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棠媽超級育兒

    這個問題我也經常問到,有多少父母會選擇和孩子一起成長?我們不能一言斷定是一種答案或一個數據,需要分析後來得出不同結論,不然未免太片面了。

    有多少父母會選擇和孩子一起成長?我在課堂上也經常問學員,問自己。

    作為教育工作者怎麼看這個問題?

    理想的狀態

    有時我在想:"要是每個父母在有孩子前學習個100天,生完孩子後再學習個90天,後面持續每個月學習2天,直到孩子成年那該多好!"

    這樣就不會有某學校孩子跳樓,某父母毆打孩子等悲劇發生。一切源於父母的無知和不肯學習改變。

    現實的狀態

    父母有學習意識且付出行動的佔比不到30%,可能還沒有這麼多。納悶了,怎麼就沒有學習的想法和行動呢?做了十幾年的教育,觀察了不計其數的家長,和他們面對面聊過,領略過,我明白問題出在哪裡了。

    大致分為以下幾種:

    001沒痛夠

    這是美國父母和中國父母最大的差別。

    美國父母,他們遇到孩子有學習、習慣或行為問題,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去學習找到問題解決方案。

    中國父母,遇到孩子的問題就開始指責孩子的不是,要麼說教、批評,要麼威脅威脅打罵。等出了重大事件才後悔莫及,開始反省自己的教育出了問題。

    002沒意識

    認為只有孩子才要學習,自己畢業後出了校門就不用學了。觀念還沒有更新,沒有認識到學習是一輩子的事,終身要做的事。

    003信念與認知問題

    急於求成,學了一半就想立竿見影,沒見效果就立刻放棄。殊不知,所有大問題都是由小問題積累得來。沒有體驗過堅持的成就感,努力後的收穫,也就永遠體會不到育兒的幸福快樂。

    004藉口太多,消極思維

    出了問題從不找自己的原因,都是別人的錯。

    學習不好是孩子的事,效果不好是老師的事,工作不順是老闆的事……永遠都只關注負面,關注消極。哪裡有心思陪孩子一起成長學習呢?

    005原生家庭的影響

    每個父母都是原生家庭裡走出來的,父母的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模式,不知不覺地影響著一次又一代。

    想做、要做、正在做,是三個不同概念。

    92%的父母有想法,想行動,也試著做了點,由於缺乏方法後又回到老路。

    30%左右的父母持續成長和學習,過程中會經歷種種挑戰,但及時挑戰狀態,尋找有利方法改善,不斷總結和思路更新。這類父母陪孩子成長得更快。

    希望與更多志同道合的夥伴交流探討,共同成長。

  • 2 # 默陌瞭然

    的確,沒有多少父母選擇和孩子一起成長。如描述,自己這一生可能不得志,於是把自己沒有完成的心願強加到孩子身上,而且自己還不去成長。

    仔細想來是這樣的,看起來是孩子懂得父母也懂,孩子不懂的父母也懂。但真的懂嗎?孩子的世界大人未必瞭解,孩子的心思大人未必清楚。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經歷青春期,他們會因為和家長沒有有效的溝通而叛逆,他們會有情緒,也有時很極端,然,為什麼孩子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呢?家長只是抱怨孩子是越大心眼越多,越大越不懂事。而所能做的就是一味的不滿,而不去真正感知孩子的內心,不去傾聽他們的訴求,我何曾不是這樣的武斷?

    說來很是慚愧,日常中對待孩子最多的就是吼,就是不屑,當孩子的表現從不滿到頂撞到歇斯底里,我反而感覺沒力氣了,於是開始反思,為什麼孩子從對我依賴順從,到如今的“不可理喻”,是因為我的不成長,導致對孩子的不理解,我沒有客觀的認識到孩子在一天天長大,有了自己的獨立思想,我還把他當成時時膩在我懷裡的寶寶,我的思路無法趕上孩子的成長速度,於是導致我與孩子的家庭矛盾重重。

    由此可見,故步自封的可怕,我們不陪著孩子一起成長,不只失去孩子的愛,還會失去自我。那麼相對的,對孩子的要求也實現不了,因為你是個什麼樣的人孩子就有可能成為什麼樣的人。最後引用著名主持人董卿的一段話結束我的觀點:

    “我應該很努力地把自己變得更好,讓他在未來真正懂得的時候,他對於你有愛也有尊敬,他從你身上可以學到一些好的品質,我不想放棄我繼續成長的可能,我不想因為他我就變得止步不前了。”

  • 3 # 貓黍說

    這個問題,經過我們這一代人就好了。

    因為上一代人,剛剛完成了物質的積累,但是精神的匱乏還是很多的。他們的自我價值感,更多的建立在,名,利,榮譽,成就,外人,老婆,老公,甚至是孩子。

    反正他們的價值感,從來不會是自己,也不會是自己的生活。

    還有就是,很多父母,沒有成功,沒有榮譽,沒有名利,沒有好老公,好老婆。

    唯一值得寄託的就是孩子了。

    這就相當於他們自我價值感的延伸。

    父母陪著孩子成長的可能性,不會集中在這個群體。

    沒有自我價值感的父母,是永遠不會自我成長的。

    他們永遠是向外求。

    一個真正向內求的,一個真正有自己主心骨的,只要自己每天為什麼活著,只要自己每天該如何進步,一個具有自我價值感的人。

    也不會要求孩子怎樣。

    最多隻是影響他而已。

    不過,這部分父母,通常都是社會地位比較高的家庭,比如高階知識分子家庭,官員,富豪家庭出生。

    他們本身有了經濟基礎,受教育程度比較高,那麼他們的精神文化層次高,才能夠更懂得比平常人懂得多的東西。

    他們才會有可能,去真正懂得如何教育好孩子。

    陪伴孩子一起成長。

    所以總之就是一句話。

    大多數父母的成長在18歲就結束。

    他們一直是停留在一個心靈幼稚的年紀,然後,一輩子也就沒有成長了。

    然後,知道自己沒法成長,就鼓勵孩子,或者逼迫孩子成長來滿足這種願望。

    本質就是一種偷懶。

    有點像,你負責賺錢養家,我負責貌美如花。

    改編一下就是,你負責好好成長,我負責打打麻將。

    所以不要期望父母給你多少。能把你養大不錯了。

    更多的需要自己去爭取,自己去創造。

    然後爭取自己超越了自己,能夠去影響別人。

    影響父母,回饋父母,這才是可取的。

  • 4 # 老師媽媽媽媽老師

    作為父母,我們要想一想:抱怨有用嗎?抱怨能把“中國教育”變成我們想要的樣子嗎?抱怨能讓我們的孩子離開這裡,去我們認為“好”的地方嗎?其實這樣的想法無形中就在向孩子傳遞一種“逃避現實”、“消極對抗”的人生態度。

    我們應該給孩子一些積極的影響。如:

    ①我們不能改變中國的教育環境,但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去接受和適應,當然父母首先自己要做到。

    ②中國的教育有自己的特點,也有自己的國情需要,要理解,而不是崇洋媚外,外國的月亮並沒有比中國的更圓。

    ④父母要做的就是和孩子一起,學會欣賞,懂得接納,同時還要不斷提升自己,而不是隻要求孩子優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明知故犯的人是什麼心理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