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況分析:
幾乎每一個小孩都曾有過嘔吐的現象,只不過是有的人很少發生而有的人較容易發生罷了,好像每一個嬰兒都多少會有噎奶的症狀,有的噎出在嘴內然後再吞下,有的則隨著打嗝而吐出。到底怎麼樣的嘔吐才算是病的症狀或只是一種正常的現象可以不去管它呢?這問題可能是每一個為人父母者會碰到的。在此舉出一些小兒嘔吐的原因,以便父母發現後能迅速送醫治療。 嘔吐多由消化管的畸形、梗阻或功能紊亂引起。家長如能仔細觀察吐物的性狀、顏色、氣味,對了解寶寶的患病狀況頗有幫助。
一、清淡或灰白色吐物:這種吐物來自食管,稍帶粘性的水狀分泌物和嚥下的奶水。因食管下端胃的入口(賁門)不暢而留滯,這種情況常見於賁門痙攣。如果吐物有奶塊,並有酸味,說明它來自胃,提示胃的出口(幽門)有梗阻,常見於先天性幽門肥厚。
三、糞便性吐物:這種吐物是由於食物在小腸內停滯時間較長,經細菌和消化液的作用而產生臭味,說明小腸遠側有梗阻。
四、帶血的吐物:如果是鮮血,就是上消化道(食管和胃等)動脈出血;如果是紫褐色的血,則是靜脈出血,咖啡樣吐物說明胃內有陳舊性出血,嬰兒對失血代償能力較低,一旦發現有帶血的吐物,應趕快就醫,以免因失血過多,失去搶救機會。
建議:
為了方便起見,依小兒之年齡分做三組來分析:
(一)新生兒期的嘔吐(出生至滿月): 新生兒期,正常的嬰兒在餵食之後偶而會有噎奶的現象,這是很普遍的。如果噎出量少或次數多,而且沒有餵食的困難及體重之增加也正常的話,可能是沒有什麼問題的(通常出生後頭三天體重會減輕,多時可減少10%左右,到第八天體重恢復)。在出生頭一兩天有的嬰兒嘔吐次數相當多,的確很令人困擾。在沒有什麼明顯的病因下,這可能與胎兒吞食羊水或胎便或生產過程吞進血液引起胃壁之刺激有關。這種嬰兒常常在洗胃之後就症狀消失,或在沒有什麼治療之下幾天後也會自然消失。如果有以下列情況,則表示某種病的存在,應迅速送醫治療: 1.持續性的嘔吐(可能腸阻塞或其他嚴重的疾病); 2.嘔吐物帶血(可能是裂孔赫尼亞); 3.嘔吐物帶有膽汁或綠色物質(有腸阻塞的可能,除非已知是其他疾病,像是嚴重之感染或生產時之損傷等); 4.倦睡。吸吮能力差及食慾不好(可能是腦膜炎、敗血症等); 5.腹脹(可能是下腸道之阻塞或內臟穿孔); 6.體重不增甚至下降; 7.脫水現象(面板鬆弛、口唇乾燥); 8.發燒(可能是脫水或感染引起); 9.出生24小時尚無胎便排出(通常出生10小時左右就應排出); 10.腹部表現可見腸之蠕動; 11.腹部可摸到腫塊; 12.囪門凸出(內出血或感染); 13.黃疸(核黃疸、大腦受到損傷)。
(二)嬰兒期的嘔吐(滿月至週歲): 1、非器官上之疾病:此乃人為或環境因素所引起,大多是因為不正確之餵食法而引起。最普遍的原因是由於吞進過多的空氣。餵母乳的嬰兒吸吮過久(正常一次哺乳是10~15分鐘)或吸吮無奶以至吸食過多的空氣。喂牛乳的嬰兒吸進過多的空氣,大多是因奶頭太小,吸食時間過長(奶頭孔之大小以倒置奶瓶時可慢慢滴出為適,每瓶奶之餵食時間以不超過10~15分為原則)。餵食過多對早產兒亦為嘔吐原因之一。餵食後應抱起嬰兒直立位置,拍拍背部讓氣體嗝出,可使嘔吐較少發生,這對早產兒尤其重要。