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四庫全書》全稱《欽定四庫全書》 。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紀昀等360多位高官、學者編撰,3800多人抄寫,耗時十三年編成的叢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共有3500多冊書,7.9萬卷,3.6萬冊,約8億字。當年,乾隆皇帝命人手抄了7部《四庫全書》,下令分別藏於全國各地。先抄好的四部分貯於紫禁城文淵閣、遼寧瀋陽文溯閣、圓明園文源閣、河北承德文津閣珍藏,這就是所謂的“北四閣”。後抄好的三部分貯揚州文匯閣、鎮江文宗閣和杭州文瀾閣珍藏,這就是所謂的“南三閣”。
7
回覆列表
  • 1 # B子彈電影

    首先,現在的圖書種類早已經超出了當年《四庫全書》的分類,不可能按照當年的標準區分

    最重要的一點是,《四庫全書》在歷史書上是所謂的國寶,但其實,編纂《四庫全書》就是變相的焚書坑儒

    焚書變成了編撰,坑儒變成了文字獄

    不客氣的說,堪稱中華傳統文化的一次大浩劫

    銷燬的圖書和收錄的圖書差不多一樣多

    《四庫全書》存書3475部,79070卷;

    存目銷燬(僅僅存了個書名而被銷燬的書):6766部,93556卷;

    不曾存目即被銷燬得幾乎沒有蹤跡的書就更是不計其數了,即使存下來的書其中大多數內容也是被抽毀,刪改了的,書的原貌和真實內容已是面目全非了

    至於原因,跟大興文字獄的目的是一樣的:控制言論,打擊反清思想,掩過飾非

    不僅不利於滿清的文獻被禁燬,連前人涉及契丹、女真、蒙古、遼金元的文字都要進行篡改。 連宋應星的科技著作《天工開物》也因為有礙於愚民而禁燬,吳三桂的“反滿檄文”,《揚州十日記》,《嘉定屠城記略》,都被禁燬,二百多年後才從日本找出來!

    岳飛《滿江紅》名句“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 奴血”。“胡虜”、“匈奴”在清代是犯忌的。於是《四庫全書》館臣把它改為“壯志飢餐飛食肉,笑談欲灑盈腔血”

    真是要呵呵了

    除了焚燬書籍,滿清還系統的對明代檔案進行了銷燬。目前明代檔案僅三千餘件,主要是天啟、崇禎朝兵部檔案,也有少量洪武、永樂、宣德、成化、正德、嘉靖、隆 慶、萬曆、泰昌朝的官方文書(其中很多已經被滿清修改過)。其餘估計不少於1000萬份明代檔案,已經全部被銷燬了

    這種文化浩劫,難道還要再來一次?

    ——公號:梳茗敘茶

  • 2 # maggie2095

    好吧,謝謝邀請,可是我覺得四庫全書的分類方式實在是不適合現代書籍。那個時期應該還是“本土教材”佔主導,別國書籍庫存應該沒那麼壯觀。現在圖書館裡感官上說古代書籍庫存量少,現代書比較多,外文和譯本也佔據了一方天地。所以四庫全書的方式來分,實在想不到怎樣合適。弱弱的說一句,我覺得新華書店的分類方式還不錯。

  • 3 # 鄭國柱

    《四庫全書》是按經、史、子、集四部進行分類的。四部分類法在中國古代是一種先進的分類法,基本上能把古籍按這個標準分到各個部類裡,如很多文人的關於儒學、佛學、道學、兵法、藝術、類書等書籍,都可納入子部這個大的部類,我們查閱歷史資料,多數可以從史部和子部來檢索。所以說,四部分類法是中國古代佔有統治地位的一種分類法。

    而現行的圖書分類法,用得最多最廣的是《中國圖書館分類法》,簡稱《中圖法》這個分類法用了40多年,也幾經修改完善,它包括五大部類,22個基本大類,具體內容可網上查一下。我們在1983年前讀大學時,用的就是這個分類法。

