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以直接吃,但是可入藥。 硃砂根又名百兩金,黃金萬兩,學名Ardisia Crenata Sims,屬紫金牛科,常綠小灌木。 別名:大羅傘,平地木,石青子,涼散遮金珠 硃砂根為紫金牛科硃砂根屬常綠矮小灌木,核果圓球形,如豌豆大小,開始淡綠色,成熟時鮮紅色,經久不落,甚美觀。另有白色或黃色種,一般均能作藥用。李時珍曾描述道:“硃砂根生深山中,苗高尺許,葉似冬青,葉背盡赤,夏日長茂,根大如筋,赤色,此與百兩金彷彿。” 根及全株入藥,味苦性涼。有清熱降火,消腫解毒、活血去瘀、祛痰止咳等功效。主治扁桃體炎、牙痛、跌打損傷、關節風痛、婦女白帶、經痛諸病。 藥用 【別名】大羅傘、大涼傘、珍珠傘、涼傘遮珍珠、高腳金雞、鳳凰腸、豹子眼睛果、鐵涼傘、開喉箭、山豆根[湖南、福建、雲南] 【來源】為紫金牛科紫金牛屬植物圓齒紫金牛Ardisia crenata Sims 和紫背紫金牛A. bicolor Walk.的根。秋季採挖,切碎,曬乾。 【性味歸經】苦、辛,平。 【功能主治】行血祛風,解毒消腫。用於上呼吸道感染,咽喉腫痛,扁桃體炎,白喉,支氣管炎,風溼性關節炎,腰腿痛,跌打損傷,丹毒,淋巴結炎;外用治外傷腫痛,骨折,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1~3錢;外用適量,鮮根或鮮葉搗爛敷患處。 【注意】據報道,本品如服至0.5~1兩時,可出現噁心,厭食等副作用。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考證】出自《本草綱目》:硃砂根,生深山中,今惟太和山人採之。苗高尺許,葉似冬青葉,背甚赤,夏月長茂,根大如箸,赤色,此與百兩金彷彿。 編輯本段各家論述 1.《綱目》:治咽喉腫痺,蘑水或醋咽之。 2.《生草藥性備要》:治痰火,跌打,去瘀生新,寬筋續骨。 3.《嶺南採藥錄》:治小兒幹(疳)痞。 4.《廣西中藥志》:治風溼骨痛,鶴膝風。 5.《湖南藥物志》:治勞傷吐血,血崩,心胃氣痛,腹脹腹痛。 6.《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清熱解毒。 編輯本段藥用功效 簡介 【藥名】硃砂根 【別名】紫金牛、鳳凰腸、老鼠尾、平地木、石青子、涼傘遮金珠、鐵傘、散血丹、浪傘根、金雞爪、高腳羅傘、小羅傘、士丹皮、金鎖匙、開喉箭、三條根、三兩金、高茶風、鐵涼傘、雪裡開花、金雞涼傘、大羅傘、鳳凰翔、大涼傘、紅銅盤、高腳銅盤、青紅草、硬腳金雞、珍珠傘、桂篤油、真珠涼傘、八爪龍、郎傘樹、龍山子、八爪金龍、豹子眼睛果、萬龍。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ArdisiacrenataSims.2.ArdisiacrenataSimsvar.bicolpr(Walker)C.Y.WuetC.Chen〔A.BicolorWalker〕 硃砂根 【採收和儲藏】秋季採挖,切碎,曬乾或鮮用。 【資源分佈】分佈於西藏東南部至臺灣,湖北至海南各地。 【藥理作用】1.抑菌作用25%煎劑試管內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有輕度的抑制作用。2.抗早孕作用60%的乙醇提取物有抗早孕作用。 【功效】清熱解毒;活血止痛 【考證】出自《本草綱目》:硃砂根,生深山中,今惟太和山人採之。苗高尺許,葉似冬青葉,背甚赤,夏月長茂,根大如箸,赤色,此與百兩金彷彿。 