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凱恩斯
-
2 # 把愛留給胡歌
日本曾經也是液晶的王者,這一點沒人會反駁,但也僅僅是曾經。 縱然液晶技術是美國實驗室先發現,但是最早商用化的卻是日本。夏普號稱“液晶之父”,早在1973年,夏普就在計算器上率先使用液晶顯示屏,1988年,夏普推出了世界第一臺14英寸液晶顯示器,這讓日本幾乎壟斷了世界液晶面板產業,在1990年--1994年,日本在全球液晶面板產業的份額佔比高達90%--94%以上,其他主要是美國生產。 夏普率先商用液晶顯示技術 可以說1995年是日本液晶產業的巔峰,在那個日本液晶產業冠絕全球的年代,可能也沒有人會意識到未來日本將失去這個產業的話語權。 三星顯示產業規模巨大 也就是在1995年,南韓以及中國臺灣地區開始大力發展自己的液晶產業,之後南韓的三星以及LG在規模上不斷超越日本;而中國臺灣地區液晶幾乎同時開始了液晶面板的自主研發,同時引進了日本企業在臺灣設廠培養產業人才,之後也開始和日本搶生意。 而2005年中國大陸更是進入液晶產業,到去年一舉奪去液晶產量全球冠軍的寶座,成為液晶產業的霸主。 京東方已經奪得出貨量第一寶座 如今日本面臨什麼樣的窘境?最後一個本土的大型液晶面板企業JDI已經連續虧損,如今在等待別人注資才能繼續生存,並且未來面臨南韓以及中國的競爭,前景不明。一旦JDI被收購,日本再無能力在顯示產業上擁有發言權。 JDI的困局恰是日本顯示產業的縮影 實際上現在日本已經開始購買面板的日子,索尼的高階電視液晶面板全部來自於海外,南韓、中國臺灣以及中國內地分別成為其液晶面板的供貨方,現在索尼或許還可以依靠品牌繼續吃紅利,但是未來沒有核心顯示面板必然掣肘發展。 日本走向液晶面板的其實可以分為三部曲: 第一是失去液晶產量領先的寶座;第二則是失去技術領先的寶座,可能有的人認為日本仍舊保有先進技術,比如夏普的IGZO顯示技術等等,但是這種領先已經無足輕重,一來領先程度不多,二來無法大規模產業化,領先技術也只能等待被收購而已;第三就是失去上游產業鏈的優勢,目前日本還擁有諸如蒸鍍裝置的技術,但沒有產業鏈的健康支援,一旦其他國家研發成功,此種優勢必然迅速衰落,這一過程不會太久。 IGZO技術已經沒有太多技術優勢 日本為何走下了液晶王座?這給予我們什麼樣的啟示呢?首先就是要注重技術迭代的時機。其實日本原本是CRT顯示的領航者,也是液晶技術的領航者,但是在兩者交替的時代,日本坐吃CRT的技術優勢獲取很多收益,因此在液晶產業方面的投入就沒有那麼多,因此一步慢,步步慢。 第二就是要明白一個先進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地區或者國家的支援,無論是中國臺灣還是南韓,亦或者中國大陸,在液晶產業崛起的過程中,他們都給予了相當大的支援。臺灣也早在八十年代末,就以臺灣工研院牽頭開始了液晶面板的自主研發,而南韓方面也不缺乏財閥的身影,三星以及LG等企業本身就是國家企業的代表;中國內地方面政府更是給予土地,財政以及政策的多方面支援,這才發展起自己的液晶產業。 當然有了以上兩點未必能夠成功搶奪先進產業,但是沒有上述兩點則機會更加渺茫。其實不管是液晶產業還是汽車產業亦或者其他什麼產業,技術革新和國家支援都是不能忽略的元素。比如電動汽車的發展就繞開了傳統汽油發動機的超多專利,後發國家在這樣的機會中就有機會發展出新的汽車品牌而制霸全球。 反觀日本在上個世紀“經濟奇蹟”之後,遭遇美國的廣場協議,政治上首先就示弱,經濟上自然無法繼續引領革新了。技術問題其實從來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它背後是整體的經濟支援,而經濟背後則是政治的影響。拋開這些問題單純談論技術的變革也並不科學。
回覆列表
就是日本的工匠精神害了自己。
回頭看,很多人總結日本人做等離子,南韓人做LCD液晶,是因為日本點錯了科技樹。但是並不能這麼看,三年前我和投資人曾討論過量子點技術。實際上量子點對於LCD的優勢,正是當年等離子對於LCD的優勢。等離子更清晰,更適合高檔和大型的螢幕。LCD有漏光,拖影,可視角小(側面看不見畫面),其技術含量更低,如果我們順著消費升級的思路,等離子應該是取勝的。想想我們如今在買什麼螢幕,我們買4K的顯示屏,還是那種拉長超大的那種電腦螢幕。這些追求,可以說饒了一圈,除了等離子厚一點,我們如今都是這麼追求的(透過技術更新,其實等離子極限厚度也是有限)。
那麼為什麼等離子敗給了LCD?這就要說說日本人的工匠精神。我們理解的工匠精神,那是日本人專注一個領域,細嚼慢嚥,好好鑽研。然而我們不理解的工匠精神,還有一個就是抱殘守缺,固守傳統,父死子繼。想想為什麼谷歌要開源人工智慧演算法。為什麼谷歌要開源安卓,為什麼當年愛迪生要用40美分一個的價格賣2.5美元成本的燈泡。市場的法則不一定是技術,市場還會更加追求實用性。日本在等離子上面,有如下幾個問題:
1、等離子技術難度較大,但是日本不樂於分享技術。日本人圍起來自己發明,智慧財產權重要吧?日本人深度瞭解智慧財產權保護的重要性,掌握等離子核心技術的只有松下、日立、先鋒等為數不多的幾家日韓廠商,而除了日、韓系廠商外,全球其它市場很少有資本投資等離子面板生產線。日本人很好的保護了專利,也遠離了市場。回憶一下美國廠商的打法,微軟縱容國內盜版橫行,繼而逐步收緊版權。液晶正是因為門檻低,沒有壁壘,低端市場才被液晶完全壟斷。有了銷量的液晶生產商,開始去補足技術上的差距(其實,現如今依然有漏光,拖影。)市場是這樣的,如果一個技術方向已經佔據了主導地位,那麼市場各方力量都會集中過來強化這個技術。
2、人才上的故步自封。等離子技術發展緩慢,同樣的情況發生在前段時間熱議的光刻機領域,和其他國家不同的是,日本人熱衷於使用本華人才,在平成時代,日本人甚至追求終身僱傭制,還有繼承體系,兒子接班父親(令和伊始,日本人正在學著改變,不過傳統並沒有那麼容易改)。技術的發展並非是直線,大多數時候技術是跳躍性的。液晶有漏光,那麼就一直有漏光。直到新產品技術來替代他。而南韓廠商都已經跑了兩圈了,日本依然在跑第一個半圈。前幾年的量子點技術領導的依然是南韓,摺疊屏領導的是中韓。這不正是中韓在人才上沒有什麼使用格式的原因?
重新回到工匠精神。當然需要科研創新,但創新起於包容和全球化。你只有開啟門,博採眾長,才可能瞭解自己精於什麼領域,有什麼比較優勢。有時候也不一定是高科技的產品就一定有市場。任何一種產品,脫離了使用者需求,都是空中樓閣。我們在已經成書的華為、谷歌、微軟等企業都看到了一點文化的表述:以客戶為中心,圍繞客戶,做好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