不正確的斷乳法亦為嘔吐原因之一。通常4~5個月開始喂濃調飲食,包括水果、蔬菜、肉汁等,若延遲至5個月後,嬰兒不易接受新的食物,6~7個月後嬰兒會咀嚼時才可給予固體食物。一種新食物之給予應從少量逐漸開始,食物應依流體、半流體、固體之次序增加。若依此斷奶之原則來給予新的食物,嬰兒也就不會因強行餵食或不易接受新的食物而嘔吐了。哭了太久,吞下去過多的空氣也會引起嘔吐。改變環境引起的所謂旅行病,在嬰兒5~6個月起就可能會發生,這也是嘔吐原因之一。這種非器官上之原因,只要父母小心,即可矯正過來或避免發生。 2、器官上之原因:如果小兒本來好好的,突然發生嘔吐現象,或本來有發燒,然後加上嘔吐,或除了嘔吐外尚有其他症狀或不足夠之體重上升甚或下降,或嘔吐物帶有血等均應考慮有器官上之病因存在。
(三)小兒期(週歲以後): 1、此時期常見精神上的因素引起嘔吐之情形,例如:期望著遠足或什麼節日的聚會,過度興奮而引起嘔吐;因害怕或焦慮上學,離家而在早上發生嘔吐的情形;因父母不留意之暗示或看到別的小孩嘔吐而模仿發生嘔吐的現象。 2、週期性嘔吐,主要發生於3~7歲的小孩,原因未明。過敏、心理上因素、腹部癲痛,及感染都可能引起發作。有病應就醫診治。本症隨年紀的增加而變得較輕微,青春期時自然會消失。 3、器官上疾病:感染:特別是扁桃腺炎、中耳炎最常見。其他如腦膜炎、闌尾炎、腸繫膜炎等均會引嘔吐的現象;腸阻塞; 睪丸扭轉;食物、藥物中毒,鉛中毒是原因之一。 總之,小兒嘔吐原因很多,父母應依以上所述,避免小兒因父母之疏忽而引起不必要的嘔吐。如果嘔吐一旦發生,自己無法在家處理時,應帶往醫院。醫師應依靠你詳細的病厲述說、身體檢查及實驗室測定來診斷小兒嘔吐的原因,而後做適當的治療,除去病因並矯正因嘔吐所可能引起的脫水、酸中毒或鹼中毒等現象。 新媽媽們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好不容易才喂好寶寶食物,寶寶卻把食物都吐,有時正在給寶寶餵食物的時候,寶寶也會出現嘔吐的情況,這時候媽媽難免著急而弄得手忙腳亂,給新媽媽們介紹一些護理寶寶嘔吐的小竅門, 媽媽們在護理方面,應該注意: 1、注意餵奶的姿勢,母乳餵養時應讓寶寶的嘴唇完全含住乳頭和大部分乳暈,不要僅含住乳頭,這樣小兒吸吮不易吞進空氣;人工餵養使用奶瓶時,奶瓶的奶應充滿奶嘴,儘可能讓寶寶吸奶時少吸進空氣。 2、飲食宜定時定量,不宜太飽,食物宜新鮮、衛生。不要過食辛辣、燻烤和肥膩的食物。 3、餵奶後將嬰兒緩慢豎起抱,頭靠母親肩部,輕輕拍小兒背部,讓哺乳時吸入的空氣緩緩地排出。 4、餵奶後不要馬上讓寶寶躺下,而應抱起走走,不要過多地翻動寶寶 5.嘔吐較輕者,可以進食易消化的流質食物,宜少量多次進食。嘔吐較重者,暫時應該禁食。 6.給小兒服藥時藥液不要太熱,服藥宜緩,可採用少量多次服法,必要時可服一口,停一息,然後再服。 7、一般按摩、撫觸、洗澡、喂藥等都應放在餵奶前,以防餵奶後過多地翻動引起寶寶吐奶。 8、嘔吐時要讓患兒側臥,以防嘔吐時食物嗆入氣管。睡姿以右側臥位為宜。 在中成藥服用上,可以對症選藥: 1.小兒出生後因肚腹脹滿而嘔吐頻繁,可用一捻金。 2.小兒受寒邪而嘔吐,宜用藿香正氣膠囊。 3.小兒因脾胃虛弱而嘔吐,宜用附子理中丸。