【主治】咽喉腫痛;風溼熱痺;黃疸;痢疾;跌打損傷;流火;乳腺炎;睪丸炎。 選方 ①治咽喉腫痛:一硃砂根三至五錢。水煎服。二硃砂根全草二錢,射干一錢,甘草一錢。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②治風溼骨節痛:小郎傘五錢,木通二兩,虎骨三錢,雞骨香三錢,大血藤四錢,桑寄生三錢。浸酒二斤,每服五錢至一兩,日二次。(《廣西中藥志》) ③治上呼吸道感染,扁桃體炎,白喉,丹毒,淋巴結炎,能抗菌消炎退熱:硃砂根三至五錢,煎服;或研末蜜丸,每次二至三錢,一天二次。(浙江《中草藥抗菌消炎經驗交流會資料選編》) ④治流火(絲蟲病引起的淋巴管炎):硃砂根幹根一至二兩。水煎,調酒服。(《福建中草藥》) ⑤治肺病及勞傷吐血:硃砂根三至五錢,同豬肺燉服。先吃湯,後去藥吃肺,連吃三肺為一療程。(《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⑥治跌打損傷,關節風痛:硃砂根三至五錢。水煎或衝黃酒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⑦治婦女白帶,痛經:硃砂根三至五錢。水煎或加白糖、黃酒沖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⑧治毒蛇咬傷:硃砂根鮮者二兩。水煎服;另用鹽膚木葉或樹皮、烏桕葉適量,煎湯清洗傷口,用硃砂根皮搗爛,敷創口周圍。(《單方驗方調查資料選編》) 硃砂根 【臨床應用】治療急性咽峽炎用10%水煎液,每服30毫升,每天3次;或用粉劑1克裝膠囊吞服,每天3次;或用蜜丸,日服3次,每次1丸(含藥粉1克)。經治45例,痊癒22例,好轉19例,無效4例。一般於服藥當天咽痛減輕,第2天熱退,3~4天區域性紅腫消退。服藥後少數有噁心、嘔吐、胃區痛等副作用,停藥後即可恢復。 【用藥禁忌】虛弱者慎用。 【功效分類】清熱藥;清熱解毒藥;止痛藥。 【炮製方法】1.淨制:除去雜質,洗淨。2.切制:洗淨,切碎,曬乾。 【藥物應用鑑別】硃砂根和硃砂根葉,同源於一植物,一為根,一為葉,其功用近似,硃砂根清熱解毒,祛瘀止痛,而以清熱解毒為常用;硃砂根葉,主要偏於活血行瘀。 【性味】苦、辛、性涼 【藥材基源】為紫金牛科植物硃砂根或紅涼傘的根。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搗敷。 【出處】《中華本草》 編輯本段藥材鑑定 性狀鑑別:根簇生於略膨大的根莖上,呈圓柱形,略彎曲,長5-25cm,直徑2-10mm。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具多數縱皺紋及橫向或環狀斷裂痕,皮部與木部易分離。質硬而脆,易折斷,折斷面不平坦,皮部厚,約佔斷面的一半,類白色或淺紫紅色,木部淡黃色。氣微,味微苦、辛,有刺舌感。以條粗、皮厚者為佳。 顯微鑑別:根橫切面:木栓層為10餘列木栓細胞,內側1-數列細胞的內壁增厚,木化,似石細胞樣。皮層寬廣;內皮層明顯,細胞含棕色物質,中柱鞘有單個或數個石細胞斷續排列成環。韌皮部狹窄。束內形成層可見,木質部發達,導管多單列徑向排列,有的含棕黃色物;木射線寬2-6列細胞。薄壁細胞含澱粉粒。 粉末特徵:淡棕紅色。①澱粉粒眾多,類圓形、不規則卵圓形、盔帽形,直徑8-28-39μm,臍點點狀、裂縫狀,有的可見層紋;復粒由2-4分粒組成。②石細胞類方形、不規則長方形、類三角形,直徑約20μm,壁厚薄不一,紋孔明顯;散在皮層的石細胞,直徑4-7μm,壁厚,腔小。③木栓細胞類多角形,壁略厚。此外有具緣紋孔導管、木纖維及薄壁細胞。
