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讀一世界

    在南宋中期的理學界,朱熹、張栻和呂祖謙齊名,他們三人又都家居東南,故而時稱“東南三賢”,或稱“乾淳三先生”。他們之間相互辯論問難,頗為相得,共同為理學的發展作出巨大貢獻。

    第一部分(朱熹)

    朱熹對儒學的突出貢獻不在於創造,而在於總結和綜合。

    他不僅總結並融會貫通理學各家的學說,而且汲取並改造了某些唯物主義的思想材料,納入個人的思想體系中。

    他講天理,論本心,更是為了明倫理,正綱常,前者是後者的哲學基礎。

    在朱熹的哲學思想體系中,“理”為其基本範疇,同時,“氣”也佔有重要位置,“天地之間,有理有氣”。

    不過,在他心中,“理”更重於“氣”,因為“理”是萬物生成的本原,而“氣”則是構成萬物的材料。

    他雖然有時就具體的事物來說,承認“天下未有無理之氣,亦未有無氣之理”,但是,在大多的場合下還是認為“未有天地之先,畢竟也只是理”;“有理而後有氣,雖是一時都有,畢竟以理為主”。

    第二部分(張栻)

    張栻像基於上述理論,朱熹明確地說:“未有這氣,先有這理。如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

    就是說,具體的君臣父子關係形成之前,封建的倫理原則就已存在。

    依據儒家傳統說法,“天不變道亦不變”,那麼,“三綱五常終變不得,君臣依舊是君臣,父子依舊是父子”。

    朱熹宣揚封建的道德原則是“理”的體現,他甚至把仁、義、禮、智分別與春、夏、秋、冬四季相附會。

    自然界如此,人也如此,“天之生此人,無不與之以仁義禮智之理,亦何嘗有不善”,不過,當“理與氣雜”時,便產生了善惡之分,“稟其清明之氣,而無物慾之累”者善,“稟其昏濁之氣,又為物慾之所蔽”的,則為惡。

    所以,物慾便成了一切罪惡的根源。因此,朱熹和程頤一樣提出了“去人慾,存天理”的修養目標,要人們嚴格遵守三綱五常的封建道德規範。

    朱熹對佛老也不是一概摒棄,而是在剔除其違背封建倫理部分的前提下,吸收其哲理部分。在對待自然科學的態度上,他與大多數理學家的蔑視不同,認為這些也都屬於“窮究道理”的內容,雖為“小道”,卻非“異端”。這些都是朱熹能夠“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的重要因素。張栻在學術上繼承胡安國、胡宏的湖湘之學並有所發展,他企圖把湖湘學派與朱熹的閩學融合起來。張栻提出了太極、理、心、性、天命“同體異取”的命題,認為“理”是世界的本原,“理之自然謂之天命,於人為性,主於性為心。天也,性也,心也,所取則異而體則同”。天命是理的本然狀態,性是理在人身上的體現,而心主宰性。認為它們既是一體,又具有層次性,是一個完整的邏輯結構。在心性論上,摒棄胡宏的性超善惡說,認為人由天命之性與氣質結合而生,天命之性是純粹至善的,惡是由所稟受的氣質濁薄造成的。因此,他要人們只有寡慾以至無慾,才能去惡從善,私慾不萌,天理常存。他重視義利之辨,強調儒家傳統的義利之辨和理學的理欲之分,主張“發明天理而見諸人事”,認為理欲、義利具有統一和包容的一面。倡導明理居敬的道德修養方法,主張居敬是窮理的基礎,窮理是居敬的目的。這些思想與程頤、朱熹的思想都不盡相同。第三部分(呂祖謙)

    呂祖謙家學雜博,不私一說而兼取其長,但儒家思想仍為其所宗,尤其是儒家思孟學派的思想在呂祖謙頭腦中佔有重要位置。

    他繼承了思孟學派的“治心養性”、“正心誠意”學說,主張透過明善、居敬、誠存而達到改惡從善以至於仁的“內外一體”的境界。他接受了二程的理學思想,以天理為最高原則和永恆的存在,認為理統轄萬物,是宇宙萬物的總則。

    另一方面,他又強調“心”的作用,把天、理、道與心等同,認為“心即天也,未嘗有心外之天;心即神也,未嘗有心外之神”。

    這十分近似於陸九淵心即理、宇宙即吾心的觀點。

    呂祖謙還倡導致用之學,學以致用,主張學者當為有用之學,其學問包括事功和經制之學。

    這一點曾受到朱熹的批評,說他“博雜極害事”。

    呂祖謙主張既躬行道德倫理、注重道德踐履,還必須“講實理、育實才而求實用”,學以致用,培養治國平天下的有用人才以利於國計民生。

    呂祖謙十分推崇《左傳》《史記》《漢書》,企圖從歷史中取得借鑑。

    他認為:“觀史當如身在其中,見事之利害,時之禍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當作如何觀之?如此觀史,學問亦可以進,知識亦可以高,方為有益。”

    呂祖謙注重取鑑於史,認真研究古代文獻,從中找到一些規律性的東西,這也曾受到朱熹的批評。

    但呂祖謙認為歷史上盛衰之變是普遍現象,故觀察歷史要認識其變化的時代特點,其史學思想對於後世學者有很大啟迪。

    第四部分(總結)

    朱熹、張栻、呂祖謙三人關係極為友好密切,共同切磋學問,互為相長,各有所益,為理學的發展注入新的生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0萬的車,要準備多少錢能提車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