鈞窯瓷器的鑑別
大家都知道,中國鈞瓷始於唐,盛於宋,即唐代是鈞瓷的創燒期,要鑑別唐代鈞窯瓷器,首先我們先來看唐代鈞窯瓷器的典型器型只要有哪些?
典型器型:腰鼓、壺、罐、碗、盤、壇、注子、瓶等!
其次,是從胎體釉色上進行區分,那麼唐代鈞窯瓷器的胎體釉色具有哪些特徵呢?
主要表現為:胎質土黃,釉色以黑白為主色調,黑中隱藍,藍中泛白,藍黑白相間!
綜合以上內容,我們可以發現,唐代鈞窯瓷器的整體工藝特點主要是:多為器皿型,實用為主。造型凝重簡練,莊重豐滿,在1250~1300℃一次燒成。在黑、青和褐釉的基礎上施以含鐵、鈦成分的釉料,經高溫焙燒後泛出灰藍、乳白和暗黑等繁複的花色彩斑,有一定裝飾效果,釉層肥厚,常有釉淚、釉痕、釉淌等凹凸現象,造型豐潤圓滿,渾實莊重,凸顯恢弘和莊嚴。
宋代鈞窯瓷器的鑑別
在中國宋朝時期,鈞瓷的發展達到頂峰,集中在宋哲宗(1086-1100年)與宋徽宗(1101-1125年)時期,此時期的鈞瓷稱為“宋鈞”。
宋哲宗時期的鈞窯瓷器典型器型主要有:盤,碗,爐,盒,洗,盆,壺等日用瓷。
從胎體釉色上,主要有以下特點:
胎體呈現:白褐、灰白、灰褐色;
釉色呈現:天青,天藍,月白,色澤勻淨淡雅。
整體工藝特點:在花瓷的基礎上初步掌握了銅紅釉的窯變機理,鈞瓷生產有了一定規模,民窯不斷湧現,藝人開始嶄露頭角。釉層較厚,釉質瑩潤,層次感強,釉質較細,呈乳濁狀。
宋徽宗時期的鈞窯瓷器典型器型主要有:花盆,盒奩,鼓釘洗,出戟尊等陳列瓷。
在胎體釉色上發展較大,窯變色彩更加豐富,主要有:紅、藍、青三大類十餘種窯變色彩。
整體工藝特點:器施滿釉,刻有漢文數號一至十,由大至小。釉色光亮瑩潤,蔥青肥厚,胎質堅固,端莊規整,工藝規範,製作精細。官鈞施釉到圈足,圈足內刷有芝麻醬色釉,釉面可見蚯蚓走泥紋。
元代鈞窯瓷器的鑑別
元代是繼宋代鈞窯瓷器之後的延伸發展時期,除了元鈞外,開始出現以廣宜、景鈞等仿鈞。
元代鈞瓷主要器型有:盤、碗、碟、罐居多,少量執壺、枕、梅瓶、高足杯、三足爐等。
胎體釉色上主要表現為:天藍,月白居多,釉厚欠勻,釉面多鬃眼,釉汁流積如蠟淚。
整體工藝特點:造型和裝飾手法有鏤空、堆花等獨到之處,元鈞受粗獷豪放的遊牧文化影響,造型普遍碩大粗獷,胎厚體重,因量大多偷工減料或粗製濫造,總體水平趨於衰退。胎質粗松,施釉一般不到底,圈足內外無釉,器體表面的紫紅窯變彩斑系人為塗抹而成,色彩暗淡,呆板,不及宋鈞窯變自然。
清末鈞窯瓷器的鑑別
清末民初是繼明代鈞瓷斷燒期後的復甦時期,除了燒製傳統鈞瓷外,開始出現“爐鈞”,這一時期的鈞瓷主要器型有:碗、盆、碟、壺、杯、洗、鼎、乳釘罐、折邊盤、帽筒、繡墩、螭頭香爐、八卦方瓶、花鼓式大瓶、花尊、壽桃、佛手等,器型種類開始多樣化。
在胎體釉色上:
清末時期的鈞瓷主要表現為:日用瓷窯搭燒,氧化焰氣氛:多成青、綠色,以天青、豆青、冬青、粉綠、瓜皮綠、麥芽綠、孔雀綠、銅綠為主,偶有紅色調,但髮色沉穩、暗濁。