不可以直接吃,但是可入藥。 硃砂根又名百兩金,黃金萬兩,學名Ardisia Crenata Sims,屬紫金牛科,常綠小灌木。 別名:大羅傘,平地木,石青子,涼散遮金珠 硃砂根為紫金牛科硃砂根屬常綠矮小灌木,核果圓球形,如豌豆大小,開始淡綠色,成熟時鮮紅色,經久不落,甚美觀。另有白色或黃色種,一般均能作藥用。李時珍曾描述道:“硃砂根生深山中,苗高尺許,葉似冬青,葉背盡赤,夏日長茂,根大如筋,赤色,此與百兩金彷彿。” 根及全株入藥,味苦性涼。有清熱降火,消腫解毒、活血去瘀、祛痰止咳等功效。主治扁桃體炎、牙痛、跌打損傷、關節風痛、婦女白帶、經痛諸病。 藥用 【別名】大羅傘、大涼傘、珍珠傘、涼傘遮珍珠、高腳金雞、鳳凰腸、豹子眼睛果、鐵涼傘、開喉箭、山豆根[湖南、福建、雲南] 【來源】為紫金牛科紫金牛屬植物圓齒紫金牛Ardisia crenata Sims 和紫背紫金牛A. bicolor Walk.的根。秋季採挖,切碎,曬乾。 【性味歸經】苦、辛,平。 【功能主治】行血祛風,解毒消腫。用於上呼吸道感染,咽喉腫痛,扁桃體炎,白喉,支氣管炎,風溼性關節炎,腰腿痛,跌打損傷,丹毒,淋巴結炎;外用治外傷腫痛,骨折,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1~3錢;外用適量,鮮根或鮮葉搗爛敷患處。 【注意】據報道,本品如服至0.5~1兩時,可出現噁心,厭食等副作用。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考證】出自《本草綱目》:硃砂根,生深山中,今惟太和山人採之。苗高尺許,葉似冬青葉,背甚赤,夏月長茂,根大如箸,赤色,此與百兩金彷彿。 編輯本段各家論述 1.《綱目》:治咽喉腫痺,蘑水或醋咽之。 2.《生草藥性備要》:治痰火,跌打,去瘀生新,寬筋續骨。 3.《嶺南採藥錄》:治小兒幹(疳)痞。 4.《廣西中藥志》:治風溼骨痛,鶴膝風。 5.《湖南藥物志》:治勞傷吐血,血崩,心胃氣痛,腹脹腹痛。 6.《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清熱解毒。 編輯本段藥用功效 簡介 【藥名】硃砂根 【別名】紫金牛、鳳凰腸、老鼠尾、平地木、石青子、涼傘遮金珠、鐵傘、散血丹、浪傘根、金雞爪、高腳羅傘、小羅傘、士丹皮、金鎖匙、開喉箭、三條根、三兩金、高茶風、鐵涼傘、雪裡開花、金雞涼傘、大羅傘、鳳凰翔、大涼傘、紅銅盤、高腳銅盤、青紅草、硬腳金雞、珍珠傘、桂篤油、真珠涼傘、八爪龍、郎傘樹、龍山子、八爪金龍、豹子眼睛果、萬龍。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ArdisiacrenataSims.2.ArdisiacrenataSimsvar.bicolpr(Walker)C.Y.WuetC.Chen〔A.BicolorWalker〕 硃砂根 【採收和儲藏】秋季採挖,切碎,曬乾或鮮用。 【資源分佈】分佈於西藏東南部至臺灣,湖北至海南各地。 【藥理作用】1.抑菌作用25%煎劑試管內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有輕度的抑制作用。2.抗早孕作用60%的乙醇提取物有抗早孕作用。 【功效】清熱解毒;活血止痛 【考證】出自《本草綱目》:硃砂根,生深山中,今惟太和山人採之。苗高尺許,葉似冬青葉,背甚赤,夏月長茂,根大如箸,赤色,此與百兩金彷彿。 【主治】咽喉腫痛;風溼熱痺;黃疸;痢疾;跌打損傷;流火;乳腺炎;睪丸炎。 選方 ①治咽喉腫痛:一硃砂根三至五錢。水煎服。