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商學管理課

    開朗活潑的孩子很討人喜歡,許多家長都希望看到孩子在舞臺上翩翩起舞,揮灑自如的樣子。但有的人一輩子都沒有站在舞臺上,然而生活中一樣有屬於他們的“舞臺”,能讓他們盡情發揮,從中得到很多快樂。每個人的氣質不同,內心需求不同,所以表現出來的愛好傾向也有所不同。而當孩子要登臺演出,他們卻很抗拒不願意參與這項活動時,家長可以有意識、針對性的進行原因分析,然後再尋求解決的辦法。

    真正的鼓勵不是強迫

    有的家長看到別人的孩子在表演,便對自己的孩子說:“你也去吧!”孩子如果不去就硬推上去,雖然你嘴裡說的可能是各種鼓勵的話,但事實上,已經對孩子造成了強迫,而且這樣的效果是最糟的,因為最終孩子心底裡是不願去參與,並且還可能在以後都會對這種場合有畏懼感,父母的期望是好的,但不宜操之過急。

    給孩子足夠的旁觀時間

    每個孩子對新事物的內心接受程度是不同的,這跟智力沒有關係。有的孩子可能看到孩子扎堆的事兒,就會樂顛顛地去主動參與;有的孩子可能不管面對什麼事情,都要仔細觀察,等到自己全面瞭解了,才願意去參與。假如觀察過後興趣不大,也可能不去了。對於後一種孩子,如果在他“審時度勢”沒有完成的時候,你就讓他去參與,他肯定是不願意的,是畏懼的,家長要給孩子時間,讓孩子觀察,並且能溫和地跟孩子進行討論,但不要讓孩子感到有壓迫感,如果有可能的話,媽媽也可以表現出興趣,主動去參與,靠自己帶動孩子,而不是把孩子推在前面去衝鋒陷陣。

    完善技能

    如果孩子並不是因為觀察不足,沒有融入之感,而不願參加活動的話,家長也要考慮是不是孩子對自己參與這項活動的技能沒有信心。比如你讓孩子上臺去講故事,但內心認為自己講不好,就肯定不會上去。家長平時在家可以跟孩子進行一些練習,比如讓孩子能夠完整的講一個故事,還可以講給其他人聽。當孩子對這個故事爛熟於心時,她肯定不會特別在意要在什麼場合表演。除了講故事,唱一首拿手的歌,跳一個熟悉的舞蹈,分角色表演一段節目,都是對孩子自信心的正面強化,從而使孩子樂於在大家面前表現自己的才能,自信的孩子更容易獲得快樂。

    克服膽小和羞怯

    如果孩子膽小羞怯,也會不喜歡參加集體活動。這就要平時多幫助孩子克服這方面障礙,營造一種能讓孩子突破的氛圍很重要。越是膽小羞怯的孩子,越不能強迫他自己一個人去面對他不願意面對的東西。但是“帶動”是可以做到的,有的氛圍會讓人壓抑、害怕;有的氛圍會讓人輕鬆,感到快樂,這樣的氛圍有利於孩子參與其中。首先,你們可以在家裡和家人玩遊戲或者演節目,孩子很容易參與,而且在放鬆的環境下,你更易觀察出孩子是什麼原因不願意參加集體活動,是因為技能不熟,還是膽小害羞,還是根本就不喜歡錶演。之後你可以在你們的活動中融入新的成員,可以是另一個家庭,也可以是來做客的親戚朋友。

    豐富的經歷有助於孩子克服膽小羞怯,另外多給孩子獨立面對事物的機會,也有利於孩子自己克服,但這種機會一定是在平時順其自然發生的,而不是在大庭廣眾之下把他推到聚光燈之下。

    尊重孩子的選擇

    如果沒有上述任何原因,孩子就是不喜歡“拋頭露面”,在他們心裡有一片很肥沃的“自留地”,他們只願意沉浸其中,這也沒什麼不好。也許他喜歡拉小提琴,但是卻沒有興趣在眾人面前表演,這也無可厚非。父母的尊重能夠讓孩子身心放鬆,只有放鬆才會有出色的表現。

    不給孩子誤導

    幼兒是非常在意父母的評價的,父母的價值觀對他們有直接的影響。有的父母可能會因為孩子沒有勇敢的上臺表演,而說“你要勇敢,媽媽才喜歡你!”這種有明顯價值取向的話。這樣會讓孩子為了父母的喜好而去努力,他會認為媽媽喜歡我表演唱歌,我表演了她就會很高興,我得獎了媽媽就會很喜歡,我就會有獎賞,他就會順著媽媽喜歡的路走下去。如果有一天孩子沒有得獎,如果孩子沒有獲得上臺演唱的機會,孩子就會很難過,會認為自己很失敗,媽媽肯定會不高興的。所以父母的鼓勵支援雖然很重要,但是不要過於牽強,尊重孩子的內心更重要,不要將自己的願望強加在孩子身上。

  • 2 # 李老師成都

    我直接回答乾貨

    根據我多年一對一教學經驗

    孩子沒自信,練習少,怕出醜。

    孩子沒自信是結論性的框架,不同年齡不同教育環境的孩子表現會不同。我只舉例說明幾條:

    孩子不願意展示通常有這幾種情況在孩子早期學說話或者嘗試展示技能,出現了錯誤和偏差。而在出現偏差和錯誤時,長輩或者同學們開始嘲笑孩子,無論嘲笑者是否是以玩笑的心態和語氣。當孩子面對這種情況時會非常的沮喪和失落。(大機率事件)

    在孩子早期學習的過程中,家長用自己成人學習或者練習的標準去標定孩子,當孩子做的不夠理想時,會十分不耐煩,甚至會粗暴的介入,進行批評或語言刺激。導致孩子出現唯唯諾諾,不敢思考,不願意大膽回答問題,當然更不會冒風險去進行公開表演。

    孩子5歲左右開始有建立是非好壞的標準。早期家長或者早教機構無腦的誇讚式教育的確會讓孩子很舒服很開心(舒適區)。但是隨著年齡的增加,孩子會開始知道自己不夠好,但是由於長期在舒適區裡帶著,他不用面對這些問題。但是當上臺表演時,孩子心裡知道自己不夠好,怕展示失敗。

    結論及建議:

    在孩子早期教育時,出現以上等問題時,需要家長或者老師及時的介入引導,幫助孩子。正面的告訴孩子,幫助孩子認知,他現在某方面的確不夠好,但是是可以透過練習,克服練習中的困難來改變的。如果家長自己本身也不夠專業,可以尋求專業的教師,一起幫助孩子制定學習練習方案,去幫助孩子腳踏實地的進步。

    而且每個階段(比如10天),就幫助孩子拍影片記錄,同之前錄的影片對比,總結最近的進步,並與孩子一起發現新的問題,再次制定進步計劃。

    這個階段家長的陪伴,老師的鼓勵是最最最最最重要的。堅持下去,孩子就會逐漸養成可以戰勝一切困難的心態和並掌握了優質的學習方法。同時還有會培養非常有質量幸福感,和能量密度很高的親子關係(相對無腦誇,要什麼就給花錢買的親子關係而言)。

    我給的建議只是舉例子,家長們根據自己的情況作出調整。每個孩子都不同,家庭環境也不同,沒有包治百病的藥。

    在我看來,從哲學的角度講,這個世界的一切問題都是教育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職場上,在學校裡學習比較好的,和善於社交和管理的,誰更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