清末時期的爐鈞主要表現為:風箱小爐,捂火還原氣氛爐鈞:天青、天藍、海棠紅、硃砂紅、玫瑰紅、玫瑰紫、葡萄紫等色。
到民國時期,因時局不穩,鈞瓷發展舉步維艱。1930年,鈞瓷再度停產。受時局影響,釉色及造型無大發展,釉色單調,難與古鈞瓷相比,手工拉胚、雕刻、捏型,鮮有胎模,整體作品厚重、堅實。胎斷面呈灰黃或灰白。爐鈞胎面呈灰白或深灰,不少有變形、底足炸裂及窯粘現象,成品率低。
80年代新工藝鈞瓷的鑑別
新中國成立後,開始恢復鈞瓷的燒製,20世紀七八十年代是新中國鈞瓷的恢復發展期,新工藝鈞瓷指的就是從1983年代80年代末這一時期的鈞瓷,這一時期的新工藝鈞瓷工藝特點主要有:用硼鉛熔塊做熔劑,在釉料中加入1%左右的碳化矽作為固定還原劑,用氧化焰高溫一次燒成的方法,在隔焰式推板窯內批次生產,由於鈞釉中加入了還原碳化矽,在純氧化氣氛高溫中,碳化矽與釉中的氧化銅發生反應,銅被還原而呈紅色(與還原氣氛中使釉中的銅還原同理)
產品特點主要有:產品釉面效果與傳統鈞釉相比,以紫紅色為主,色調豔麗,光澤鮮亮,釉層較薄,透明度高,其紋路也有開片和拉絲紋。窯變效果沒有傳統鈞釉豐富多彩。因生產量大,缺少窯變,藝術效果受到一定限制,在90年代初期陸續停燒,現在已銷聲匿跡。
新工藝鈞瓷雖然有很多不足之處,但是其對現代鈞瓷發展的啟示具有不可磨滅的影響力。燒成工藝有多次還原焰燒改為一次氧化焰燒成,穩定了鈞瓷成色及成品率,降低了生產成本;窯爐由煤燒倒焰窯改成一次煤燒推板窯,省去匣缽,拓寬了鈞瓷燒成和造型空間;啟發了1994年以後氣窯的產生和普及;傳統黑胎改為白胎,提高了鈞瓷釉面的豔麗程度,產生了薄而嬌豔的藝術效果,使鈞釉更適合表現在其他實用性器皿上,直到今天仍在產生影響,如白胎在各窯口生產中的應用。
現代鈞瓷的鑑別
工藝特點上:1994年以後,鈞瓷的燒成由單一的煤燒變為氣燒、煤燒、柴燒、爐燒等多種燒成方式。胎斷面呈深淺不一的白、灰、深灰等色,大多器物不僅有窯口底款,還有大師名號、窯口名號的底款。
釉色主要分為:傳統鈞釉:沿襲傳統配釉方式,以銅和鐵做著色劑,但配比方式上有一定改進;
山水鈞釉:部分窯口為追求類似山水效果,有意為之。即在施以天青或月白的釉面上點綴數塊紫紅斑,經窯變後形似山水,是金元時期窯變彩斑釉的更高境界,因人為因素多,不適應自然窯變的審美心理,現已不多見。
新鈞釉:在傳統鈞釉的基礎上,引入了景德鎮等其他名窯配釉的著色元素,使鈞釉窯變色彩更為豐富。除紫紅黑白青等常見釉色外,還有金黃、金紅、羅蘭紫、藏藍、松綠等過去少見色彩。窯變紋理、斑點、意境等變化更為豐富。
發展特點:國有企業基本退出舞臺,民營企業成為推動鈞瓷發展的主力軍;普遍推廣採用液化氣(天然氣)燒成方式的同時,煤燒技藝升溫,柴燒技藝於2004年得以恢復,形成多種燒成方式共存的格局;市場運作步伐加快,鈞瓷身價全面提升。
古代鈞瓷已不多見,現代鈞瓷已成市場主流
鈞窯瓷器的鑑別
大家都知道,中國鈞瓷始於唐,盛於宋,即唐代是鈞瓷的創燒期,要鑑別唐代鈞窯瓷器,首先我們先來看唐代鈞窯瓷器的典型器型只要有哪些?
