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這樣的人,那麼他固然是天才(是不是“天才中的天才”,就見仁見智了,這只是一個修辭問題),但這種做法也是對他自己天才的巨大浪費。如果真有人有這樣的才能,我相信他不會把自己的才能這樣浪費的。
為什麼這樣說?因為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都知道,掌握已有的知識固然很好,但創造新的知識(即科學研究)是更高層次的成就。一個人如果真的有出眾的才華,那麼他的首要目標自然會是創造新的知識。
掌握已有的知識,有兩重意義。一重意義是為人類傳承和傳播知識,這是教師的偉大之處。另一重意義是幫助自己創造新的知識,發現新知識肯定需要以掌握大量的舊知識作為基礎。
但是,對於這第二個意義而言,掌握舊知識並不是越多越好的。
首先是因為人的時間精力有限,如果你要把一個領域裡已有的東西全都讀完,即使能做到,很可能也會導致你疲於奔命,沒有時間去搞新的東西。這還只是說一個領域裡的知識,更不用說全部的數理化知識了。
還有一個原因是,如果讀得太多,很可能變成別人思想的忠實追隨者,從來不考慮自己搞個新的東西,失去創造力了(當然很可能這人本來也沒多少創造力)。
資訊科學中有一位創始人量級的元老理查德·海明(Richard Wesley Hamming, 1915 - 1998),對資訊理論的貢獻僅次於克勞德·夏農。海明做過一個著名的演講《你和你的研究》(You and your research),講了許多做研究的方法論,在問答環節就談到了與此相關的問題:
海明
現在,題主明白了嗎?
如果有這樣的人,那麼他固然是天才(是不是“天才中的天才”,就見仁見智了,這只是一個修辭問題),但這種做法也是對他自己天才的巨大浪費。如果真有人有這樣的才能,我相信他不會把自己的才能這樣浪費的。
為什麼這樣說?因為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都知道,掌握已有的知識固然很好,但創造新的知識(即科學研究)是更高層次的成就。一個人如果真的有出眾的才華,那麼他的首要目標自然會是創造新的知識。
掌握已有的知識,有兩重意義。一重意義是為人類傳承和傳播知識,這是教師的偉大之處。另一重意義是幫助自己創造新的知識,發現新知識肯定需要以掌握大量的舊知識作為基礎。
但是,對於這第二個意義而言,掌握舊知識並不是越多越好的。
首先是因為人的時間精力有限,如果你要把一個領域裡已有的東西全都讀完,即使能做到,很可能也會導致你疲於奔命,沒有時間去搞新的東西。這還只是說一個領域裡的知識,更不用說全部的數理化知識了。
還有一個原因是,如果讀得太多,很可能變成別人思想的忠實追隨者,從來不考慮自己搞個新的東西,失去創造力了(當然很可能這人本來也沒多少創造力)。
資訊科學中有一位創始人量級的元老理查德·海明(Richard Wesley Hamming, 1915 - 1998),對資訊理論的貢獻僅次於克勞德·夏農。海明做過一個著名的演講《你和你的研究》(You and your research),講了許多做研究的方法論,在問答環節就談到了與此相關的問題:
海明
問題:應該花多少精力在圖書館裡面? Hamming:那要取決於什麼領域。舉個例子:在貝爾實驗室有個同事,一個非常非常聰明的傢伙。他老在圖書館裡待著,讀所有的東西。如果你想要參考資料,你到他那裡去,他就會告訴你所有的參考資料。但我在提出以上那些看法的同時,下這個結論:長此以往他不會有任何以他命名的成果。他現在已退休,成為了一個副教授。他是很有價值,我對此沒有疑問。他寫了一些不錯的文章登在《物理評論》上,但他沒有以他命名的成果,因為他讀得太多。如果你成天研究別人怎麼做的,你就會按別人的老路子思考。如果你想要有不同的新思維,你就得按那些創新的人的路子—-先把問題搞得相當清楚,然後不去看任何答案,直到你已經仔細地把如何做的過程考慮清楚,以及如何你只要稍微調整以下問題的角度。所以,是的,你需要保持狀態,保持狀態去搞清問題,而不是成天靠讀書去找答案。閱讀是搞清“怎麼回事”以及“可能性”的必要手段,但靠閱讀去尋找答案不是可取的有意義的研究的方法。所以,我給你兩個答案:你閱讀;但不是靠讀的量,而是靠讀的方式起作用。現在,題主明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