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秦孝公死後,當年受罰的太子繼位,就是秦惠文王,秦惠文王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決定殺商鞅立威,結果商鞅四處逃竄,終不能避,被殺害後,還在咸陽受到了車裂之刑,下場不可謂不慘!
6
回覆列表
  • 1 # 蜀北一

    對於這個問題,個人覺得,雖然商鞅變法使得秦國國力大增,對秦國來說功勞巨大,但最後秦惠文王還是選擇殺掉商鞅,這背後主要有三點原因:

    第一:來自秦國宗室的壓力。

    商鞅變法之前,秦國與其他六國一樣,爵位都是世襲制,宗法制在國家的政治生活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並以血緣關係為紐帶,將帝國的權力牢牢掌握在以秦王為中心的貴族宗室手中。

    但是商鞅變法後,獎勵軍功,對爵位的繼承進行改革,沒有軍功不得世襲爵位,同時,普通百姓,也能憑藉軍功而受封爵位。

    這嚴重損害了宗室貴族的利益,因此他們對商鞅恨的咬牙切齒,只是秦孝公在的時候,能夠頂住來自宗室的壓力,全力保護商鞅,但秦孝公死後,商鞅的保護傘沒了,宗室們便開始發難。第二:普通百姓對商鞅也多有怨言。

    商鞅變法,雖然使得普通百姓因此受益,但是嚴峻的刑法,也使人們怨聲載道,苦不堪言,商鞅實行的連坐制度,規定,如果有一個人犯錯,連坐的人如果不舉報,那麼就一起接受懲罰。

    商鞅信奉法家,而法家的思想就是要用嚴刑的峻法來催動龐大的國家機器不停運轉,這就使得整個國家,所有人都要馬不停蹄的工作,且不能犯任何錯誤。

    當國家機器轉動的越快,嚴峻的刑法,也使得人們對商鞅的恨意越來越深。第三:功高震主。

    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在秦惠文王繼位之初,有這樣一種說法,百姓們只知商君之法,而不只有君王。

    這就是功高震主的表現,作為一個帝王,秦惠文王當然不能允許這樣一個人物繼續存在。

    其實秦惠文王恨的是商鞅這個人,而不是他的變法內容,這也是為什麼在處死商鞅後,秦國任然繼續實行商鞅之法的原因。綜上,就是個人認為,商鞅被處死的原因。

    大家覺得呢?

  • 2 # 君山話史

    商鞅變法,得罪的人太多了。

    變法之初,最大阻力並不來自底層的百姓,而是來自上層的貴族與官員,他們想方設法要中止改革,害怕自己的利益受損。商鞅以強有力的手段殺雞駭猴,為了立威,推行至上而下的改革,把打擊的矛頭對準太子黨。當時的秦太子,就是後來的秦惠文王。

    當時秦國太子年齡還小,沒遵守法令,也是底下人縱容的,太子黨顯然認為根本不受新法的約束。商鞅借這個機會,向太子黨開刀。要知道太子是未來的君主,其他人巴結都還來及,怎麼敢與之作對呢?然而商鞅真的豁出去了,只要太子黨屈服了,還有誰敢對新法陽奉陰違呢?

    刑不上大夫,這是那個時代官場的潛規則。商鞅公然挑戰權貴,挑戰傳統,挑戰潛規則。在偉大秦孝公的支援下,囂張的太子黨遭到當頭重擊。太傅公子虔與太師公孫賈兩人被依法懲罰,公孫賈被處於黥刑,就是在腦門上刺字,一輩子都得留下恥辱的烙印。全國震驚!誰也沒想到新政府動真格的,拿權貴開刀問路。太師下場尚且如此,其他大大小小的官吏豈敢再吭一聲呢?

