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安意如

    這句話出自《中庸》第二章,原文如下: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君子”和“小人”是先秦諸子經常提及的概念,尤其在《論語》中,大家熟悉的“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便出自其中,但是“君子”和“小人”的概念是時常變化的。與其問“君子”和“小人”是什麼人,不如我們換一個方式,問一下什麼人是“君子”和“小人”?

    如果順著這個思路,其實這個問題很好解答,因為在原文的最後一句,說的非常清楚——“無忌憚也”。無忌憚的人就是小人。

    那麼無忌憚的人為什麼就是小人呢?原因也很簡單——無忌憚的,就是我們現在說的沒有心存敬畏,這樣的人很容易走極端。這裡的的走極端不僅僅指的是壞的極端,也指好的極端。所謂過猶不及。

    這裡面引申一個《論語》裡小故事,話說有一天呀,子貢問孔子:“子張和子夏哪一個賢德一些?”孔子回答說:“子張過分;子夏不夠。”子貢問:“那麼是子張賢德一些嗎?”孔子說:“過分與不夠是一樣的。”原文是這樣子的——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這其實就是中庸。

    朱熹在《四書章句集註》中這樣寫道:“中庸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當然,精微之極致也。惟君子為能體之,小人反是。”於是我們便可以這樣理解,做到了“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便是君子,做不到便不是君子,是小人。但是應該清楚的,“君子”和“小人”並非在給人群做分類定級,而是勸人向上的一種方法和策略,就這個意義而言,“君子”和“小人”可以相互轉化的。也就是說,平時常常被我們稱為“君子”的人,在某一件事情上沒做到中庸,也是可以變成了“小人”了。“小人”反之。

    而“君子”和“小人”的根本區別在於,君子靠德,小人趨利。君子靠其德,能時時自省其身,所以能每時每刻遵守中庸之道。而小人受慾望利益驅使,不能站在更高立場權衡,看清事物的面目,所以時常恣意妄行,無規矩,不守中庸之道。

  • 2 # 迷途中的玖伍貳柒

    在古籍中,小人往往和君子對稱。

    什麼是對稱,大和小是對稱,長和短是對稱,好和壞是對稱,善和惡是對稱,陰和陽是對稱。對稱的東西舉不勝舉。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相輔相成。

    沒有大就沒有小,沒有小也沒有大,大和小說的是大小。

    這個世界如果沒有壞人,那麼也就不會有好人,因為好人是相對壞人來說的,不知好壞,何來好人壞人。古代聖賢往往追思上古堯舜年代不知好壞淳樸天然的狀態。

    小人不是應該和大人對稱嗎?古籍中為什麼要和君子對稱呢?

    大人小人是相對上下而言,大人是父親,小人是兒子。

    君子小人是相對左右而言,君子為兄,小人為弟。

    君子其實和小人一樣,都是大人的兒子之一,但君子和小人的不同在於,君子是未來之君,小人是未來之臣。

    君子又大又小,對兄弟來說,他是大的,對父親來說他是小的。

    君子又大又小,現在是小,將來是大。

    朱熹建議讀四書先讀《大學》,最後再讀《中庸》。

    所謂大學就是大人之學,君子學好了將來繼承父業成為新的大人,做好一家之主。

    君子小人是對位而言,也就是在一個組織中的地位,誰在上誰在下,誰是管理者,誰是被管理者。小人指的不一定是人,而是指組織中居下位的成員。

    大學給出了八種不同層面的組織,層面雖然不同,但管理學的執行原理相通。

    比如人這個組織內有身和心。心是大人,身就是小人。

    再比如心這個組織內有意和己。意是大人,己就是小人。

    再比如意這個組織內有知和覺。知是大人,覺就是小人。

    再比如知這個組織內有物和體。物是大人,體就是小人。

    天子為什麼也要講君子之道。因為也也有兩重身份,對天下萬民而言,他是大人,可是對天而言,他是小人。

    君子之道的核心就是仁,仁是性之首,生生之謂性,仁就是通上下,父慈子孝,兄惠弟敬,如同花果之仁,使生命的基因一代傳一代。

  • 3 # 一純國學

    問題中小人反中庸出自儒家經典中庸,原文如下: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首先要辨析兩種人,君子和小人。

    在孔子的話語中,君子可以指代兩種人,第一種是身居高位的統治者,第二種是指具有極高道德修養的人。此處的君子明顯是第二種指代。

    那麼君子的面貌是什麼樣呢?

    儒家倡導仁治,透過禮樂建設育化民眾,希望實現人與人之間融洽的關係。因此君子一定是行仁的。他做任何事都依循禮節,不過分狂放,也不過分謙虛,取一個適中的值作為行事的標準。這正是中庸的含義,北宋理學家朱熹對中庸的解釋是“ 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庸之道其實就是保持一個平衡,不因私人慾望作出過多的刻意行為。

    那麼本句“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的“時中”也正是對中庸的描述,能夠做到時中,證明此人一直在修煉自身,連孔子也是到了70歲,才能“從心所欲,不逾矩”自然而然的行中庸之道,這是一種工夫境界的體現。

    君子溫文爾雅,彬彬有禮,令所有與他相處的人都感到舒適。

    而小人則正與君子相反。

    小人不一定是品格有多麼的不好,而是他還像小孩子一樣,以自我為中心,做任何事情、發表任何言論都從不考慮他人的感受,這就是本句說的“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這是我讀過四書原文之後的答案,希望這個回答對你有幫助。

  • 4 # 生命大圓滿

    孔子所說的""小人"",不是指現在所理解的類似背後捅人一刀的壞人或陽奉陰違的那種小人。其所指的小人更多的是指胸懷狹小,目光短淺,只關注自身的心胸小格局小的人,是相對於儒家所說的""大人""和""君子""而言的,儒家提倡透過修身養性克己復禮而成為一個有著大胸懷大境界大格局的""大人"",小人只能獨善其身,而大人卻能大到兼濟天下,以宇宙為心,心懷天下蒼生,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所以曾子在《大學》開篇即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所以理解了什麼是儒家所說的""大人"",自然就理解了儒家所說的""小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代遊牧民族有沒有城池?他們真的居無定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