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蝶戀花56044386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農曆五月初五,也稱作端陽節。

    這一天,大家按自己家鄉的習俗吃東西。有的吃粽子,有的吃年糕,也有的吃粑,還有吃涼麵的……

    端午節的由來有兩種說法。

    一是紀念詩人屈原。

    划龍舟。

    另一種說法是辟邪除惡。

    五月陰陽交侵,毒蟲開始出沒,瘟疫流行,人們自然要辟邪除惡,喝黃酒,掛香包,帶花繩,門前插艾葉枝條等。

  • 2 # 道山客語

    【福州端午要做的十件事】

    福州人過端午節很有其特色。

    在福州,過端午節不僅只在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從五月初一到初五,每天都可過節,所以,福州人也把端午節稱為“五日節”。

    福州民間有流傳《五月節詩》一詩:

    採蓮鼓咚咚,肚爿替春裝;

    江中龍舟競,香袋掛衣襟;

    家家忙裹粽,戶戶喜懸蒲;

    祛毒雄黃酒,辟邪五色符;

    黃煙才放過,又貼午時書。

    福州的傳統端午習俗繁多,這首詩列出了端午節期間老福州人要做的十件事略述如下:

    1、採蓮鼓:

    每年從四月下旬起,為了端午龍舟競渡,各村會組隊,敲鑼打鼓高舉本鄉龍舟的旗幟,挨家挨店齊唱“採蓮鼓”以籌集經費,即“採蓮鼓咚咚”。

    “採蓮鼓”歌詞4句一段,每句7字,每段唱一商家的讚詞,朗朗上口,這樣店主聽了以後會歡喜而樂捐。如:

    手拍鑼鼓響連天,端午採蓮在街邊;

    一枝蒲艾門前插,竹葉裹粽四角尖。

    宣政街上好排場,蜀間飯店聚春園;

    嘰鍘嗶烰真有味,蜀碗名菜佛跳牆。

    採蓮曲一經過傳唱,無形中起到商業廣告效果,後來演變為商家做廣告,推銷商品的“市聲”。

    端午採蓮鼓展現了民間的智慧,充滿著樂觀、友善、喜慶的氛圍,也拉開了龍舟競渡的序幕。

    2、穿肚爿:

    “肚爿替春裝”這一句說的就是:端午節時,人們就換上夏裝、鋪上涼蓆等。孩子們赤膊穿上紅綠繡花肚爿,在街坊間跑鬧嬉戲。

    《福州鄉土詩》之《肚爿》描繪說:

    紅紅綠綠自斕斑,繡上龜蛇更可觀。

    共信護身真有物,肚爿換新祝平安。

    肚爿,又叫肚兜,中老年人多白、藍色;小孩則男綠女紅。肚爿是外婆送給外孫(女)節日禮物。

    3、佩香包(或“臭丸袋”)

    端午節這天,大人們用艾葉煮水後,給孩子洗澡(最好在中午十二點前),穿上新肚兜後,把香袋(用花布繡成精美圖案的的小布袋,內盛麝香、或其他香料)掛在孩子腰間,香氣四溢; 或掛上“臭丸袋”(網狀,內裝樟腦丸),令蚊蟲不敢近身,兩者都有益避邪氣。

    香包是一種帶有女紅手藝的袋子,多是母親、姑姑、姐姐們的佳作。除送自家小孩子外,也可送別鄰家孩子,此亦顯現福州人敦親睦友的風尚。

    4、懸蒲艾

    福州俗話說:“清明插柳,端午懸蒲” 。

    端午節這天,福州人以紅紙束好菖蒲艾葉,懸於門上“以禳毒氣”。菖蒲葉形狀挺直狹長,就像是寶劍,掛在門廳、床頭等地方,寓意為刃鋒之下,邪蟲惡豸自是不敢輕易進屋。菖蒲、艾葉涼幹之後還可用於小孩子洗浴。

