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一詞,最早出自《莊子》這本書,“宇”代指的是一切的空間,包括東,南,西,北等一切地點,是無邊無際的;“宙”代指的是一切的時間,包括過去,現在等,是無始無終的.
在哥白尼的宇宙影象中,恆星只是位於最外層恆星天上的光點.1584年,喬爾丹諾·布魯諾大膽取消了這層恆星天,認為恆星都是遙遠的太陽.18世紀上半葉,由於E.哈雷對恆星自行的發展和J.布拉得雷對恆星遙遠距離的科學估計,布魯諾的推測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贊同.18世紀中葉,T.賴特、I.康德和J.H.朗伯推測說,佈滿全天的恆星和銀河構成了一個巨大的天體系統.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爾首創用取樣統計的方法,用望遠鏡數出了天空中大量選定區域的星數以及亮星與暗星的比例,1785年首先獲得了一幅扁而平、輪廓參差、太陽居中的銀河系結構圖,從而奠定了銀河系概念的基礎.在此後一個半世紀中,H.沙普利發現了太陽不在銀河系中心、J.H.奧爾特發現了銀河系的自轉和旋臂,以及許多人對銀河系直徑、厚度的測定,科學的銀河系概念才最終確立.
18世紀中葉,康德等人還提出,在整個宇宙中,存在著無數像我們的天體系統(指銀河系)那樣的天體系統.而當時看去呈雲霧狀的“星雲”很可能正是這樣的天體系統.此後經歷了長達170年的曲折的探索歷程,直到1924年,才由E.P.哈勃用造父視差法測仙女座大星雲等的距離確認了河外星系的存在.
近半個世紀,人們透過對河外星系的研究,不僅已發現了星系團、超星系團等更高層次的天體系統,而且已使我們的視野擴充套件到遠達200億光年的宇宙深處.
宇宙演化觀念的發展在中國,早在西漢時期,《淮南子·俶真訓》指出:“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認為世界有它的開闢之時,有它的開闢以前的時期,也有它的開闢以前的以前的時期.《淮南子·天文訓》中還具體勾畫了世界從無形的物質狀態到渾沌狀態再到天地萬物生成演變的過程.在古希臘,也存在著類似的見解.例如留基伯就提出,由於原子在空虛的空間中作旋渦運動,結果輕的物質逃逸到外部的虛空,而其餘的物質則構成了球形的天體,從而形成了我們的世界.
“宇宙”一詞,最早出自《莊子》這本書,“宇”代指的是一切的空間,包括東,南,西,北等一切地點,是無邊無際的;“宙”代指的是一切的時間,包括過去,現在等,是無始無終的.
在哥白尼的宇宙影象中,恆星只是位於最外層恆星天上的光點.1584年,喬爾丹諾·布魯諾大膽取消了這層恆星天,認為恆星都是遙遠的太陽.18世紀上半葉,由於E.哈雷對恆星自行的發展和J.布拉得雷對恆星遙遠距離的科學估計,布魯諾的推測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贊同.18世紀中葉,T.賴特、I.康德和J.H.朗伯推測說,佈滿全天的恆星和銀河構成了一個巨大的天體系統.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爾首創用取樣統計的方法,用望遠鏡數出了天空中大量選定區域的星數以及亮星與暗星的比例,1785年首先獲得了一幅扁而平、輪廓參差、太陽居中的銀河系結構圖,從而奠定了銀河系概念的基礎.在此後一個半世紀中,H.沙普利發現了太陽不在銀河系中心、J.H.奧爾特發現了銀河系的自轉和旋臂,以及許多人對銀河系直徑、厚度的測定,科學的銀河系概念才最終確立.
18世紀中葉,康德等人還提出,在整個宇宙中,存在著無數像我們的天體系統(指銀河系)那樣的天體系統.而當時看去呈雲霧狀的“星雲”很可能正是這樣的天體系統.此後經歷了長達170年的曲折的探索歷程,直到1924年,才由E.P.哈勃用造父視差法測仙女座大星雲等的距離確認了河外星系的存在.
近半個世紀,人們透過對河外星系的研究,不僅已發現了星系團、超星系團等更高層次的天體系統,而且已使我們的視野擴充套件到遠達200億光年的宇宙深處.
宇宙演化觀念的發展在中國,早在西漢時期,《淮南子·俶真訓》指出:“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認為世界有它的開闢之時,有它的開闢以前的時期,也有它的開闢以前的以前的時期.《淮南子·天文訓》中還具體勾畫了世界從無形的物質狀態到渾沌狀態再到天地萬物生成演變的過程.在古希臘,也存在著類似的見解.例如留基伯就提出,由於原子在空虛的空間中作旋渦運動,結果輕的物質逃逸到外部的虛空,而其餘的物質則構成了球形的天體,從而形成了我們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