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史道
-
2 # 使用者60357176826
當然不是,諸葛亮想讓趙雲去華容道拿曹操,而馬謖拍馬屁以軍師的智謀一定會派關羽,諸葛亮欲言又止。諸葛亮想自己坐守荊州,但有點不太好說,馬謖說軍師一定想讓關羽守,諸葛亮臉色有點發青,後來守街亭,馬謖說我能,諸葛亮心中一笑,你去吧。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這就是抬槓的下場。
-
3 # 潘不安講究史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相關猜想很多,但當事人早就已經給出了答案!
在《資治通鑑》中記載了這樣一段對話:
謖違亮節度,舉措煩擾,舍水上山,不下據城。張絕其汲道,擊,大破之,士卒離散。亮進無所據,乃拔西縣千餘家還漢中。收謖下獄,殺之。亮自臨祭,為之流涕,撫其遣孤,恩若平生。蔣琬謂亮曰:“昔楚殺得臣,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計之士,豈不惜乎!”亮流涕曰:“孫武所以能制勝於天下者,用法明也;是以揚幹亂法,魏絳戮其僕。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復廢法,何用討賊邪!”大意是馬謖違背諸葛亮命令導致失街亭後,蔣琬向諸葛亮求情說:“當年楚國殺成得臣而晉文公高興。現在天下未定就誅殺馬謖這樣有智計的人才,難道不可惜嗎!”
諸葛亮流著淚回答:“孫武之所以能夠取勝在於執行法規清晰公正;所以楊幹亂法的時候,魏絳誅殺他的奴僕。四海分裂,戰爭才剛剛開始,如果就因此廢棄法度,又用什麼來討伐奸賊邪佞!”
這裡說到的成得臣是春秋時期楚國大將,因城濮之戰被晉文公打敗,被楚成王逼迫自殺,晉文公聽聞後為楚國失去一個將才而高興。
楊幹則是春秋晉國悼公的弟弟,在晉悼公大會諸侯的時候,擾亂了隨從儀衛軍隊的行列,魏絳為了整肅軍紀,殺了楊乾的奴僕。晉悼公認為魏絳為了自己的聲望侮辱了自己,想要誅殺魏絳。魏絳便向晉悼公上書,訴說原委,並表示願意自殺謝過。閱過書後,晉悼公幡然醒悟,向魏絳道歉,並升他為新軍將佐,從此委以重任。
諸葛亮是用這個例子告訴蔣琬,自己殺馬謖,一是軍法如此自己必須執行,不能因私廢公;二是,失街亭發生在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在軍中還沒有奠定威望,如果這次放過馬謖,就會開先河,以後手下大將就會仗著自己才能和功勞擅自行動,不聽指揮,最終全軍上下置軍法如無物。
這大抵和司馬穰苴殺遲到的監軍莊賈,吳起殺不聽命令擅自殺敵立功的將士道理是一樣的。
但有人說,勝敗乃兵家常事,馬謖失街亭罪不致死。是的,單純失街亭,的確罪不致死,關鍵在於馬謖“謖違亮節度,舉措煩擾,舍水上山,不下據城。”明顯是違反了底線,如果是吳起領軍,恐怕即使是取勝也是會被處斬的,更不要說馬謖丟失了街亭這戰略要地。
或又有人說,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但這指的是,在外作戰的時候,各種意外情況改變可能與原計劃不同,但君王坐鎮後方,不能瞭解真實的情況,因此不能胡亂指揮前線。但馬謖的情況是,一切都如諸葛亮的預料,而馬謖在沒有意外情況發生的情況下,擅自改變戰略部署,這放在現代也是足夠上軍事法庭的重罪。
因此諸葛亮才不得不揮淚斬馬謖,這件事,其實對我們現代也有很多啟發。