    5、飲雄黃酒

    古時,福州人有在端午節飲菖蒲酒的習俗,菖蒲酒可以起殺菌、保健、防止瘟疫作用,發展到後來,又加入雄黃形成雄黃酒。

    據說,舊時,在端午節喝雄黃酒與吃粽子同等重要,以至“戶必飲之”。 喝了以後,還要用剩下的雄黃酒塗抹在大人的額、胸、手、足;兒童的額、耳、鼻,或在額頭上畫個“王”字,認為這樣可以“不為毒蟲所蟄”。但雄黃酒加熱後毒性很強,從現代醫學角度講,不建議飲用。這種習俗也就慢慢地少有人去做了。

    6、貼掛驅五毒圖符

    福州傳統上認為,“五毒”專指“蠍、蛇、蜈蚣、蜘蛛、蟾蜍”。為防止“五毒”之害,福州人會用紅紙印上“五毒”圖,貼於屋中,並用5根針刺它們,意為不能其橫行;在衣飾上繡制、在糕餅上綴“五毒”圖案,取驅除之意。

    還有的以黃紙印普庵禪師像,貼於在朝東壁上或門欄,叫做“普庵符”;或用黃紙摹印張天師像並繪上“五毒”圖,懸於戶上,叫“天師符”;又或在廳堂上掛上鍾馗“捉鬼圖”、“執劍蝠來(“只見福來”諧音)圖”等 。但現在,許多人家也不做這樣“辟邪五色符”的動作了。

    7、放黃煙

    記得上個世紀七、八年代時,那時生活條件、衛生條件都不如現今,那時,每到端午節這天,人們就在室內屋壁、床帳之上燃放黃煙(主要成分是雄黃,是用一支筒裝放)。黃煙漸漸瀰漫,黃氣燻殺躲藏在屋角牆縫的毒蛛惡蟲等。端午節過後,家家戶戶的牆壁上、水缸邊、柱子縫都會留下一道道黃色的“塗鴉”。

    《福州鄉土詩》之《黃煙》說:

    一時雲蔚又霞蒸,別製藥筒當午燃;

    邪氣妖氛皆盪滌,消茲惡日放黃煙。

    8、午時書

    放完黃煙,有端午節的正午,福州家家戶戶都還要在門楹貼上“午時書”。就是貼楹聯了,只是“午時聯”比春聯的形制短小些,要用黃色的“雄黃酒”或“黃枝水”書寫。這是福州端午節特有的一種文化活動,溯於唐朝時。

    9、包粽子

    端午節期間,家家戶戶忙於包粽子,福州特有的粽子主要有花生粽與鹹粽,形狀則有“尖尖粽”與“牛頭粽”二種,花生粽的配料是糯米、食用鹼與花生,佐以白糖,清香又爽口;鹹粽則是在糯米間夾肉丁、蝦仁、香菇等裹成。

    10、龍舟競渡

    傳說西漢武帝時,東越王餘善叛漢,為了激勵士氣,事前他派人在福州城南臨江築臺(即今釣龍臺),進行“釣白龍”活動,爭取閩越族人支援。當時,餘善命人用木頭雕成白龍,浮在閩江上,讓沿江各部落的健兒駕船奪取,勝利者予以重獎。後來餘善叛漢失敗,但“釣白龍”的習俗卻保留下來,逐漸轉化為“龍舟競渡”,與憑弔屈原的寓意有所區別,但後世人們還是把良善的意思加諸其中,成為端午節福州習俗中重中之重。

    端午節期間,各鄉村、里社在大江大湖賽龍舟,解放大橋一帶的閩江水域及福州西湖都是賽龍舟最熱鬧的地方。每年五月初一,先舉行“醒龍”儀式、安上具有各村標誌的龍頭後才能正式下水,俗稱為“龍船鼓轉頭”。賽事共進行五天,十分有趣。

    除此以外,福州端午節還有許多習俗。比如制午時茶、貯存“五月四水”、午時穿鞋子、私塾放假以及洗港等。這種習俗有著講求衛生的觀念,也透著一種留戀與不捨。節日總會過去,也總會再來。所以且待來年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經濟學中正的外部影響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