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眾籌風險極大,雖然有部分分紅專案,但是對許多人來說,民間眾籌是一樁“最好不要碰”的生意,因為民間平臺只是中介,沒有為專案方承擔責任的義務,從理論上來講民間眾籌存在血本無歸的可能。下面以最近比較“火”的民宿眾籌來講。
第一、火爆的民宿眾籌市場背後真實的情況?
據資料統計:2017年2月底,全國各類正常運營的眾籌平臺共計372家,倒閉平臺29家,業務下架11家,其中民宿眾籌擁護者甚多,更有資本熱捧的莫干山民宿等著名案例,只是伴隨潮水的褪去,民宿也有褪色的跡象,莫干山民宿如今平均入住率僅50%,最差的達到20%,回本週期被拉長到5——6年。
這背後發生了什麼?投資者、專案方、平臺方背後有著怎樣的利益博弈?我們來看看:
第二、民宿眾籌平臺如何賺錢?
按國外諮詢公司的分類來講,眾籌可分為股權眾籌、債權眾籌、回報眾籌、公益眾籌等。
按模式的不同,民宿眾籌可以劃歸股權眾籌,也可劃歸債權眾籌。
國內民宿眾籌平臺大多屬於債權眾籌。滿足一定資質的使用者在平臺上註冊成為投資者後,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專案投資,並獲得分紅(經營不善時按保底比例補足)和消費權益。
第三、民宿眾籌是怎樣火起來的?
眾籌最早可以追溯到2009年美國Kickstarter平臺的興起。2011年,“點名時間”將Kickstarter模式搬進中國,此後國內便湧現出越來越多的眾籌平臺。這裡面當然不乏一時間傳為佳話的眾籌專案,但更多專案,都是在博取了最初的一波注意力後銷聲匿跡,甚至負面訊息頻傳。眾籌一時成為圈錢的幌子被人詬病。
第四、為什麼民宿眾籌以外的很多專案都失敗了?
2015年被許多人稱作“眾籌元年”。這一年,從影視到創投,從公益到圖書出版,眾籌幾乎遍地開花,但問題也不斷暴露。
其實早在2014年底,隨著國內眾籌平臺“鼻祖”點名時間宣佈放棄眾籌業務,實物類眾籌已經開始出現衰敗跡象。
實物類眾籌屬於回報眾籌,我個人總結這類眾籌在中國水土不服有以下三點原因:
1、並非所有投資者都願意當“小白鼠”。不可否認,平臺上的確有一批“極客”願意充當“小白鼠”,幫助專案方完善產品;但更多的投資者是抱著消費的心態,認為自己花了錢,卻買來了次品,於是心存不滿,甚至遷怒平臺。
2、眾籌型別不明確。如果沒有界定眾籌的型別,不同人對眾籌會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認為是捐助,有人認為是股權投資,也有人認為是預售,這就容易在回報形式上引起爭議。
3、眾籌保護機制失衡。平臺為了鼓勵創新,往往對產品質量、發貨時間沒有太過嚴苛的限制,但這也招來了一批不靠譜的專案,這使得平臺很難對使用者承諾,上線的專案能在一定時間內拿出成熟的產品。
另一類正在衰敗的是創投類眾籌,這類眾籌大多屬於股權眾籌。創投類眾籌平臺做不起來也有兩點原因:專案本身風險大;散戶不理性。
民間眾籌風險極大,雖然有部分分紅專案,但是對許多人來說,民間眾籌是一樁“最好不要碰”的生意,因為民間平臺只是中介,沒有為專案方承擔責任的義務,從理論上來講民間眾籌存在血本無歸的可能。下面以最近比較“火”的民宿眾籌來講。
第一、火爆的民宿眾籌市場背後真實的情況?
據資料統計:2017年2月底,全國各類正常運營的眾籌平臺共計372家,倒閉平臺29家,業務下架11家,其中民宿眾籌擁護者甚多,更有資本熱捧的莫干山民宿等著名案例,只是伴隨潮水的褪去,民宿也有褪色的跡象,莫干山民宿如今平均入住率僅50%,最差的達到20%,回本週期被拉長到5——6年。
這背後發生了什麼?投資者、專案方、平臺方背後有著怎樣的利益博弈?我們來看看:
第二、民宿眾籌平臺如何賺錢?
按國外諮詢公司的分類來講,眾籌可分為股權眾籌、債權眾籌、回報眾籌、公益眾籌等。
按模式的不同,民宿眾籌可以劃歸股權眾籌,也可劃歸債權眾籌。
國內民宿眾籌平臺大多屬於債權眾籌。滿足一定資質的使用者在平臺上註冊成為投資者後,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專案投資,並獲得分紅(經營不善時按保底比例補足)和消費權益。
第三、民宿眾籌是怎樣火起來的?
眾籌最早可以追溯到2009年美國Kickstarter平臺的興起。2011年,“點名時間”將Kickstarter模式搬進中國,此後國內便湧現出越來越多的眾籌平臺。這裡面當然不乏一時間傳為佳話的眾籌專案,但更多專案,都是在博取了最初的一波注意力後銷聲匿跡,甚至負面訊息頻傳。眾籌一時成為圈錢的幌子被人詬病。
第四、為什麼民宿眾籌以外的很多專案都失敗了?
2015年被許多人稱作“眾籌元年”。這一年,從影視到創投,從公益到圖書出版,眾籌幾乎遍地開花,但問題也不斷暴露。
其實早在2014年底,隨著國內眾籌平臺“鼻祖”點名時間宣佈放棄眾籌業務,實物類眾籌已經開始出現衰敗跡象。
實物類眾籌屬於回報眾籌,我個人總結這類眾籌在中國水土不服有以下三點原因:
1、並非所有投資者都願意當“小白鼠”。不可否認,平臺上的確有一批“極客”願意充當“小白鼠”,幫助專案方完善產品;但更多的投資者是抱著消費的心態,認為自己花了錢,卻買來了次品,於是心存不滿,甚至遷怒平臺。
2、眾籌型別不明確。如果沒有界定眾籌的型別,不同人對眾籌會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認為是捐助,有人認為是股權投資,也有人認為是預售,這就容易在回報形式上引起爭議。
3、眾籌保護機制失衡。平臺為了鼓勵創新,往往對產品質量、發貨時間沒有太過嚴苛的限制,但這也招來了一批不靠譜的專案,這使得平臺很難對使用者承諾,上線的專案能在一定時間內拿出成熟的產品。
另一類正在衰敗的是創投類眾籌,這類眾籌大多屬於股權眾籌。創投類眾籌平臺做不起來也有兩點原因:專案本身風險大;散戶不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