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MiracleFarm
-
2 # 知天命5136
很多人都有極強的獨裁心理,只許州官放火 ,不許百姓點燈。自己發表言論,卻不允許別人說話。他們總是想封住別人的嘴,卻又說不過人家,把別人的意見視為抬槓,貶為槓精。
這種人永遠都搞不明白,別人之所以會提出不同意見,大部分原因是因為他們看出你的言論存在許多缺陷和錯誤。如果你的言論邏輯推理完美無缺,沒有把柄,別人又如何能夠抬槓?
我曾經就很納悶,為什麼我身邊就缺少槓精呢?為什麼沒人跟我抬槓呢?
有詩為證:
前不見噴子,
後不見槓精,
念天地之悠悠 ,
獨愴然而涕下!
-
3 # 橙鳳梨
槓精,喜歡挑刺和抬槓,而且越槓越歡,可能還有種病態的快感,有槓癮!
不過,答者認為當下言論相對自由的社會,每個人應該能夠發出自己的聲音,有時候一個有技術、有水平地槓精,發表的精闢獨特的見解看法,確實能讓觀眾耳目一新。
槓精例子,我是記不住了,不過可以確定的是,生活處處有槓精,有槓精的存在,總能給我們觀客增添許多歡樂!
-
4 # 遠山的風
槓精是近幾年興起的網路用語,帶有一點貶義的味道,民間稱之為抬槓,所謂的抬槓就是電視上常見的辯論,就像特朗普,和拜登競選總統一樣,說是電視辯論,其實就是互相抬槓,勝出的一方才有資格稱為槓精。
說道槓精,我本人就是一名資歷頗深的槓精,再抬槓的生涯中打過無的險戰,惡戰,苦戰,雖然歷盡艱辛,尚未嘗到敗的苦果。我引以為豪的一戰是在2015年,那是一個冬天,這一年雪下的特別大,上班只能步行。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聽說鎮裡有一個人能抬槓,而且自稱打遍天下無敵手,我一聽,頓時熱血沸騰,爭勝之心油然而生。
為了抬槓,我頂風冒雪,步行了10多里路,找到了這個人,一進家門,看見他正在吃饅頭,我就問他:你一頓飯能吃幾個饅頭?他回答說四個。
我說不可能,他一定聽這話,就知道了我是專門來抬槓的,他反駁我說: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能吃四個饅頭?我可以和你打賭,假如我吃了四個饅頭,你就算是輸了,怎樣?
我哈哈一笑說道:不要說四個饅頭,就是一個饅頭你也吃不了,還吹什麼牛?
他反問我,你憑什麼這麼說,我說我的饅頭有鍋蓋這麼大你能吃得了嗎?
他氣急敗壞的說,哪有這麼大的饅頭,我說,事在人為,只要啃下力氣,再大的饅頭也做的出來,但是你未必吃得下。
這個人見自己要輸了,連忙說:我又沒說我吃一頓飯要多長時間,也可能是一年吧,我告訴他,我又沒說我的鍋蓋有多大,也可能,蓋住天吧。
經過了一個多小的艱苦奮戰,我終於贏得了這次抬槓,從此以後,名聲大振,眾人皆呼我為槓精。
回覆列表
“槓精”,又名抬槓成癮症候群。由於以抬槓為己任,對人不對事,寬於待己,嚴於律人,再靠兩把語言上胡攪蠻纏的刷子,抬槓成癮症候群迅速在微博上獲得了存在感。更確切的說,是對抬槓這門技藝純熟到成精的人。網友們一邊咬牙,一邊痛罵,將這類人的特質總結成為兩個字:槓精。
抬槓,並不是一個簡單的網路文化現象,而是一門語言藝術,講究快穩準狠。抬槓的技巧豐富多樣、博大精深,難以一一列舉,根據觀察,我姑且舉出五種最常見的抬槓型別來,雖不免掛一漏萬,但也足窺全豹。這些例子多數來自網路,有的是真實發生的對話,有的則是網友們故意模仿槓精口吻創造的。
比如,有人在微博上推薦:“某某書很流行,值得一看。”槓精的回答就是:“流行的東西就好嗎?你怎麼不說流行性感冒?”再比如,有人給初生的嬰兒送上美好的祝福:“希望他長大後自由發展,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槓精怎麼說呢:“他如果願意放火搶劫呢?你也希望他去做?”因此,這類槓精的特點是挑出別人話裡的某個詞,做極為較真的理解,完全不顧原句的語境。
這類槓精我們每個人都遭遇過,上學的時候忘了做作業、忘了讓家長簽字、忘了帶課本,都會被老師質問:“為什麼沒有帶課本?”學生說:“忘了。”老師說:“你怎麼沒忘了吃飯?沒忘了睡覺?”當然,在今天更多的情況是,當有人在微博上感慨:“一部分華人隨地吐痰真沒有公德。”槓精則回答:“外國就沒有隨地吐痰的人?為什麼老拿中國說事兒?”這類槓精的特點,就是把別人沒提到的事情理解為不贊同,屬於邏輯上的“引入概念”。網友們設計了這樣一個對話,對槓精的刻畫可謂入木三分。有人說“大家早上好!”槓精的回答則是:“你什麼意思?大家晚上就不好嗎?”
極端誇大型槓精:網上有個例子是這類槓精的典型。爺爺說:“這坑挖的(得)太淺了。”叔叔說:“太淺?太平洋深!”爺爺說:“這土堆得太矮了。”叔叔說:“太矮?珠穆朗瑪峰高!”(來自網友“滄海月明”)再比如,同事說:“你這個報告裡的資料不太準確。”槓精回答:“世界上哪有絕對的準確啊?”這類槓精會把原句裡簡簡單單的形容詞,誇大到荒謬絕倫的程度,從而規避了原句表達的真實意圖。比如,有人針對“讀書無用論”說:“年輕人還是應該接受高等教育!”槓精則回答:“不見得吧,我家鄰居的七大姑的八大姨的外甥女就沒上大學,現在不也過得挺好?”或是當你說:“抽菸有害健康。”槓精則會說:“也未必啊,張學良抽菸活到一百多歲嘛。”在社會性話題上,這類用個案去否定全部的回答的做法在邏輯上很難成立,但卻是槓精們最常用的技巧之一。
非此即彼、二元對立,看似不太符合以中庸為標榜的人,但在實際中,這類現象可不少見。魯迅先生在他的雜文《辯論的靈魂》裡舉例:“我親眼看見他三千七百九十一箱半的現金抬進門。你說不然,反對我麼?那麼,你就是他的同黨。”魯迅先生指出的這種現象,我算是感同身受了。前不久,我在一個問答平臺上回答了關於剩女的問題,大意是說“剩女”是個很錯誤的詞,雖然我是男性,但那條回答下面有幾十條回覆來槓我,槓的內容一致:你這麼為剩女說話,你肯定就是個剩女。
被槓精“槓”得次數多了,我就很想耐心說明一番,於是我擬了一段話,打算在發表任何言論之前,都先把這段話註上:“一、本言論沒有提到的事項,並不等於本人反對;二、受網站字數客觀限制,不能將全部現象悉數羅列,只是取其大概,並不代表本人否定有例外情況;三、本言論僅針對具體事件進行評論,請不要引申、誇大本言論的觀點或擴大內涵的範圍……”
眾所周知,網路上的發言少則幾十個字,多則一兩百字,若是每次網路發言都要綴上這段“說明”,那我就離神經病不遠了。所以,對待槓精,我想說:你以為你是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