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漢日常分享

    “三道彎”在東北秧歌、膠州秧歌中的異同及在教學中的作用 [摘要]在漢族民間舞中,秧歌代寫論文是人們最常見、最熟悉的一種,也是老百姓最喜愛,自娛性極強的歌舞形式。它主要分為徒步秧歌和高蹺秧歌兩大類,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扭”,常常稱之為扭秧歌。三道彎是扭出來的,它是一個運動的形態,是人體在扭秧歌的動作中所形成的體態曲線的流程。一般地說,這種曲線是指人體平面運動的曲線,是人體在垂直軸的基礎上扭動而產生的橫向拉出或折回的結果,並有一種內收和下沉感,給人以“圓”的呈現。本文就東北秧歌和膠州秧歌“三道彎”的異同做一比較,力圖透過比較和分析從而更準確的把握這一秧歌中最具代表性的體態特徵及這一體態在秧歌中的審美作用。 [關鍵詞]民間舞 “三道彎” 東北秧歌 膠州秧歌 一、“三道彎”在一個運動中的形態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中華民族在這塊土地上創造出悠久的歷史,璀璨的文化。在眾多原因影響下,形成漢族人民自古以來崇尚曲線美的審美心理和漢族民間舞女性動律,“三道彎”體態的共性。 在漢族民間舞中,秧歌是人們最常見,最喜愛,自娛性極強的歌舞形式。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扭”,常常稱為“扭秧歌”。“三道彎”是扭出來的,它是一個運動中的形態,是人體扭秧歌的動作中所形成的體態曲線流程。一般的說這種曲線指人體平面運動的曲線,是人體垂直軸的基礎上扭動而產生力的橫向拉出或折回的結果,並有內收和下沉感,給人以“圓”的呈現。漢族民間舞中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例如,“三道彎”就存在於任何動作中。但是從動作自身的根源來分析,我們發現不同的動力根源產生不同的運動方式,而不同的運動方式又會對“三道彎”的異同產生影響。我寫這篇文章就是想從東北秧歌和膠州秧歌的“三道彎”異同做一比較,力圖透過比較和分析從而更準確的把握這一秧歌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體態特徵。 二、什麼是膠州秧歌及其膠州秧歌的特點 膠州秧歌同其它民間舞蹈一樣,有其自身的風格特點。它是以明快、舒展、富於韌勁的舞姿和細膩、潑辣的情感以及流動中特有的“三道彎”體態,贏得了人們的讚譽和欣賞。我認為膠州秧歌的要領主要突出一個“扭”字上民間表演者踩著鑼鼓點,扭的嫋嫋娜娜、三彎九曲,當地人稱為“扭斷腰”或“三道彎”。 膠州秧歌是流傳在魯南膠縣一帶的民間廣場歌舞,當地人稱為“跑秧歌”。膠州秧歌以前表現時踩矮蹺,後棄之。舞蹈中女性的動作最有特色。既有山東女性大氣爽朗的氣質,又熱情潑辣而不失北方女性的嫵媚。道具以扇子、手絹為主。注重碾、擰、伸、韌、扭。動作強調個性強,講究“快發力、慢延伸”形態上追求“三道彎”。 三、什麼是東北秧歌及其特點 東北秧歌是東北三省廣大地區人民喜聞樂見的民間舞蹈藝術。它熱烈、火爆、逗趣、詼諧,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表演形式,蘊涵著關東人民的審美心態和藝術情趣。 目前,我所說的東北秧歌,包括東北高蹺秧歌、二人轉、地秧歌三部分。早期秧歌是不踩蹺的,為了讓更多觀看者看到表演,逐漸採用了蹺的形式。 東北秧歌講究“穩中浪”、“浪中俏”、“俏中艮”。整個舞蹈透過走相、穩相、鼓相以及道具的使用呈現出藝術特色。 