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絲客
-
2 # 穩重過
魏忠賢劇照
如正德年間權閹劉謹稱立皇帝權傾朝野,明武宗殺他不過只是一道詔書的事情;如萬曆年間的大伴馮保與張居正號稱內外相,結果張居正死後被明神宗趕回南京守陵;明朝最後一個權宦是魏忠賢,權勢滔天,崇禎帝上臺,也僅僅是一道詔書就是讓自殺。明朝的閹黨不過只是依附於皇權之下,與文官集團作鬥爭,沒有掌握軍權,他們的生死榮辱都是決定在皇帝的一念之間。
馮保劇照
明朝末年發生的東林黨爭,實際是內廷相權與皇權之間的權力爭鬥,東林黨代表文官集團,閹黨代表皇權勢力,明末幾任皇帝幾乎都是依靠所謂的閹黨來制衡,保持權利平衡和國家穩定的,東林黨如果做大,多是沒接觸過底層社會的江南鄉紳巨賈子弟,大多出自江南,代表著江南大商人的利益,所以他們不會顧及底層百姓的生死。東林黨萬曆末年廢除工商稅、海稅,魏忠賢針對工商業、對外貿易發達的江南地區重開工商稅、海稅,但沒給農民加賦,出身社會底層的魏忠賢在河南遭災時,還能免除賦稅,從內庫撥款賑災,是東林黨加劇了明朝的滅亡。
明熹宗臨終遺言“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可惜繼任者崇禎疑心太重了,本來有著大好的局面,都白白浪費了。
劉瑾劇照
如有不對,希望矯正。
-
3 # 書劍漂零
各取所需呀,有些髒話皇帝不想幹,得找人幹,這幫文臣又不幫自己,只好派太監出去幹了,
比如萬曆皇帝,修陵墓要錢,給福藩讓他生活好點要錢,派太監出去開礦和收稅,太監在皇宮裡也不想天天刷馬桶,出去給皇帝辦事,自己也能撈銀子,在外面還威風八面,所以皇帝和太監狼狽為奸,勾搭在一起瞎胡搞,
開礦是個技術活,放太監出去開礦,他們一沒技術,二沒管理幾千礦工的能力,賺不到錢皇帝心知肚明,這些太監出去打著開礦名義去瞎胡搞,皇帝那麼聖明,當然是知道的,太監開礦,怎麼開呢,有錢人家墳墓含礦量最多,就那個地方有礦,或者有錢人家的大宅子那個地方礦多,
收稅也是一個技術活,稅收要搞好,要有非常強的會計和稅務體系,還有稅收稽查,還得防備稅務人員貪汙受賄,這一整套體系,哪是幾個太監能解決的,太監收稅就是瞎來,手一指,這家偷稅漏稅,把別人搞破產
-
4 # 季我努學社
我們知道在明朝中後期發生的一系列大事件裡都有閹黨的影子,導致政權動盪,國家不寧,閹黨是明朝集權政治的畸形產物,我們批判閹黨,也不能忽視作為統治者本人帝王的疏忽,但是很多時候我們應該辯證的評價一個事件中各方的責任,而不是片面指責,用背黑鍋這種說法是不合適的。
閹黨
閹黨一般指明代依附於宦官權勢的官僚所結成的政治派別,但是宦官政治實際上不是隻存在於明朝,唐代,東漢時期都有閹黨亂政的現象,但是具體情況有所差異,唐代的宦官甚至有了掌控神策軍的權力,權力達到頂峰,他們東漢由盛轉衰直至逐漸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唐代宦官干涉朝政鬥爭,但是作為奴僕時刻受制於皇帝,明代時期,宦官制度發展到了極致。
魏忠賢
到了明朝,實際在太祖時期因為擔憂宦官干政的情況再次發生,太祖是禁止設立宦官的,但是到了成祖朱棣時期,皇帝開始利用宦官,明宣宗時期甚至還在宮內設立書堂,教宦官寫字,他們設立宦官為自己做事,賦予他們極大的權力,並且利用宦官與朝中大臣做一個平衡爭鬥,以達到控制朝政的目的,東漢由盛轉衰直至逐漸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真因為如此,在永樂到宣德年間的宦官一旦犯錯犯法,就會被直接處以極刑。
英宗
英宗時期由於皇帝年紀太小,容易被迷惑,更是給予了宦官登上權力巔峰的機會。諸如王振,汪直,劉謹,魏忠賢等宦官在之後的各個時期登上舞臺,大權在握。他們本身隨著權力的膨脹,野心不斷增長,其行為仍然超出了原本的度,他們利用手中權力謀求金錢,控制官員,培養自己的實力,到了明朝後期,黨派林立,鬥爭不斷,皇帝勢微,無法控制局勢,國家政權經常性陷入混亂中。閹黨帶頭之下吏治破壞,司法混亂,經濟受到打擊,百姓陷入水深火熱中,怨聲載道。
參考文獻:
[1] 郇蕾.明代宦官問題研究綜述[J].河北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9(01):62-66.
[2] 王偉.明代宦官專權成因考略[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6(02):84-87.
[3] 胡丹.明代宦官研究:成果、困境與思考[J].中國史研究動態,2010(02):8-14.
-
5 # 事實入耳
明朝宦官當政的時候確實給明朝政治帶來了很大的不利影響,使明朝政治走下坡路。至於宦官能有那麼大的權利,其實從根本上講還是皇帝賦予的,或者說皇帝對宦官約束不力。宦官由於只圖個人或者某一群體利益,所做的很多事其實加速了明朝的腐敗和內部矛盾,這一點確實給明朝通知帶來了非常壞的影響
明朝從英宗時期的王振,憲宗時的汪直,武宗時的劉瑾,到後來的魏忠賢這些宦官之所以能有大權其實是皇帝的任之和不約束導致的。因此宦官的亂政明朝皇帝還是佔有大部分責任的。
然而宦官當道時這些宦官並非是從內心想把皇帝的江山幫皇帝治理好,而是更多的作威作福,提高自身地位和權利,獲得無限的利益。從這一點來看,明朝統治腐化宦官的亂權是佔有很大因素的。很多皇帝是無心打理朝政才把很多政事交於親近的太監做,而這一點可以說是所託非人,絕大多數太監把這當成了獲得權益的擋箭牌,嘴上永遠是說為皇帝分憂而其行卻是相反的。
明朝一些皇帝的懶政是給了宦官當道的最大機會。明朝宦官給皇帝背的最大黑鍋其實懶政不作為。而皇帝其實也是會為這些亂政太監背黑鍋的,太監的胡作非為引起公眾不滿,公眾不滿的除了最直接的宦官還有宦官背後的皇帝,眾人也會認為是皇帝縱容才導致的,所以宦官胡作為其實傷害的是皇帝的統治和根基,這一方面來講皇帝是宦官造成不利影響的最終承擔者。其實從一個皇帝角度講,沒有一個皇帝是想把國家把自己的江山弄滅亡,而懶政又使宦官有了可乘之機。
回覆列表
聽說有個說法“魏忠賢不死明不滅”,但是即使不滅,那種垂死掙扎也沒什麼意義了。不去如早點改朝換代,早點進入下一個迴圈的起始點。只是很不幸,下一個迴圈的統治者竟不是漢人。
閹黨也算不上背鍋吧,明朝中後期的皇帝尤其愛玩權勢平衡,讓下面的人互相牽制。但是到了萬曆以後,各黨派做大,皇帝能力偏弱,無法把控了,存在感越來越弱。
所以不是閹黨給皇帝背鍋,是亡國的皇帝給他的老爸、爺爺、太爺爺背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