情況分析:
幾乎每一個小孩都曾有過嘔吐的現象,只不過是有的人很少發生而有的人較容易發生罷了,好像每一個嬰兒都多少會有噎奶的症狀,有的噎出在嘴內然後再吞下,有的則隨著打嗝而吐出。到底怎麼樣的嘔吐才算是病的症狀或只是一種正常的現象可以不去管它呢?這問題可能是每一個為人父母者會碰到的。在此舉出一些小兒嘔吐的原因,以便父母發現後能迅速送醫治療。 嘔吐多由消化管的畸形、梗阻或功能紊亂引起。家長如能仔細觀察吐物的性狀、顏色、氣味,對了解寶寶的患病狀況頗有幫助。
一、清淡或灰白色吐物:這種吐物來自食管,稍帶粘性的水狀分泌物和嚥下的奶水。因食管下端胃的入口(賁門)不暢而留滯,這種情況常見於賁門痙攣。如果吐物有奶塊,並有酸味,說明它來自胃,提示胃的出口(幽門)有梗阻,常見於先天性幽門肥厚。
三、糞便性吐物:這種吐物是由於食物在小腸內停滯時間較長,經細菌和消化液的作用而產生臭味,說明小腸遠側有梗阻。
四、帶血的吐物:如果是鮮血,就是上消化道(食管和胃等)動脈出血;如果是紫褐色的血,則是靜脈出血,咖啡樣吐物說明胃內有陳舊性出血,嬰兒對失血代償能力較低,一旦發現有帶血的吐物,應趕快就醫,以免因失血過多,失去搶救機會。
建議:
為了方便起見,依小兒之年齡分做三組來分析:
(一)新生兒期的嘔吐(出生至滿月): 新生兒期,正常的嬰兒在餵食之後偶而會有噎奶的現象,這是很普遍的。如果噎出量少或次數多,而且沒有餵食的困難及體重之增加也正常的話,可能是沒有什麼問題的(通常出生後頭三天體重會減輕,多時可減少10%左右,到第八天體重恢復)。在出生頭一兩天有的嬰兒嘔吐次數相當多,的確很令人困擾。在沒有什麼明顯的病因下,這可能與胎兒吞食羊水或胎便或生產過程吞進血液引起胃壁之刺激有關。這種嬰兒常常在洗胃之後就症狀消失,或在沒有什麼治療之下幾天後也會自然消失。如果有以下列情況,則表示某種病的存在,應迅速送醫治療: 1.持續性的嘔吐(可能腸阻塞或其他嚴重的疾病); 2.嘔吐物帶血(可能是裂孔赫尼亞); 3.嘔吐物帶有膽汁或綠色物質(有腸阻塞的可能,除非已知是其他疾病,像是嚴重之感染或生產時之損傷等); 4.倦睡。吸吮能力差及食慾不好(可能是腦膜炎、敗血症等); 5.腹脹(可能是下腸道之阻塞或內臟穿孔); 6.體重不增甚至下降; 7.脫水現象(面板鬆弛、口唇乾燥); 8.發燒(可能是脫水或感染引起); 9.出生24小時尚無胎便排出(通常出生10小時左右就應排出); 10.腹部表現可見腸之蠕動; 11.腹部可摸到腫塊; 12.囪門凸出(內出血或感染); 13.黃疸(核黃疸、大腦受到損傷)。
(二)嬰兒期的嘔吐(滿月至週歲): 1、非器官上之疾病:此乃人為或環境因素所引起,大多是因為不正確之餵食法而引起。最普遍的原因是由於吞進過多的空氣。餵母乳的嬰兒吸吮過久(正常一次哺乳是10~15分鐘)或吸吮無奶以至吸食過多的空氣。喂牛乳的嬰兒吸進過多的空氣,大多是因奶頭太小,吸食時間過長(奶頭孔之大小以倒置奶瓶時可慢慢滴出為適,每瓶奶之餵食時間以不超過10~15分為原則)。餵食過多對早產兒亦為嘔吐原因之一。餵食後應抱起嬰兒直立位置,拍拍背部讓氣體嗝出,可使嘔吐較少發生,這對早產兒尤其重要。不正確的斷乳法亦為嘔吐原因之一。