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水茫茫天地一流觴

    沒有“不敢”。之所以沒有進攻契丹,是有原因的。

    第一,宋朝初立,完全沒有必要對遼開戰,當年趙普雪夜定策,一個基本原則是先南後北,所以最強悍的軍隊用來平定江南跟四川等地。

    第二,宋的終極目標是奪取幽雲十六州,當然能滅契丹那是最好,而要奪取幽雲十六州必須先要掃清一些障礙,其中最大的障礙就是北漢這個割據政權,而太原城是出了名的堅固,宋初國基未穩,根本不會放著綿陽一樣的南唐、吳越等國不管,傾力攻打北漢的。

    第三,藝祖功業未就,忽然離世,我們就沒辦法來確定攻打契丹在不在他的計劃裡了,但是在滅掉後蜀、南唐後藝祖三次攻打北漢,都因契丹出兵沒有如願,對宋來說,北漢肯定不是終極目標,但是從三次攻打北漢未果的形式來看,當時說絕對沒有實力滅契丹的。

    第四,太宗即位後攻滅北漢,也許是繼承兄長遺願,也許是想建立不世功勳,急功近利攻打契丹,結果大家都知道,宋軍惜敗,從此再也無力收復幽雲十六州,我們漢民族直接暴露在野蠻民族的武力威脅之下,宋朝國祚300餘年,也幸虧是當年國基未穩時沒有匆忙進攻遼國。

    綜上所述,宋初的國策在戰略上是正確的,沒有攻打遼國不一定是不敢,而是出於更遠的戰略考慮,我想如果太宗皇帝能夠再長遠考慮下,遼國興許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幽雲十六州也不會離開我們漢民族幾百年,待到明太祖洪武皇帝的時候才回到中原正統漢王朝的懷抱裡了。

  • 2 # 歷史兵說

    拋開其它政治因素不談,我們單從北宋的版圖來探討。仔細看一看北宋時期的版圖,就不難發現:整個大宋朝幾乎找不到一處適合養馬的地方。在冷兵器時代,尤其與遼國作戰,如果沒有優質的馬匹,就不會有騎兵;如果沒有大規模的騎兵,單純依靠步兵,那麼就是去送死!別說在那個單純冷兵器的時代了,就說我們西路軍西征的歷史,那次失敗的很大原因就是一馬平川之下,步兵面對的是快速移動的騎兵。所以北宋時期,可以說,馬匹資源的重要性已經決定了其戰爭格局和外交的走向。其實,北宋歷位皇帝也不傻,他們也是無數次想弄回“燕雲十六州”。只有得到那個地區,宋朝才有可能在那裡建立起一個養馬區域。但是北宋除了花錢往回買之外,卻沒有任何其它的辦法!因為,北宋沒有足夠的戰馬組建騎兵去奪回這些地區。我們甚至可以誇張地說,北宋的版圖決定了宋朝生存空間會很尷尬!

  • 3 # 大通遼人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先從遼國的起源說起,這個由中國古代契丹民族建立的政權,始於唐末與五代十國的動亂期,興於同時代的北宋,由於對漢家文化的推崇,遼國內部管理也效仿漢人的制度,將漢人居住區域定為南院,而南院的管理,基本都是漢人為主。所以這段古代的中國歷史,也被近代歷史學者統稱為“宋遼”。

    宋朝在建立之初,一直是將遼國視為心腹大患,在開國二祖的兵峰下,也曾偶有過對遼國的勝仗,但想要消滅這個龐然大物,幾乎就是奢望,遼國幾乎佔據大半個北方的實力,也是不能輕易撼動的。其中離趙宋夢想最近的一次,應該就是宋太宗兩次北伐,但第一次高梁河戰役的慘敗,讓趙宋精兵瞭解到了契丹鐵騎的彪悍,在宋太宗第二次北伐失敗後,這些契丹騎兵的武勇,給整個宋朝留下太多陰影。

