節,池塘中的生物組成有明顯的區別。但一般由以下幾大類生物組成。 1 .浮游生物:浮游生物一般是用肉眼看不見的微小動植物。它們的活動能力有限,大多是靠水體流動而被動地移動,它們是池塘生物組成的主要部分,對水蛭的生長髮育有重要影響。 浮游植物主要包括低等的浮游藻類,如夏季大量繁殖的藍藻(微囊藻、魚腥藻等)、綠藻(鼓藻、空球藻、團藻),春季秋季生長旺盛的矽藻等。 浮游動物主要包括動物界中最原始、最低等的一類動物。它們大多是單細胞的有機體,如草履蟲、喇叭蟲、尾棘蟲等。 2 .水生植物:水生植物主要有以下幾種。 ( 1)漂浮植物如水浮萍、蕪萍等,它們完全漂浮於水面或水中。 ( 2 )浮葉植物其葉面漂浮於水面,而根生長在池塘底土中,如菱、若菜等。 ( 3 )挺葉植物其根植於泥土中,而莖、葉挺立於水面之上,如蘆葦、蓮子草等。 3 .底棲動物:底棲動物中包括軟體動物中的蚌、螺類,甲殼動物中的蝦、蟹類,非浮游性的枝角類、撓足類等,還有水蛆蛻、搖蚊幼蟲、蚌蟒幼蟲等。 4 .其他動物主要包括魚類、蛭類、水蛇、鱉、水鼠等。 5 .真菌和細菌在嚴重汙染的池塘中,各種危及水蛭生命的真菌和細菌大量繁殖,對水蛭的生長造成較大的影響。
不論利用房前屋后土塘、泥坑,還是在江河、湖泊,養殖方式雖有多種多樣,但歸納起來,不外有兩種方式:即野外粗放養殖和集約化精養。選擇哪一種養殖方式,應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條件差的,可就地取材,採用野外粗放養殖;條件較好的,可採用集約化精養方式,即建立高標準的養殖池,為水蛭的生長繁殖提供較理想的生態環境,透過工廠化養殖,獲得較高的單位面積產量。
第一種水蛭養殖方式: 野外粗放養殖
野外粗放養殖是利用自然條件,透過圈定養殖範圍後進行保護的一種養殖方式。野外粗放養殖,並不是不管不問,也要透過投放足夠的種源,適當投放餌料,最後進行捕撈。一般有水庫養殖、池塘養殖、沼澤地養殖、湖泊養殖、河道養殖、窪地養殖及稻田養殖等。這幾 種方式養殖面積較大,光照充足,天然餌料豐富,投資小,收益大。但單位面積產量較低,不易管理,要時常注意預防自然敵害、防逃以及水位漲落的變化等。下面簡單介紹其中的兩種養殖方式。 (一) 沼澤地養殖 沼澤地的特點是水位淺,水生植物茂盛,沼澤地底層有機物、腐殖質含量較多,浮游生物、水生動物豐富。因此,只要建好圍欄,即可放養水蛭。要定時進行觀察,適當補充餌料。密度過大時,要適時捕撈。(二)稻田養殖稻田的特點是水位淺,水溫適宜,又有水稻遮蔭,從含氧量到豐富的餌料都適合水蛭的生長和繁殖。 因此,在中國大部分稻田中,都生長有不同品種的水蛭。稻田養殖要選擇排灌方便、水源充足、田土保水、肥力好的地塊,四周用圍欄圈圍起來。在稻田的中間,根據地塊的大小,挖一個或幾個池塘。一般以100 平方米中間挖一個1 平方米的池塘為宜,同時池塘與池塘之間,以及在稻田的四周挖深、寬各約30 釐米的保護連通溝,使池、溝相通。當曬田、擱田或施肥、噴藥時,要把水蛭用動物血引誘到池塘或保護連通溝裡,使水蛭免遭殺害。施肥最好改為球肥深施,噴農藥最好改為低毒或無毒農藥。
第二種水蛭養殖方式:集約化精養 集約化精養是採用人工建池、投餵餌料的科學飼養管理方式。一般有魚塘養殖、場區養殖、室內養殖、庭院養殖以及工廠化恆溫養殖等方式。這幾種養殖方式放養密度較大,資金投人相對較高,要求飼養技術精細。但單位面積產出多,經濟效益較好。 (一)精養的物理性質 1 .透光性強,水層波動小:因為水淺,Sunny可透射到池底,這樣有利於浮游生物、沉水植物和底棲植物的健康生長髮育。同時因為水淺,水的上下層基本均勻,僅在颳風、溫差變化條件下出現小的波動。為水蛭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 2 .