通常4~5個月開始喂濃調飲食,包括水果、蔬菜、肉汁等,若延遲至5個月後,嬰兒不易接受新的食物,6~7個月後嬰兒會咀嚼時才可給予固體食物。一種新食物之給予應從少量逐漸開始,食物應依流體、半流體、固體之次序增加。若依此斷奶之原則來給予新的食物,嬰兒也就不會因強行餵食或不易接受新的食物而嘔吐了。哭了太久,吞下去過多的空氣也會引起嘔吐。改變環境引起的所謂旅行病,在嬰兒5~6個月起就可能會發生,這也是嘔吐原因之一。這種非器官上之原因,只要父母小心,即可矯正過來或避免發生。 2、器官上之原因:如果小兒本來好好的,突然發生嘔吐現象,或本來有發燒,然後加上嘔吐,或除了嘔吐外尚有其他症狀或不足夠之體重上升甚或下降,或嘔吐物帶有血等均應考慮有器官上之病因存在。
(三)小兒期(週歲以後): 1、此時期常見精神上的因素引起嘔吐之情形,例如:期望著遠足或什麼節日的聚會,過度興奮而引起嘔吐;因害怕或焦慮上學,離家而在早上發生嘔吐的情形;因父母不留意之暗示或看到別的小孩嘔吐而模仿發生嘔吐的現象。 2、週期性嘔吐,主要發生於3~7歲的小孩,原因未明。過敏、心理上因素、腹部癲痛,及感染都可能引起發作。有病應就醫診治。本症隨年紀的增加而變得較輕微,青春期時自然會消失。 3、器官上疾病:感染:特別是扁桃腺炎、中耳炎最常見。其他如腦膜炎、闌尾炎、腸繫膜炎等均會引嘔吐的現象;腸阻塞; 睪丸扭轉;食物、藥物中毒,鉛中毒是原因之一。 總之,小兒嘔吐原因很多,父母應依以上所述,避免小兒因父母之疏忽而引起不必要的嘔吐。如果嘔吐一旦發生,自己無法在家處理時,應帶往醫院。醫師應依靠你詳細的病厲述說、身體檢查及實驗室測定來診斷小兒嘔吐的原因,而後做適當的治療,除去病因並矯正因嘔吐所可能引起的脫水、酸中毒或鹼中毒等現象。 新媽媽們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好不容易才喂好寶寶食物,寶寶卻把食物都吐,有時正在給寶寶餵食物的時候,寶寶也會出現嘔吐的情況,這時候媽媽難免著急而弄得手忙腳亂,給新媽媽們介紹一些護理寶寶嘔吐的小竅門, 媽媽們在護理方面,應該注意: 1、注意餵奶的姿勢,母乳餵養時應讓寶寶的嘴唇完全含住乳頭和大部分乳暈,不要僅含住乳頭,這樣小兒吸吮不易吞進空氣;人工餵養使用奶瓶時,奶瓶的奶應充滿奶嘴,儘可能讓寶寶吸奶時少吸進空氣。 2、飲食宜定時定量,不宜太飽,食物宜新鮮、衛生。不要過食辛辣、燻烤和肥膩的食物。 3、餵奶後將嬰兒緩慢豎起抱,頭靠母親肩部,輕輕拍小兒背部,讓哺乳時吸入的空氣緩緩地排出。 4、餵奶後不要馬上讓寶寶躺下,而應抱起走走,不要過多地翻動寶寶 5.嘔吐較輕者,可以進食易消化的流質食物,宜少量多次進食。嘔吐較重者,暫時應該禁食。 6.給小兒服藥時藥液不要太熱,服藥宜緩,可採用少量多次服法,必要時可服一口,停一息,然後再服。 7、一般按摩、撫觸、洗澡、喂藥等都應放在餵奶前,以防餵奶後過多地翻動引起寶寶吐奶。 8、嘔吐時要讓患兒側臥,以防嘔吐時食物嗆入氣管。睡姿以右側臥位為宜。 在中成藥服用上,可以對症選藥: 1.小兒出生後因肚腹脹滿而嘔吐頻繁,可用一捻金。 2.小兒受寒邪而嘔吐,宜用藿香正氣膠囊。 3.小兒因脾胃虛弱而嘔吐,宜用附子理中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