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香茗史館
-
2 # 汗青28
包拯在宋朝歷史上是有名的清官,其形象在小說和電視劇中多有出現,而最讓我們耳熟能詳的就是其在開封府裡面放著三把鍘刀。
相傳,宋仁宗時陳州大旱,皇上派四國舅到陳州放糧賑災,但是四國舅貪贓枉法,在鎮災糧裡面摻沙石。包拯知道後便上書朝廷,皇上就派包拯到陳州去調查。老包是聰明人,知道這事牽扯皇親國戚,手裡沒點依仗可不行。所以包拯告訴皇上怕有人不服手裡求得御札三道。
包拯玩了個文字遊戲將皇上賞賜他的御札三道改成了御鍘三刀,做出龍、虎、狗的形狀。這三口鍘刀分別是
龍頭鍘:鍘的是目無王法的皇親國戚
虎頭鍘:鍘的是知法犯法的貪官汙吏
狗頭鍘:炸的是橫行霸道的地方霸主
三口鍘刀做好後,包拯將其稟明皇上,並告知其用途。皇上明白了包拯的用意,也就默許了。後來包拯帶著這三把鍘刀去了陳州,他用鍘刀解決了貪贓枉法的四國舅,從此開啟了三大神器的傳說。
其實,三口鍘刀最早出現在清小說《三俠五義》中,在正史中並未出現過。只是隨著小說和戲曲等媒介的傳播才漸漸深入人心。
-
3 # 使用者遵化楊哥
什麼三大神器?包拯只是做官鐵面無私,斷案都是杜撰的,真正的刑偵斷案高手是宋慈,即使現在的公安刑偵偵破依然使用學習宋慈遺留下來的筆記!
題主說的是“青天三鍘刀”吧!青天三鍘刀又名御鍘三刀,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龍頭鍘、虎頭鍘和狗頭鍘三口鍘刀,乃是文學作品和影視劇中開封府尹包拯的最高刑具,為宋仁宗趙禎欽賜之物,見鍘刀便如皇帝親臨。因擁有先斬後奏之權,故而青天三鍘刀便成為了包拯屢破大案的“三大神器”,《三俠五義》中說此為公孫策所設計鑄造,而另有說法認為或許源於上古“三大邪刀”。
“青天三鍘刀”的來源,乃是《三俠五義》中公孫策所設計製造清代小說家石玉昆的《三俠五義》,乃是中國古典長篇俠義公案小說的經典之作,堪稱中國武俠小說的開山鼻祖,其不僅版本眾多、流傳極廣,且對包公斷案的文學作品、戲曲和影視劇產生了極大影響。而“青天三鍘刀”的源頭,正是出自於該書第九回“斷奇冤奏參封學士,造御刑查賑赴陳州”。
△宋仁宗趙禎影視形象
按照書中所述,宋仁宗年間陳州大旱,皇帝派四國舅到陳州放糧,包拯認為此等大事不該用皇帝寵信之人,因而直言上鑑,於是宋仁宗便加封包拯為龍圖閣大學士,仍兼開封府事務,前往陳州稽查放糧之事,並統理民情。包拯怕不能服眾,於是皇帝又賞了他御札三道(御札:皇帝的手詔)。
包拯下朝之後,對公孫策說道,“聖上賜我御札三道,先生不可大意。你須替我仔細參詳,莫要辜負聖恩。”
△公孫策影視形象
公孫策回到房中,千思萬想,猛然間醒悟,於是研墨蘸筆,先度量、設計鍘的尺寸,注寫明白,後又寫了鍘的製作方法,並分上、中、下三品,龍、虎、狗的式樣。故意將“札”字寫作“鍘”字,將“三道”寫作“三刀”。
包拯將圖紙細細看過之後,不由滿面春風,口中連連稱讚,“先生真天才也!”於是立即找來木匠,連夜按照圖紙的樣式趕製出樣式來。在公孫策的指點之下,木匠們折騰了一個晚上在,這才將三口鍘刀做了出來,包拯上朝前一一查驗過後,便命人用黃箱盛上,抬至朝中,預備禦覽。
