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西門不帶刀
-
2 # 滄海拾遺錄
生逢朝代更替的亂世,許多人物不得不在歷史的轉折點作出選擇,不同的選擇看似不經意,卻會深刻地影響後世。作為明清交替之際重要的歷史人物,吳三桂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中國歷史的程序,他的幾次決策深刻地影響了當時中國歷史,他從國之棟樑墮落成千夫所指的叛徒,受到世人的唾棄。原因主要在於其多次決策都從自身利益考量,先是未及時響應崇禎帝要求其速速入京勤王的要求,坐視北京城陷落崇禎帝殉國;再是沒有打算為崇禎帝報仇,反而為保全家族投靠李自成,而後在聽說被抄家愛妾被帶走選擇投降滿清引清兵入關;入關後甘為滿清馬前卒,殺戮抗清人士,兵鋒直指雲南,為表忠心逼迫緬王交出永曆帝並親手勒死永曆帝;最後,在清廷削藩之際,再度打著漢人旗號爭奪天下。
首鼠兩端,未及時響應勤王號令,坐視北京陷落皇帝殉國崇禎十七年(1644年)3月,李自成大順軍進逼北京,在群臣的進諫下,崇禎皇帝加封吳三桂為平西伯,下令吳三桂率關寧鐵騎棄守寧遠,緊急入關勤王。吳三桂衡量當時的局勢,認為大明氣數將盡,不願意把手裡唯一的籌碼消耗在對李自成大軍的對抗中,但考慮到社會輿論的壓力,吳三桂表面上順從崇禎帝的勤王號召,開始將軍隊緩慢地向北京方向開進,等待北京方面傳來的戰報,當3月22日,吳三桂大軍終於行至唐山時,得到了北京陷落崇禎帝殉國的訊息。吳三桂果斷地將大軍撤回山海關。
為保住個人利益,先是打算歸順李自成,又因家裡被抄家,引狼入室,不惜引清兵入關吳三桂認為,李自成一定會派人招撫自己,由於自己的家人和愛妾陳圓圓都在北京,自己也答應歸降大順政權。但是,在聽說自己被抄家陳圓圓被李自成將領劉宗敏霸佔後,吳三桂認為,李自成大軍沒有能力控制北京局勢,反而對前明上層人物開展清算,不是合適的歸降物件。於是,他一方面整頓軍備對抗大順軍,另一方面,向後金政權多爾袞投降,並在一片石之戰中憑藉滿清軍隊的幫助重創李自成大軍。當然,代價是高昂的,自己被迫剃髮以示效忠,遭遇失敗的李自成大軍也處決了吳三桂家30多口人,這也從側面充分反映了吳三桂為保住自己的利益,不惜犧牲家人,不惜賣主求榮,引狼入室,自然遭到天下漢人的唾棄。
入關後甘為前卒,殺戮抗清人士,為表忠心親手勒死永曆帝帶領清兵入關後,吳三桂配合八旗軍隊,剿殺西北地區的抗清義軍餘部。在此期間,吳三桂為了表示自己清朝的忠誠,不但對農民軍殘部進行殘酷的鎮壓,動輒屠城,對一些起兵抗清的朱明後裔,他也不遺餘力地去斬盡殺絕。吳三桂思想和行動的轉變使得清朝中央政府對他更加倚重,西北地區抗清義軍殘部被剿殺殆盡。最終,吳三桂率兵進入雲南,大力剿滅永曆帝政權,並在永曆帝遁入緬甸避難之際,逼迫緬王交出永曆帝君臣,為表忠心,1662年,吳三桂在昆明親手勒死了永曆帝。
