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考古系大師姐
-
2 # 日升昌
是怎樣的一項藝術可以如此地意蘊豐厚、波濤疊起,又是怎樣的一種魅力可以如此地觸人心絃、令人浮想聯翩?瀟灑古淡,清雅漫長,意境豐遠,傳情會意,它,就是中國最陳舊、最深邃、最空靈、最具生命力的藝術形式——古琴。
古琴在古代被稱為“琴”,因傳王母娘娘在天宮瑤池請客諸神時以琴演奏又得“瑤琴”美名,又因其陳舊而有七根弦,現代又稱其為古琴或七絃琴。它是中國最陳舊的彈絃樂器,是中國古代位置最崇高的樂器,被稱為哲學性的藝術或藝術性的哲學。在標誌中國傳統文明的“琴、棋、書、畫”四藝之中,琴居首位;在中國傳統樂壇上,琴被視為“八音之首”,“貫眾樂之長,統大雅之尊”。千百年來,琴以其特立獨行的藝術魅力、空靈蒼遠的哲學意境和豐厚厚重的文史見識詮釋著中華民族傳統文明的精華,成為中國古典音樂文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琴史:中國最陳舊的彈絃樂器
從悠悠遠古走來,古琴凝集了千年的才智。放下“宓羲制琴”“神農制琴”“舜作五絃琴”的傳說不說,古琴形之於文字記載的前史也有三千多年,如《詩經》記載的“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樂記》載“舜作五絃之琴,以歌《南風》”,而全國治,可知那時琴尚為五絃。而東漢應劭所著《習俗通》記載:“七絃者,法七星也,大弦為君,小弦為臣,文王、武王加二絃,以合君臣之恩。”所加兩弦的釋義未必為結論,但足見周朝時古琴已是七絃。
春秋戰國時期,已經有伯牙彈琴子期善聽的傳說,古琴音樂已具有適當的藝術表現力,聞名的琴曲《高山》《流水》《雉朝飛》《陽春》《白雪》等,這時都已載人史書。先秦時期,古琴除用於祭祀、朝會、儀式等雅樂外,主要在士以上的階級中盛行,秦今後昌盛於民間。
漢魏時,古琴七絃、十三徽的型制已根本安穩,並一向撒播連續至今。漢末的蔡琶父女和魏晉間的嵇康等,都是眾所周知的古琴作曲和演奏我們。
透過唐代的衰頹,到了宋代,古琴藝術便越來越向文人靠近了。
如果說魏晉南北朝的天空是一種暗淡的色彩,使人感到壓抑嚴重,那麼唐代一定是烈日當空,豔陽高照,而宋朝大約320年的日子裡,大多數韶光風和日麗、動聽動聽。日子在宋朝計程車大夫們充滿著閒情逸致,發明了不少賦有情味的日子場景,即便在個人人生際遇中,閱歷了不少風吹雨打,而骨子裡依然滋長了一種精美。
古琴藝術在宋代成為士大夫日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北宋畫家李公麟《西園雅集圖》這一描繪宋代文士日子的畫卷中,一把古琴作為雅玩與各種精巧的名窯瓷器一起陳於石案之上。其間人物蘇軾、蘇轍、黃庭堅、米芾李公麟、晁補之、張耒、秦觀、圓通大師、王詵等十六位文人高士,或許向璧題詩,或展畫揮毫,或許傾聽琴瑟,或論道參禪,展現出一派文士高逸、幽遊、豁達的日子情狀。
而古琴藝術也由於帝王的參加而進入深廣。宋代帝王好琴,宋太宗在宮殿之中設琴待召。而宋徽宗趙佶無疑以巨大的熱心參加了宋代的古琴藝術。這個極具藝術氣質的藝術家,身在帝王之位,而心遊藝術之中。詩、文、書、畫競一時之秀,流千古之芳。在趙佶的“萬琴堂”中擺設著從南北各地收集而來的琴中絕品。不光保藏,趙佶自己精於演奏,一幅趙佶自己製作的《聽琴圖》讓我們從中看到了趙佶身為古琴藝術家的形象。一珠巨大的青松之下,趙佶作道服裝扮款式,正襟危坐於石墩,雙手置於琴上,聽眾三人,右邊一人沉醉於琴聲之中,左面一人情思遠引,而蓬頭童子,雙目凝視前方,似不能解此曲,琴案周圍几上的燻爐裡,捲菸嫋嫋,琴聲一起汩汩而出,這種種幽雅簡淡,安靜以遠的空氣,大概是宋代的藝術都流淌著古典滋味吧。
