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考古流帆

    我是流帆,不請自來,我來回答這個問題。秦始皇陵園共有兩重城垣,對於秦始皇陵園的結構從外部來看整體以分為三個部分,最裡層核心部位封土和地宮,內城及內外城之間,第三部分外城以外部分,共佔地56.25平方千米。我們主要聊聊封土和地宮這一部分,其他就簡單說說啦。

    一、封土和地宮。地宮在高達的封土之下,封土位於內城的中部偏南,人工夯築,呈覆鬥形,據記載“其高五十餘丈”,合今天116米之高,但是實際上只有62.3米。封土下面北部和西部各有一個過洞可以通向地宮,其中在1980年在西過洞內發現兩乘銅車馬,按照真車馬1:0.5比例鑄造,據勘探表明,在距離地表大約20米的地方還有二層臺,上面還有陪葬品埋葬。

    至於秦始皇陵的地宮具體是什麼樣子,由於沒有進行發掘,我們只能憑記載瞭解,據《史記》記載:“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可見其奢華程度。

    其內部結構應該和西漢帝陵的內部結構差不多,雖然西漢帝陵也沒有發覺,但是可以從漢代各地諸侯王陵墓的發覺和史料記載進行推斷。應該是亞字型地宮,內部放置“黃腸題湊”之制,對於《史記》中的描寫,我們要客觀的看待,不要一味地盲目相信,畢竟《史記》也是公認的文學性比較高,難免會有誇張的成分。

    據最新的考古成果,透過遙感技術進行探測,基本可以探測出地宮口東西長170米,南北寬145米,地宮面積1.8萬平方米,估計地宮的深度在50米以下。

    二、內城及內外城之間。在內城的東北築又有一個小城,小城中心部也有陪葬墓區,但沒有封土。在內外城之間主要是管理驪山陵墓的奉祭品的“驪山食官”遺址和一些管理陵園的園寺吏所遺址。

    三、外城以外。在外城以外最重要的發現就是陵園城垣以東1225米處的秦兵馬俑陪葬坑,在陵東南發現馬廄坑,在馬廄坑旁發現17座陪葬墓,墓主人大多被肢解,年齡在30歲左右,應該是被二世胡亥殺害殉葬的的公子、公主。

    目前已經探明的秦始皇陵園內外共有184座陪葬坑,秦始皇在中國陵園制度的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直接影響了西漢帝陵的建制,對後世產生重要的影響。

    對於能不能挖的問題,我在這裡簡單說說,在我們國家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帝陵不會動,不主動進行考古發掘,所以對於秦始皇陵要不要挖的問題就不要想了,不會挖的。再說我們現在技術還不成熟,根本達不到發掘皇陵的要求,並且不知道發掘要耗費多長時間,需要多少人力物力財力,兵馬俑發掘進行了30多年,只發掘了4500平方米,這56.25平方千米要挖到何年何月啊,所以秦始皇陵是不會挖的,大家就別惦記著啦。

  • 2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他雄才大略,以弱冠之年完成了統一六國的創舉,他好大喜功,很快把大好江山折騰得千瘡百孔。其中主要是做了三大曠世工程:修建萬里長城、修建阿房宮,修建驪山陵墓。

    為了建陵墓,秦始皇可謂煞費苦心。據史記記載,公元前247年,當時年僅13歲的嬴政即位為秦王后,他就開始為自已修建陵墓,直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去世,其陵墓修建了37年竟然還沒有完全完工。

    秦始皇因為是死於巡遊的路上,趙高等人把胡亥扶上皇帝的寶座,他就是秦二世。之後,秦二世又用了2年時間才把秦始皇陵的最後的收尾工作完成。

    隨後,秦始皇才被葬入這共建了39年的陵墓之中。秦始皇陵之所以建了這麼長的時間,當然也不是白用功,其陵墓內外結構、安全防盜、儲存效果都進行了精心設計和絕妙處理。

    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是這樣述說秦始皇陵墓的:始皇初即位,穿治驪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這段話翻譯成白話就是:秦始皇剛即位時,就在驪山開山鑿洞,等到統一全國後把七十多萬刑徒送到驪山,把隧洞一直挖到有水的地方,用銅封固,然後把棺材安放在裡面,仿製的宮殿和各種珍奇寶物都放置在其中,藏得滿滿的。讓工匠製造帶機關的弩箭,有人掘墓接近墓室時就會自動射向目標。拿水銀製作成山川河流、江湖大海,使用機械將水銀互相灌注流通,墓中天上有日月星辰齊全,地上景象萬千,還有利用人和魚的脂肪製作的蠟燭,很長時間都不會熄滅。