    公孫賈與公子虔都是秦國公室成員,非但位高權重,背後還有龐大的家族勢力撐腰。遇到商鞅,這兩人倒黴到極點。先是公孫賈被施予黥刑,後來公子虔更慘,被施予劓刑。一個臉上被刺字,一個連鼻子都被割了,這怎麼見人?公子虔躲在家裡,八年不敢出門,但沒有一天不想著手刃商鞅。

    其實商鞅對這兩人已經算手下留情了,其他人運氣可沒這麼好。譬如一個名為祝懽的權貴,反對新法,被商鞅一刀咔嚓了。

    商鞅搖身一變成為“商君”,春風得意,馬蹄疾馳,一日覽盡咸陽之花。迷信權力的人,常死於權力,因為他們往往低估了對手。反對商鞅的人,早已凝成一股強大的勢力,之所以遲遲未動手,只是投鼠忌器,秦孝公還活著,他們就沒有機會。

    表面上威風八面的商君並沒有意識到,權力是很空乏的概念,擁有它時,認為它是萬能的神,失去它時,它就是脆弱的蘆葦。表面上,商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實際上他的權力只是來自於秦孝公的恩賜,沒有這座強有力的靠山,他就什麼也不是了。

    秦孝公一死,商鞅的靠山倒了。

    繼位的正是當年被商鞅指責觸犯新法的太子駟,史稱秦惠王,又稱秦惠文王。太子黨得勢了,被割掉鼻子的公子虔終於走出家門,他等這一天,等了八年了!秦孝公屍骨未寒,對商鞅的反攻倒算就開始了。公子虔迫不急待地在新君主面前誣告商鞅,罪名是:謀反!

    商鞅意識到自己後臺垮了,好日子結束了。現在坐在臺上的是自己的仇家,留在秦國死路一條,只能跑路了。他逃出秦國,進入魏國境內。然而,這些年商鞅幹了許多傷害魏國的事,魏惠王豈能收容他,不肯收留,把他遣送回秦國。

    商鞅被逐出魏國。事到如今,他只能鋌而走險了。他秘密回到自己的封地,拼湊起一支軍隊,做最後一搏。

    這裡我們要探討一件事:秦惠文王對商鞅是什麼態度呢?在他當太子的時候,一直受到商鞅的壓制,還曾經因“犯法”而被責備,兩名太子黨干將就受到牽累。應該說,他對商鞅是痛恨的,再加上公子虔等人煽風點火,絕對不用重用商鞅,商鞅倒臺已是必然。不過,商鞅既是孝公重臣,又有大功於秦國,秦惠王未必真有決心殺他。若非如此,以秦國律法之嚴密,商鞅何以能逃得出秦國,又何以被驅逐出魏國後,還能從容回到自己的封地呢?可見秦惠王是有所猶豫。

    因此,我認為,秦惠文王上臺時,並不一定要殺商鞅。固然,公子虔有“謀反”的誣告,只是一種莫須有的罪名,並沒有坐實。商鞅逃跑,是知道大勢已去。然而,當他回到封地起兵後,謀反的罪名便坐實了。到這個時候,秦惠王不必有所顧慮了,他馬上調動大軍,鎮壓商鞅的叛亂。

    商鞅之所以被車裂,是因為謀反。謀反被誅,是正常的。但以車裂這樣的酷刑處死商鞅,是太過分了。

    春秋時有幾個車裂行刑的例子,都是針對弒君者。譬如周莊王三年(公元前694年),鄭國大夫高渠彌因弒殺君主鄭昭公,被齊襄公以車裂酷刑處死。又如周定王九年(公元前598年),陳國夏徵舒因弒殺陳靈公,被楚莊王處以車裂之刑。

    商鞅並未弒君,與其說他謀反,不如說他是被逼反。秦惠王、公子虔等人當然心知肚明,可是他們對商鞅的仇恨委實太深了,特別是被割了鼻子的公子虔,被臉上刺字的公孫賈,如何能讓商鞅死得舒舒服服呢?不,一定要用最殘忍、最痛苦的刑罰,唯有如此,方可解心頭之恨。

    秦惠王恨商鞅這個人,卻不恨他的法,也不廢他的法,新法給秦國帶來的巨大變化並結出豐碩之果,這是所有人都看到了。再說了,商鞅新法立足點是加強君主權力,哪個君主會拒絕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印度是四大文明傳承者之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