    遼國的建立,讓我們必須要知道一個人,那就是雄才大略的耶律阿保機,在統一草原諸部後慢慢蠶食中原,而他的繼任者耶律德光,利用漢家地區內鬥不斷,從後晉石敬瑭手裡獲取得了巨大的收穫,燕雲十六州的肥沃福地,使遼國這個遊牧民族漸漸向農耕文化靠攏,後經耶律阮、耶律璟、耶律賢幾代君王的經營,燕雲地區成了遼國的經濟中心,在蕭太后母子手中,遼國完成質的飛躍。

    遼國實力的富足,讓當權者有了更大的野心,既然宋朝幾次三番想收復燕雲之地,那不如就痛痛快快的將宋朝趕走,讓大遼染指這片肥沃的土地,豈不是美哉!於是乎十萬鐵騎鋪天蓋地的向宋朝的方向撲來,這時候的宋朝已經是第三任皇帝真宗時期,面對如此局面,宋真宗也是膽顫心驚,差點沒跑到洛陽避難,在名臣寇準的一再堅持下,不得已學著父親趙光義的樣子,御駕親征,前線將士在皇帝到來後,無不奮勇殺敵,在澶州之下終於大敗遼軍。可真宗皇帝真是被遼國的鐵騎嚇破了膽子,急匆匆地與遼國簽下了歷史上著名的“澶淵之盟”。

    無論事後多少史學家痛心疾首,但“澶淵之盟”的簽訂讓宋遼百姓安穩了百年,在沒有兵災的年代,宋遼兩國將中國的農業與經濟推向新的頂峰,這兩個東方的超級大國,可以說傲視一切西方國家,無論從政治、經濟、農業、科技上,都是世界最領先的時期。如果不是北宋後期的徽宗專情書畫,對軍事政治任意妄為,與金國合謀滅遼,歷史也許會變了一個樣子。可惜歷史沒有改正的機會,人們總是在若干年後恍然大悟,但歷史的走向依然不會偏改,我們常說以史為鑑,就是要避免這樣的事情再次發生。

  • 4 # 國史記聞

    宋朝在太祖趙匡胤和太宗趙光義兩任皇帝的努力之下,終於消滅了後蜀、南唐、吳越等政權,太宗趙光義也終於可以騰出手來專門對付北方的北漢和契丹。他在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耗費巨大代價最終消滅了北漢,但當他所率領的北宋部隊直接與契丹交戰時卻一再失利。

    在消滅北漢之後,趙光義突然宣佈部隊直接向東北方向進發,目的非常明確——打擊契丹在中原地區的勢力,收復燕雲十六州!但是他明顯過於急躁了,當時的部隊在與北漢交戰中就已經元氣大傷,此次在未經任何休整的情況下繼續北伐,最終在契丹的打擊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慘敗。趙光義本人也在戰爭中受傷,甚至差點被俘。

    遼乾亨四年(公元982年)遼景宗耶律賢駕崩,繼任的是年僅十二歲的耶律隆緒。宋太宗認為此時的遼國母后干政,主少國疑,實在是北伐的一個絕佳的機會。除了遼國內部出了問題(北宋政府是如此設想的)之外,北宋經過了數年的休養生息,經濟和軍事實力也都有了很大的進步。所以,宋太宗集結了全國最精銳的二十萬大軍再次北伐,此次趙光義並沒有御駕親征,而是命曹彬、米信等人兵分三路分別出擊。

    但是這次北伐依然以北宋的慘敗告終。宋太宗最終接受了教訓,此後再也沒有組織大規模的北伐戰爭,而是將戰略調整為重點發展步兵防禦。

    但是兩次北伐的慘敗卻給北宋的軍隊帶來了巨大的心理打擊,在此後二十年時間中,北宋一直都是“談遼色變”。最典型的證明就是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遼國大規模南下之時竟然一路沖垮北宋的所有防禦,深入北宋境內近千里,直接打到了黃河邊。宋真宗本人都已經計劃放棄首都出逃了,如果不是因為寇準等人力諫宋真宗御駕親征,則北宋真的有滅國的風險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看圖猜成語一個棒子打在小人頭上一個喝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