二硃砂根全草二錢,射干一錢,甘草一錢。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②治風溼骨節痛:小郎傘五錢,木通二兩,虎骨三錢,雞骨香三錢,大血藤四錢,桑寄生三錢。浸酒二斤,每服五錢至一兩,日二次。(《廣西中藥志》) ③治上呼吸道感染,扁桃體炎,白喉,丹毒,淋巴結炎,能抗菌消炎退熱:硃砂根三至五錢,煎服;或研末蜜丸,每次二至三錢,一天二次。(浙江《中草藥抗菌消炎經驗交流會資料選編》) ④治流火(絲蟲病引起的淋巴管炎):硃砂根幹根一至二兩。水煎,調酒服。(《福建中草藥》) ⑤治肺病及勞傷吐血:硃砂根三至五錢,同豬肺燉服。先吃湯,後去藥吃肺,連吃三肺為一療程。(《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⑥治跌打損傷,關節風痛:硃砂根三至五錢。水煎或衝黃酒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⑦治婦女白帶,痛經:硃砂根三至五錢。水煎或加白糖、黃酒沖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⑧治毒蛇咬傷:硃砂根鮮者二兩。水煎服;另用鹽膚木葉或樹皮、烏桕葉適量,煎湯清洗傷口,用硃砂根皮搗爛,敷創口周圍。(《單方驗方調查資料選編》) 硃砂根 【臨床應用】治療急性咽峽炎用10%水煎液,每服30毫升,每天3次;或用粉劑1克裝膠囊吞服,每天3次;或用蜜丸,日服3次,每次1丸(含藥粉1克)。經治45例,痊癒22例,好轉19例,無效4例。一般於服藥當天咽痛減輕,第2天熱退,3~4天區域性紅腫消退。服藥後少數有噁心、嘔吐、胃區痛等副作用,停藥後即可恢復。 【用藥禁忌】虛弱者慎用。 【功效分類】清熱藥;清熱解毒藥;止痛藥。 【炮製方法】1.淨制:除去雜質,洗淨。2.切制:洗淨,切碎,曬乾。 【藥物應用鑑別】硃砂根和硃砂根葉,同源於一植物,一為根,一為葉,其功用近似,硃砂根清熱解毒,祛瘀止痛,而以清熱解毒為常用;硃砂根葉,主要偏於活血行瘀。 【性味】苦、辛、性涼 【藥材基源】為紫金牛科植物硃砂根或紅涼傘的根。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搗敷。 【出處】《中華本草》 編輯本段藥材鑑定 性狀鑑別:根簇生於略膨大的根莖上,呈圓柱形,略彎曲,長5-25cm,直徑2-10mm。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具多數縱皺紋及橫向或環狀斷裂痕,皮部與木部易分離。質硬而脆,易折斷,折斷面不平坦,皮部厚,約佔斷面的一半,類白色或淺紫紅色,木部淡黃色。氣微,味微苦、辛,有刺舌感。以條粗、皮厚者為佳。 顯微鑑別:根橫切面:木栓層為10餘列木栓細胞,內側1-數列細胞的內壁增厚,木化,似石細胞樣。皮層寬廣;內皮層明顯,細胞含棕色物質,中柱鞘有單個或數個石細胞斷續排列成環。韌皮部狹窄。束內形成層可見,木質部發達,導管多單列徑向排列,有的含棕黃色物;木射線寬2-6列細胞。薄壁細胞含澱粉粒。 粉末特徵:淡棕紅色。①澱粉粒眾多,類圓形、不規則卵圓形、盔帽形,直徑8-28-39μm,臍點點狀、裂縫狀,有的可見層紋;復粒由2-4分粒組成。②石細胞類方形、不規則長方形、類三角形,直徑約20μm,壁厚薄不一,紋孔明顯;散在皮層的石細胞,直徑4-7μm,壁厚,腔小。③木栓細胞類多角形,壁略厚。此外有具緣紋孔導管、木纖維及薄壁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