    如查閱歷史書籍,就到圖書館大廳的目錄索引櫃子前,找到K類,史學理論、世界史、中國史、各洲史、傳記、文物考古、風俗習慣這些類的書籍目錄都在K打頭的索引盒裡。如果中國史的某個朝代史,就在中國史部分再細查,查國別史也是這樣,找到相應的洲在往下查。

    這種查法也有不方便的地方,如查古人文集,就要到I類文學中去查了,找不到再按著者人名或書名索引去查。所以,查一次可能抄了10幾個索書條,以備後用。到今天,這個分類法要比過去更細緻了,尤其是採用計算機來搜尋,很快就把需要的圖書檢索出來。

    圖書分類是一門科學,每本書歸在哪類,放在哪個書架上,都是按嚴格的標準確定的。現在圖書如果按照《四庫全書》分類,非要這麼分,只能生搬硬套,結果會亂得一塌糊塗,很多書不知道放在哪個部類裡。

    可以說,《中圖法》比四部分類法要先進的多,隨著科學技術和文化的發展,出版和引進的圖書種類會越來越多,《中圖法》也有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才能適應圖書品種日益增多的需要。所以說,再用四部分類法來進行今天的圖書分類,就會成為天大的笑話,只能瞎侃而已,歷史是回不去的。

  • 4 # 在野武將

    這個可簡單了!

    其實很多人沒有意識到,四庫分類法其實和近代西歐的分類法差別不大,和現代各種圖書分類法進行對接其實很容易。

    ~·~·~

    比如,啟蒙運動的時候,法國的所謂哲學家炮製出了一個《百科全書》,對知識分類的方法,其實和四庫差不多。法國的《百科全書》分三大類:

    記憶:聖經、宗教、歷史等等;

    理性:哲學、科學之類的;

    想象:文學之類的。

    其中,“記憶”類大體相當於我們的經部和史部,“理性”大體相當於我們的子部,“想象”大體相當於我們的集部(加上子部藝術類)。不光劃分方式上很接近,排序方式也彼此相仿。如果我們比較百科全書和四庫全書的小類,相似度就更高了。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我們現在採用的是中國圖書分類,把所有書按照A-Z分為26大類。要轉換成四庫分類法其實很容易:

    經部:A 馬列主義之類的;H 語言文字(這屬於經部·小學類)

    史部:K 歷史、地理

    子部:除了A、H、I、K外所有……

    集部:I 文學

    然後,我們現在科學技術、政治法律的書,都可以按照子部小類進行細分。我們知道四庫全書子部分14個小類:

    儒家第一、兵家第二、法家第三、農家第四、醫家第五、天文演演算法第六、術數第七、藝術第八……雜家第十……釋家第十三,道家第十四。

    規律很明顯了:儒家不入經部的排第一,之後先排有用的,那些不大有用的扔到最後去。要把現代圖書分類扔到這個系統裡很容易的。

    當代分類中,“B 哲學、宗教”,就可以拆開扔到經部,或者子部儒家、釋家、道家之類的。至於基督教之類的,可以新設一類,放在第十五,也可以一併扔到雜家類去。

    當代分類 “D 政治 軍事”,正好,軍事扔到兵家第二,政治都扔到法家第三去。

    “S 農業科學”,這顯然和農家第四是一樣的。

    “Q 生物科學”、“R 醫藥衛生” 都屬於醫家第五。

    至於我們今天的“P 天文學、地球科學,這屬於天文演演算法第六。另外,“V航空、航天”也可以歸入這類。

    然後我們今天還有“O 數理科學和化學”,數學的部分也屬於天文演演算法第六,物理其實是格物致知之學,可以屬於子部儒家類。化學就屬於術數類陰陽五行之屬。

    ~·~·~

    這種相似性告訴我們什麼呢?大概文明新舊能相益,心理東西本自同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廁所養什麼植物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