舉個例子,一個員工因為家住的比較遠,早上堵車遲到了。人之常情,普通老闆,可能會原諒這一次。但最後的結果往往會是,其他員工因為有了這個先例以後也會用各種藉口遲到,進而逐漸做出其他危害更大的行為。而斬馬謖這個故事則是告訴我們,在人情上,老闆可以原諒這個員工,在制度上要怎麼處罰就應該怎麼處罰。
這樣告誡了有些老闆,不要制定一些不切實際的制度,還美其名“亂世用重典”,比如遲到一次扣一天工資,結果執行不下去。導致這個規定又名存實亡,這樣造成的後果比原先遲到更嚴重。
回覆列表
失街亭,在三國演義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原著和影視劇裡描寫和表達也是非常詳盡。街亭失守,不僅導致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戰爭半途而廢,同時又損失了蜀漢一員悍將,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講,都是得不償失的。
根據史學家的分析,勝敗乃兵家常事,失街亭固然是馬謖的重大過錯,但並不一定非要選擇殺頭的辦法,但是諸葛亮卻斷然處斬了馬謖,這是為什麼呢?以作者之見,一是諸葛亮想起劉備的遺言,馬謖不堪重用,造成今天失誤,非常悔恨覺得對不起先帝,只有處斬馬謖才方能對得起劉備,諸葛亮對劉備的衷心,那可是昭昭如日月的。
第二方面,馬謖在守街亭之前是立有軍令狀的,也是因為這份軍令狀才造成了諸葛亮非殺不可,不殺不足以立威信。尤其是失街亭是第一次北伐就造成了這樣的重大失誤,要是不懲治馬謖,以後的北伐會更難推進。
那麼還有人可能會問,是不是諸葛亮本來就看馬謖不順眼想殺了他?以作者之見,絕對不會的。這從馬謖被處斬後諸葛亮哭的昏厥可以看出,另外作者分析還有三大原因:
第一,馬謖是親信。
先說馬謖,馬謖是馬良的弟弟,在蜀漢陣營裡,也算絕對的人才。馬良很早就追隨了劉備,而且和諸葛亮的私交非常好,後來馬良在戰爭中陣亡了,就把弟弟託付給了諸葛亮。
諸葛亮對馬良的弟弟馬謖也非常之好,曾經馬謖在監獄裡給諸葛亮寫過一封信,裡面有這樣的說法,“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意思就是說丞相看待我馬謖就像看待自己的親兒子,我馬謖看待丞相您呢,就像看待我的父親。因此可以推測諸葛亮和馬謖的關係,就是如父的長兄,是有感情的。
第二,馬謖是人才。
根據《三國志·馬良傳》的記載,馬謖這個人才氣過人,好論軍計,非常有才華,熟讀兵書,也喜歡討論戰爭這類的問題,諸葛亮對他非常器重。據記載,諸葛亮經常把馬謖叫過來談話,一談就是一整天,叫做自晝達夜,我們知道諸葛亮是一個日理萬機的人,大小事都要過問,事必躬親,每個事情都要親自打理,沒有時間聊天,和馬謖談話卻一談一整天,說明馬謖這個人談話當中,確實有過人的見解。
另外馬謖非常有才,也是有記載的。話說,諸葛亮南征的時候,馬謖去送行,送了好遠,分別時,諸葛亮拉著馬謖的手說,我們策劃了好幾年了,這次終於出征了,你有什麼重要的話對我說了。
馬謖說了十六個字,“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這個在《三國志·馬良傳》裴注引《襄陽記》有記載,說的是,你要讓南蠻臣服,更多的是要靠德,靠感化,而不是靠武力的威脅,諸葛亮採納了馬謖的建議,這才有了後面的七擒孟獲。當然,如果沒有馬謖這話,諸葛亮也會這樣做,但至少說明馬謖和諸葛亮英雄所見略同。
第三,馬謖有威望。
據史料記載,諸葛亮殺馬謖的時候,十萬之眾為之垂涕。也就是說軍中的十萬人哭了,說明馬謖在群眾中是有威望的。馬謖治軍嚴明,又恩罰分明,深得軍中將士愛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