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法國,巴西也經歷過國名變更。1822年,巴西從葡萄牙獨立時,實行帝制,稱為巴西帝國(Empire of Brazil);1889年,巴西爆發了軍事政變,推翻帝制,學習美國,成立巴西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Brazil);1867,巴西又爆發了軍事政變,成立巴西聯邦共和國(The Federative Republic of Brazil)。
雖然國內各種罷工,和要求實行民主制度的政治活動此起彼伏,但史瓦濟蘭國王卻不以為動,並在2018年改國名史瓦濟蘭王國(The Kingdom of Swaziland)為史瓦蒂尼王國(The Kingdom of eSwatini),但史瓦濟蘭在國際上只是個小角色,因此大多數人還是習慣性的稱其為史瓦濟蘭。
更改國名看起來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實際上也確實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只是在歷史上,更改國名卻也是非常常見。其實,將世界各國的各種更名行為,看成中國古代王朝興替過程中,廢取的一個個國號,也就不難理解了。
除了這幾天因為更名而上熱搜的荷蘭,英國、法國、德國、巴西、俄羅斯、白俄羅斯等許多國家都經歷過改名。大體上可以分為四類:
政體變更導致國名變更因為國家政治體制變更,而導致國名變更是最常見的一種國名變更形式。例如法國,在18世紀以前叫法蘭西王國,但在1792年法國大革命中,法蘭西國王路易十六在斬首,法國資產階級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個共和國,即法蘭西共和國。在隨後的三百年時間裡,法國在帝國制和共和制之間經歷數次變更:
1792-1804,第一共和國
1804-1814,第一帝國(拿破崙帝國)
1814-1850,法蘭西王國(奧爾良王朝)
1848-1852,第二共和國
1852-1870,第二帝國(波拿巴帝國,拿破崙侄子建立)
1870-1940,第三共和國
1940-1958,第四共和國
1858-現在,第五共和國
在法國的歷次國名變更中,法蘭西的本名並沒有改變,變得只是“Empire”和“Republic”的政體定位,因此人們只好用第一、第二這樣數字去區分不同時期的法國。
除了法國,巴西也經歷過國名變更。1822年,巴西從葡萄牙獨立時,實行帝制,稱為巴西帝國(Empire of Brazil);1889年,巴西爆發了軍事政變,推翻帝制,學習美國,成立巴西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Brazil);1867,巴西又爆發了軍事政變,成立巴西聯邦共和國(The Federative Republic of Brazil)。
△巴西帝國皇帝佩德羅一世加冕稱帝
像法國、巴西這種,不管政體怎麼變,好歹留下了法蘭西和巴西的本名,但有的國家卻連同本名也一併改了,例如非洲國家貝南。
貝南原為法國殖民地,1960年獨立後,成立達荷美共和國。但是黑叔叔們發現,明明照著歐洲老爺們的資本主義道路依葫蘆畫瓢,卻依然貧窮落後,於是在1972年,克雷庫透過政變上臺,宣佈走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改達荷美共和國為貝南人民共和國。到了1990年,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貝南還是一窮二白,又遇到東歐劇變,於是又改回了資本主義道路,施行多黨總統制,改國名為貝南共和國,而達荷美這個最初的國名也就徹底放棄。
此外,還有斯里蘭卡,泰國。斯里蘭卡在1948年獨立時定國名為錫蘭,1972年變更為共和制後,改國名為斯里蘭卡共和國,又於1978年更名為斯里蘭卡社會主義共和國。泰國古稱暹羅,1939,泰華人用“泰”的民族名代替暹羅,改名泰國,1945年改回了暹羅古名,1949年又改回泰國,並沿用至今。從泰國的國名變更,也可以看出民族主義在泰國的發展和崛起。
國名與國情不符導致國名變更荷蘭
荷蘭這次改名的主要原因,就是國名和國情不符。荷蘭(Holland)本名為尼德蘭(Netherlands),在荷蘭人眼中,“Holland”一詞一般指境內的“北荷蘭省”和“南荷蘭省”,因為這兩個省在歷史上是荷蘭最富庶發達的地區,因此在後來被用來代指整個尼德蘭,成為國家名稱,這次改名也算是正本清源。
白俄羅斯
與荷蘭不同,白俄羅斯和白羅斯只是兩種不同的漢語譯名,但白俄羅斯的譯名容易讓人將它和俄羅斯聯絡起來,常被誤解為俄羅斯的一部分,因此白俄羅斯要求中國改“Belarus”的譯名為白羅斯。
史瓦濟蘭
史瓦濟蘭是非洲南部的一個內陸小國,因為缺乏足夠的國際影響力,其在2018年更改國名的事件一直沒能引起人們的關注。
1968年,史瓦濟蘭從英國殖民地獨立後,成了史瓦濟蘭王國,實行君主制(注意,不是君主立憲制),史瓦濟蘭是南部非洲唯一迄今仍禁止政黨活動的國家,也是世界上少數幾個仍實行絕對君權制的國家之一。
雖然國內各種罷工,和要求實行民主制度的政治活動此起彼伏,但史瓦濟蘭國王卻不以為動,並在2018年改國名史瓦濟蘭王國(The Kingdom of Swaziland)為史瓦蒂尼王國(The Kingdom of eSwatini),但史瓦濟蘭在國際上只是個小角色,因此大多數人還是習慣性的稱其為史瓦濟蘭。
領土變化導致國名變更在世界歷史上,出現不少兩個或多個國家聯合組建成一個新國家的例子,為了體現聯合的意思,在國名中一般會在新國家的名稱加入加盟國的元素,英國就是其中的典型。
1707年,英格蘭王國同宿敵蘇格蘭王國握手言和,合併組成一個全新的王國,因為英格蘭和蘇格蘭都在大不列顛島上,因此這個新國家被命名為大不列顛王國。1801年,愛爾蘭王國又於大不列顛王國合併,組建成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
但併入英國後的愛爾蘭,日子過得並不如意,沒多久就開始鬧獨立。1937年,經過數十年鬥爭的愛爾蘭宣佈獨立,但愛爾蘭北部六郡因為靠近靠近大不列顛島而深受英國影響,以至於不願意跟著南方人一起獨立。最終在1949年,英國承認了愛爾蘭的獨立,但北部六郡作為北愛爾蘭留在了英國,英國也正式更名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國家分裂導致國名變更有聯合就有分裂,除了英國這樣的老牌國家,大多數聯合國家都走向了分裂,最著名當屬蘇聯,但蘇聯分裂後,其15個加盟國只是恢復了他們原來的名字,因此我將說一個大家不太瞭解的國名變更故事。
1953年,民族獨立浪潮在非洲興起,英國了平息非洲殖民地的獨立聲浪,將北羅德西亞(尚比亞)、南羅德西亞(辛巴維(威))以及尼亞薩蘭(馬拉威)聯合起來,成立“羅德西亞與尼亞薩蘭聯邦”,也稱中非聯邦。這個中非聯邦,在名義上是英國治下的一個自治領,但同加拿大、澳洲一樣是具有國家性質的政治實體,可以看做英國承認這一地區獨立事實。
然而,這個中非聯邦只堅持了10年變走向解體。1963年,南羅德西亞國宣佈獨立,並於1965年更名為羅德西亞,同年,北羅德西亞和尼亞薩蘭宣佈獨立,分別更名為尚比亞共和國和馬拉威。1980年,德羅西亞的黑人透過鬥爭,爭取到了和英裔白人同等的政治權利,並更名為辛巴維(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