在清廷削藩之際,再度打著漢人旗號爭奪天下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疏請歸老遼東,康熙皇帝乘勢作出了令其移藩的決定。而後,又對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的撤藩要求也依例照準。在形勢的逼迫下,吳三桂也假惺惺地上書朝廷,請求撤藩,實則希冀朝廷慰留他。對於吳三桂的真實意圖,康熙皇帝非常清楚。他認為,吳三桂和朝廷對立已久,"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發,猶可制也"。於是決定允其撤藩,還派專使至滇,雷厲風行地經理撤藩事宜。1673年十一月,吳三桂誅殺雲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提出"興明討虜",指責清朝"竊我先朝神器,變我中國冠裳",並聲稱要"共舉大明之文物,悉還中夏之乾坤",起兵反清。戰爭爆發後,吳三桂在實際上仍然對康熙抱有和解的幻想。他的軍隊沒能及時佔領南京和江淮,切斷大運河,反而消極等待北京方面的招撫。等到清廷熬過了戰爭初期的混亂,很快便利用資源優勢組織軍隊征討,最終吳三桂稱帝五個多月後病死於衡陽,他的孫子吳世璠又堅持了三年,終被康熙皇帝平定叛亂。
客觀地說,清朝可以入主中原,起碼有吳三桂的一半功勞。很多原本駐防在西北地區的前明官軍,也是在吳三桂的勸說下投誠。雖然要揹負貳臣的惡名,但終究可以算是滿清“開國元勳”。即使在清廷要求吳三桂撤藩之際,如果順從旨意,迴歸遼東養老,也還能安度晚年。但吳三桂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勢,再度起兵反清,還打著“興明討虜”的旗號,實在是滑稽至極,畢竟永曆帝就是死在吳三桂之手。吳三桂一生反覆三次,堪比三國時期的“三姓家奴”呂布,最終落得無人同情無處落好的地步。
回覆列表
吳三桂有曾有兩次名垂青史的機會。
第一次是:奉崇禎詔命,從遼東起兵回京勤王。他奉命而且日夜兼程,誰知就在他到達北京的前兩天,京城陷落(被李自成攻破),崇禎皇帝自殺。如果他此時返身回去與清軍對戰(哪怕與李自成合兵一處抗清),就算力戰身死,在明史上吳三桂絕對會流芳千古。
第二次是:清朝康熙十二年下令裁撤三藩時。如果吳三桂服從中央的命令,依令撤藩,以吳三桂的功勞,在清史上吳三桂絕對也會流芳千古。
造化弄人,兩次陰差陽錯讓吳三桂在青史上遺臭萬年。
第一次造化弄人:吳三桂按崇禎命令帶兵回京勤王時,北京陷落,李自成佔了北京,抓了吳三桂的父母家人30多口。李自成手下大將劉宗敏強佔了吳三桂的小妾陳園園。奪妻之恨,讓吳三桂無法立即決定與李自成合作一起抗清。如果李自成是個成功的政治家,他一定會收買吳三桂的人心。但李自成不但沒這麼做,還將吳三桂的父親吳藩及全家30多口全部殺了。殺父之仇:讓吳三桂破罐子破摔徹底投降清軍,這樣在明史上,吳三桂就成了漢奸,名聲就臭了。
第二次造化弄人:清朝建立後,從順治到康熙12年,將近40年的統一讓老百姓已經認可了清朝的統治(在那時百姓心中,江山輪流坐,只是換了個皇帝,並沒有上升到民族之分)。大一統沒有戰亂,老百姓才能安居樂業。這時吳三桂為了保住自己平西王的烏紗帽,聯合耿精忠,尚可喜起兵造反。(請注意這時吳三桂的起兵就成為造反叛亂)。三藩之亂歷時8年,戰火遍及中國十幾個省份,百姓死傷無數。除清政府外,連老百姓都憎恨吳三桂的造反。這樣在清史上,吳三桂就成了叛亂分子,名聲就更臭了。
綜述:吳三桂此人有才華,文武雙全。能帶兵,能打仗,戰功赫赫。但他就是個騎牆派,總是在錯誤的時間做出錯誤的決定。導致最後姥姥不親舅舅不愛兩頭捱罵,遺臭萬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