在宋代古琴藝術中,值得一提還有朱長文,寫出了《琴史》,錄入自先秦至宋初琴人一百五十六人,成為琴學上第一部琴史專著。別的,一批和尚進入古琴體系,成,琴僧成為古琴藝術中的一大奇蹟。
雖發明於遠古,卻並不粗糙。琴的造型看似簡略,實則於無聲處現精美,正如那扮演大師的一招一式、絕世佳人的舉手投足,看似一般卻通身是韻。它依人身鳳形而制,有頭、頸、肩、腰、尾、足等部位,全體上由兩塊木板斫合而成。古琴琴面面板又稱琴面,是一塊長形木板,外表呈拱形,“上圓而斂,法天”,為陽;琴面底板又稱琴底,形狀與面板相同但不作拱形,“下方而平,法地”,為陰。琴首一端開有穿弦孔,裡邊還粘有舌形木板,構成與琴腹相隔的空間,叫作舌穴。琴首上部稱為額,額下端鑲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稱為“嶽山”,又稱“臨嶽”,是琴的最高部分。嶽山邊靠額一側鑲有一條硬木條,稱為“承露”,其上有七個“弦眼”,用以穿系琴絃,其下有七個多為圓形或瓜稜形的用以調絃的“琴軫”。琴尾為橢圓形並鑲刻有淺槽的硬木“龍齦”,用以架弦。龍齦兩邊的邊飾稱為“冠角”。七根琴絃上起承露部分,經嶽山、龍齦,轉向琴尾的一對“雁足”,標誌七星。琴的底板開出鉅細兩個音槽,坐落中部較大的稱為“龍池”,坐落尾部較小的稱為“鳳沼”,標誌六合永珍。底板上還有四個琴腳,琴首部兩個叫鳧掌,尾部兩個叫焦尾下貼,起墊平琴身的效果。與龍池、鳳沼相對應處,琴腹內往往各有一個“納音”,龍池納音靠頭一側有“天柱”,靠尾一側有“地柱”,以到達發聲之時“聲欲出而隘,徜徉不去,乃有韻”的特殊效果。
-
3 # 一直沒有看到
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內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宮、商、角、徵、羽。後來文王囚於羑里,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是為文弦;武王伐紂,加弦一根,是為武弦。合稱文武七絃琴。
回覆列表
《禮記·樂記》說,在舜時已出現五絃琴,當然,這個可能帶有傳說的成分。因為琴得的產生說法還有:伏羲說、神農說、炎帝說、黃帝說、堯說、舜說。出現的琴的型別有:無絃琴、一弦琴、二絃琴、三絃琴,五絃琴、七絃琴、九絃琴、十絃琴、十二絃琴等。其中屬五絃琴和七絃琴應用最為廣泛。
無絃琴這個就很酷了。彈法大概就是《晉書·陶潛傳》中說的:“若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意思就是靠意念,不需要琴絃。
一弦琴也很有趣,一根弦標註了十三個徽位,足夠彈奏出簡單的沒有和絃的曲調。二絃琴有點古箏的特點,在兩跟弦中放有六個琴柱,把每根琴絃分成六段,也叫“兩儀琴”。別的弦數的琴沒有什麼突出的特點,這裡就不論了。
東漢應劭《風俗通·聲音·琴》:“七絃者,法七星也,大弦為君,小弦為臣,文王、武王加二絃,以合君臣之恩。”這種說法,也屬於傳說,沒有正史和考古資料來加以佐證。 七絃琴在先秦時期已經出現,在兩漢時期發展迅速。但是魏晉時期五絃琴更盛,但是到了唐朝,七絃琴就處於絕對優勢地位了。現如今唐代考古發掘出土的器物大多可以看出是明顯的七絃琴。唐代流傳到日本的《竭石調·幽蘭》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也是唯一的古琴文字譜,現保存於日本。
上圖就是在《國家寶藏》中亮相的“唐·綵鳳鳴岐”七絃琴。而中國目前最古老的七絃琴是湖北荊門郭店村戰國中期楚墓中出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