    同時,秦始皇陵墓工程浩大,修建了39年,出動人力最多時有70萬左右,少的時候也有30、40萬。其中大部是完成土建的,他們完成後便撤了,而留下的是少量搞技術的,其墓內的機關佈置等他們自然是清楚的。然而,當陵墓的收尾工作完成後,這些搞技術的工匠們遭殃了,秦二世來了個卸磨殺驢,讓他們變成了陪葬的“活死人”。司馬遷的《史記》記載如下:葬既已下,或言工匠為機,臧皆知之,臧重即洩。大事畢,已臧,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臧者,無復出者。樹草木以象山。

    大致意思就是說:秦二世將秦始皇后宮中沒有生育子女的妃嬪全部送到陵墓中陪葬,還有製造機關的工匠和建造的奴隸,最先是封藏了墓室的隨葬品,接著關閉了墓道,最後放下了墓道最外面的大門,將所有陪葬人員全部關閉在陵墓中。

    那麼,問題來了,搞技術善後的工匠都死了,秦始皇墓裡的情況司馬遷又是怎麼知道的呢?

    首先,先前撤退的搞土建的工人中自然也混雜著工程人員,他們中大部分人隨章邯去搞“保衛戰”去了。鉅鹿之戰中,項羽率大軍擊敗了章邯的秦軍,其中絕大秦軍被俘虜,後被坑殺,但仍有少數人逃掉了,他們隱姓埋名地回到民間去了,成為了秦始皇陵墓構造或多或少的知情者。秦朝滅亡後,他們便暴露出秦始皇陵墓中的相關情況,於是一些內幕也就流傳開了。

    同時,秦始皇陵工程極為複雜,肯定會有設計圖、施工圖等相關資料,很可能儲存在咸陽的秦朝中央政府。後來咸陽被義軍攻破後,這些圖紙很可能被擅於搞後勤的蕭何收走了。再後來,自然成了漢朝中央政府的藏書。而漢朝的史官司馬遷也很可能透過職務之便,看到了部分相關資料。

    結果這些所見所聞的史料被司馬遷收集到了,於是他透過走訪收集民間傳說,透過《秦記》的參考,再透過秦始皇陵墓的實地考察,最後寫出了關於“秦始皇陵墓地宮”的情況。這才讓世人知道了現在仍沒有開發的秦始皇陵內部的相關情況。

  • 3 # 傾聽海

    又是一個要挖秦始皇陵提問,難道埋在地下就那麼讓你們這些人難受嗎,埋在地下不動還能儲存時間長一些,一旦挖出今後肯定會經受不了動盪會被破壞殆盡。好好想一想歷史,好好想一想1937,,,,,,

  • 4 # 師兄請慢點

    首先要知道我過現在對於地下墓葬的政策。能不挖掘就不挖掘。只有被盜或者施工是被誤挖出來的才會進行“搶救性挖掘”。這是為什麼呢?主要還是因為現在技術手段不過關。許多地下埋藏很久的文物因為隔絕了空氣。沒有氧化反應所以儲存很好,但是挖掘出來後,當與空氣接觸後就會瞬間氧化。比如最有名的秦始皇兵馬俑,一開始出土的時候是五顏六色的。出土幾秒鐘,顏料與空氣接觸,瞬間氧化。就變成現在這樣毫無生氣了。

    在說說秦始皇陵。秦始皇作為中國第一封建君主制朝代秦朝的開創者。其陵寢也是十分宏大壯觀的。史書記載秦皇陵仿照當時的秦朝國都咸陽城而建,分為內城和外城兩個部分,陵寢中有嚴密的防盜系統。當盜賊誤觸機關就會被強弩射死。而且墓室中還以水銀模擬江河湖泊,一旦秦皇陵被挖開,水銀揮發,就會導致大量的汞中毒事件的發生。

    所以說當今科學技術手段還不足以開發挖掘秦始皇陵。或許未來的某一天可以達到技術條件,挖掘秦始皇陵,讓我們一窺古今第一帝的風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借2000左右,臨時週轉,銀行徵信有點不好,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