水色不定,水溫呈季節性變化:水的顏色常因土質、水深、施肥種類及水中浮游生物生長繁殖情況而各有不同。這是因為浮游植物多時水體呈綠色,浮游動物多時水體呈黃色,腐殖質多時水體呈褐色或為醬油色,大量生長藍藻時水體呈青綠色,魚腥藻繁殖多時水體呈黃綠色,纖毛蟲繁殖旺盛時水體又呈褐色,水蚤大量出現時水體則呈紅色。 1 年中冬季水溫最低,春季逐漸回升,夏季水溫最高,秋季逐漸下降。在1 年中5~9 月份水溫較高,是適合水蛭在自然條件下生長繁殖的時期。l 日中的平均溫度,一般水溫高於氣溫,平均溫差水溫低於氣溫,這樣看來,水溫比氣溫相對穩定。白天水溫常低於氣溫,而晚上則水溫又高於氣溫。3 .水體變質,則水中發出腐敗臭味:如發現水體有特殊的腐爛味、臭味,則表示水體被汙染,說明池底的有機物如吃剩的餌料、沉底的動植物殘體、糞便等,腐敗生成氨氣、硫化氫等有毒氣體。此時則應及時換水或倒池清理,防止水蛭大批死亡。
(二)精養的化學性質 1 .酸鹼度(pH 值)。酸鹼度是指池塘中水的pH 值。主要是水中游離的二氧化碳與碳酸鹽類之間比率的變化。其變化幅度一般在6.5~9.5 之間。pH 值在晝夜之間有周期性的變化:黎明時,二氧化碳含量多,水的pH 值下降(變酸);白天,二氧化碳含量減少,水的pH 值升高(變鹼)。實踐證明,中性的水體或弱鹼性的水體有利於水蛭的生長髮育。 2 .氣體溶解量。氣體包括氧氣、二氧化碳、氮氣、氨氣、硫化氫和甲烷(沼氣)等。一般較為重要的是水中含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當水中的含氧量大於0.7 毫克/升,水蛭就活動正常;當水中的溶解氧小於0.7 毫克/升時,水蛭就會紛紛爬出水面,到岸邊土壤或草叢中,呼吸空氣中的氧氣。池塘中這兩種氣體的含量與水溫的晝夜變化密切相關。其中含氧最多的時間是下午,這是因為水中綠色植物在此時光合作用旺盛,消耗了二氧化碳,產生了大量的氧氣。而黎明時水中含氧量最低,這是因為夜晚植物的光合作用基本停止,而動物沒有停止氧氣的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撥出。 3 .無機鹽溶解量。無機鹽包括硝酸鹽、磷酸鹽、碳酸鹽和矽酸鹽等。這些鹽類的溶解量對浮游生物以及其他動植物的數量,對水蛭的生長繁殖有著直接的影響。
5(三)精養的生物組成在不同的地區和不同的季節,池塘中的生物組成有明顯的區別。但一般由以下幾大類生物組成。 1 .浮游生物:浮游生物一般是用肉眼看不見的微小動植物。它們的活動能力有限,大多是靠水體流動而被動地移動,它們是池塘生物組成的主要部分,對水蛭的生長髮育有重要影響。 浮游植物主要包括低等的浮游藻類,如夏季大量繁殖的藍藻(微囊藻、魚腥藻等)、綠藻(鼓藻、空球藻、團藻),春季秋季生長旺盛的矽藻等。 浮游動物主要包括動物界中最原始、最低等的一類動物。它們大多是單細胞的有機體,如草履蟲、喇叭蟲、尾棘蟲等。 2 .水生植物:水生植物主要有以下幾種。 ( 1)漂浮植物如水浮萍、蕪萍等,它們完全漂浮於水面或水中。 ( 2 )浮葉植物其葉面漂浮於水面,而根生長在池塘底土中,如菱、若菜等。 ( 3 )挺葉植物其根植於泥土中,而莖、葉挺立於水面之上,如蘆葦、蓮子草等。 3 .底棲動物:底棲動物中包括軟體動物中的蚌、螺類,甲殼動物中的蝦、蟹類,非浮游性的枝角類、撓足類等,還有水蛆蛻、搖蚊幼蟲、蚌蟒幼蟲等。 4 .其他動物主要包括魚類、蛭類、水蛇、鱉、水鼠等。 5 .真菌和細菌在嚴重汙染的池塘中,各種危及水蛭生命的真菌和細菌大量繁殖,對水蛭的生長造成較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