△包拯影視形象
上朝之時,包拯命人將三口鍘刀抬至朝堂,對皇上奏道,“如有犯法者,各按品級行法”。皇上也已經明白了包拯的用意,是借“札”字之音改作“鍘”字,做成三口鍘刀,以為鎮嚇外官之用,不覺龍顏大喜,稱羨包公奇才巧思,立刻準了所奏。
包公自奏明御刑之後,便吩咐公孫策督工監造,務要威嚴赫耀,更要純厚結實。便派王、馬、張、趙四勇士服侍御刑:王朝掌刀,馬漢卷席捆人,張龍、趙虎抬人入鍘。公孫策每日除監造之外,便與四勇士服侍御刑,操演規矩,定了章程禮法,不可紊亂。
而這三口鍘刀,便也成為了現如今包拯斷案作品之中,聲威赫赫的“青天三鍘刀”,簡直成為了包拯的另一個明顯符號。包拯斷案之後,往往伴隨著“開鍘”兩字將罪犯繩之於法,也將整個作品推向高潮,例如京劇《盜御馬》,河南豫劇的“四大鍘”(《鍘趙王》、《測美案》、《鍘郭嵩》、《測郭槐》)等。
傳說:“青天三鍘刀”或許源於上古“三大邪刀”有一種說法認為,“龍頭鍘”、“虎頭鍘”、“狗頭鍘”三口鍘刀源自於上古“三大邪刀”,即“龍牙刀”、“虎翼刀”、“犬神刀”(開封網:北宋開封府三口鍘刀的來歷)。
傳說,上古時期在鍛造“三大邪刀”時,使用了許多惡毒之物,並有多種詛咒糾纏。到了夏朝末期,“三大邪刀”為居住在開封崑崙山,也就是青丘山“傾宮”的夏王桀所擁有,被供奉在夏朝太廟之中,乃是夏桀實施暴政的兇器和見證物。
而根據山東《科技資訊·探索與發現》2010年第11期《龍牙、虎翼、犬神》一文中說:“據史料記載,商湯攻入夏朝太廟之時,黑雲遮天、鬼哭狼嚎,龍牙、虎翼、犬神‘三大邪刀’化為三股妖風襲來,頓時商朝大軍死傷無數。湯王棄戈下馬,手持軒轅黃金劍單人闖入太廟主殿,揮劍疾斬,‘三大邪刀’被擊成碎片封印於地下。”
而到了東漢末年,世道大亂,“三大邪刀”再度現世,為李傕所擁有。根據《三國志》記載,“李帶三刀,手復與鞭合持一刃(帶三刀,執一刀)。侍中、侍郎見帶仗,皆惶恐,亦帶劍持刀,先入在帝側。”而這其中的三刀,便被認為是由傳說中的“三大邪刀”再造而成。
東漢建安三年(198年),李傕被梁興、張橫等擊敗斬首,曹操下令夷滅三族。李傕死後,又將損壞的“三大邪刀”碎片埋於商朝太廟之中。
時間來到北宋時期,著名鐵匠韓蘄在開封一帶發現了商朝太廟遺址,並開啟封印,得到了龍牙、虎翼、犬神“三大邪刀”的碎片。據說,當時“三大邪刀”碎片中隱隱有黑氣,觸之即發。韓蘄將碎片帶回開封城裡後,與宮廷鑄劍師合力打造,耗時一年零八天,鑄成“降龍”、“伏虎”、“斬犬”三口鍘刀,並經北宋天子御批,存放在開封府內。時任開封府尹的包拯成為第一個掌管“降龍”、“伏虎”、“斬犬”三口鍘刀的人。
不過,這個說法實在有些離奇,太過富有傳奇色彩,大家看了權當一樂,不必深究。
比較靠譜的說法是,“鍘”字雖然出現的較晚(元朝時期),但是在元雜劇中,已經開始將鍘刀視為了皇帝特賜的刑具,可與“勢劍”(尚方寶劍)同等對待。因而石玉昆在創作《三俠五義》時,便將其編入了包公故事當中,並對後世文學作品、戲曲和影視劇產生了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