四、不同的動力根源產生不同的運動方式 膠州秧歌的動力根源來自腳下的擰、碾,這種自下而上的發展力延伸到腰部,在腰部形成一個“相”的中心點,使身體在平面的基礎上以腰部為中心在肩部和髖關節處形成一種對抗力,在右肩往前擰的時候,左部髖關節處也相應的往前,兩者形成向心的扭。肩、髖兩個力點向心的扭動使膠州秧歌“三道彎”體態在橫向拉出的同時又具有縱向轉動的特點,使“三道彎”體態動律在擰、碾、抻、韌中表現出獨特的風格、力度和實感。 東北秧歌的動力根源同樣來自於腳下,表現為“艮勁兒”的“步”帶動上肢隨重點移動的“扭”,波及到手腕的“花”,腰部隨腳下“提踢”的重心變化而扭動,形成東北秧歌的“三道彎”體態是平面橫向上下起伏的運動方式,表現為穩中浪、劃圓動律、肩部和髖關節的扭動是由腳下的移動連帶而產生的,而點不發生縱向的擰動關係。 五、不同的動力根源受到不同的流變過程 膠州秧歌人稱跑秧歌,是徒步秧歌的一種,由於它是徒步秧歌,又著重“扭”,要扭的“三道彎”“九動十八態”。俗稱“扭斷腰”。因此,膠州秧歌的“三道彎”的幅度更大、更誇張。形成了擰、碾中的流動的“三道彎”體態。加之曾有過踩寸子的歷史,腳總是以外沿的滾動來完成重心過渡,腳下的擰勁兒促成了膝部的粘勁兒,帶動了腰的扭勁兒和手臂的抻勁兒,整體動態給人一種張力。 膠州秧歌的“扭”主要是由腳下的“擰”、“碾”而帶動整個身體的扭,“扭”的當中形成特有的”三道彎”體態。 我認為擰動與力動是相互統一,有機結合的。也因此才構成了膠州秧歌獨特的曲線藝術風格。如果沒有擰動形成不了膠州秧歌的曲線體態。反之,如果只有擰動而忽略了力動的延伸,那“扭斷腰”和“三道彎”體態也就無從說起。所以說,擰動是膠州秧歌的筋骨,力動是血液,曲線則是膠州秧歌的外部形態。三者的有機結合給膠州秧歌的動態美灌注了新的生命力,使得肢體線條的每一部分都顯得剛中有柔,透露風韻。 東北秧歌主要源於遼南的高蹺秧歌,現在教材中的東北秧歌多在徒步上做,但踩蹺對形成東北秧歌風格特點的影響之大是非常明顯的。在高蹺上舞動最重要的是重心的掌握。因此,東北秧歌的動律,體態都圍繞著這一形式產生髮展的。 六、東北秧歌、膠州秧歌“三道彎”審美效應的差異和“三道彎”總體審美效應 “三道彎”在漢族民間舞秧歌中具有代表性,它是心理和生理的統一體。這種動態有著極強的感染力,很好地表現了女性的特有動態美。具有民族性,是漢族人民審美情趣的產物。膠州秧歌的“三道彎”潑辣中帶著舒展,舒展中透著婉轉。婀娜多姿,流暢優美。而東北秧歌那種艮勁兒、浪勁兒、美勁兒正是生長在東北平原人民的精神、性格、情趣的集中表現。它的“三道彎”給人以“繞腸三回”之感。 七、“三道彎”動律體態在民間舞教學中的作用 漢族民間舞女性舞蹈中都有“三道彎”的動律體態,在各舞種的“三道彎”體態中都有其獨特的個性,一個微妙的不同點都來自其所在舞種一系列背景對它的影響。因此,可以說在教學中掌握好各舞種的“三道彎”動律體態,也就找到此舞種的精髓所在。“三道彎”既小又大,有著廣泛的內涵。因此,我認為加深對“三道彎”的理解可以在教學中起以下作用: 1.正解運用“三道彎”的動律體態可以加深對漢民族審美情趣的理解。 2.起到正確掌握各種民間舞女性動作的心理和韻律作用。 3.從“三道彎”體態入手,追求形似,神似的藝術表演境界。 參考文獻: [1]羅雄巖.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中國戲劇出版社. [2]北京舞蹈學院中國民間舞系編.論中國民間藝術.山東友誼出版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寫詩押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