典型器型:腰鼓、壺、罐、碗、盤、壇、注子、瓶等!
其次,是從胎體釉色上進行區分,那麼唐代鈞窯瓷器的胎體釉色具有哪些特徵呢?
主要表現為:胎質土黃,釉色以黑白為主色調,黑中隱藍,藍中泛白,藍黑白相間!
綜合以上內容,我們可以發現,唐代鈞窯瓷器的整體工藝特點主要是:多為器皿型,實用為主。造型凝重簡練,莊重豐滿,在1250~1300℃一次燒成。在黑、青和褐釉的基礎上施以含鐵、鈦成分的釉料,經高溫焙燒後泛出灰藍、乳白和暗黑等繁複的花色彩斑,有一定裝飾效果,釉層肥厚,常有釉淚、釉痕、釉淌等凹凸現象,造型豐潤圓滿,渾實莊重,凸顯恢弘和莊嚴。
宋代鈞窯瓷器的鑑別
在中國宋朝時期,鈞瓷的發展達到頂峰,集中在宋哲宗(1086-1100年)與宋徽宗(1101-1125年)時期,此時期的鈞瓷稱為“宋鈞”。
宋哲宗時期的鈞窯瓷器典型器型主要有:盤,碗,爐,盒,洗,盆,壺等日用瓷。
從胎體釉色上,主要有以下特點:
胎體呈現:白褐、灰白、灰褐色;
釉色呈現:天青,天藍,月白,色澤勻淨淡雅。
整體工藝特點:在花瓷的基礎上初步掌握了銅紅釉的窯變機理,鈞瓷生產有了一定規模,民窯不斷湧現,藝人開始嶄露頭角。釉層較厚,釉質瑩潤,層次感強,釉質較細,呈乳濁狀。
宋徽宗時期的鈞窯瓷器典型器型主要有:花盆,盒奩,鼓釘洗,出戟尊等陳列瓷。
在胎體釉色上發展較大,窯變色彩更加豐富,主要有:紅、藍、青三大類十餘種窯變色彩。
整體工藝特點:器施滿釉,刻有漢文數號一至十,由大至小。釉色光亮瑩潤,蔥青肥厚,胎質堅固,端莊規整,工藝規範,製作精細。官鈞施釉到圈足,圈足內刷有芝麻醬色釉,釉面可見蚯蚓走泥紋。
元代鈞窯瓷器的鑑別
元代是繼宋代鈞窯瓷器之後的延伸發展時期,除了元鈞外,開始出現以廣宜、景鈞等仿鈞。
元代鈞瓷主要器型有:盤、碗、碟、罐居多,少量執壺、枕、梅瓶、高足杯、三足爐等。
胎體釉色上主要表現為:天藍,月白居多,釉厚欠勻,釉面多鬃眼,釉汁流積如蠟淚。
整體工藝特點:造型和裝飾手法有鏤空、堆花等獨到之處,元鈞受粗獷豪放的遊牧文化影響,造型普遍碩大粗獷,胎厚體重,因量大多偷工減料或粗製濫造,總體水平趨於衰退。胎質粗松,施釉一般不到底,圈足內外無釉,器體表面的紫紅窯變彩斑系人為塗抹而成,色彩暗淡,呆板,不及宋鈞窯變自然。
清末鈞窯瓷器的鑑別
清末民初是繼明代鈞瓷斷燒期後的復甦時期,除了燒製傳統鈞瓷外,開始出現“爐鈞”,這一時期的鈞瓷主要器型有:碗、盆、碟、壺、杯、洗、鼎、乳釘罐、折邊盤、帽筒、繡墩、螭頭香爐、八卦方瓶、花鼓式大瓶、花尊、壽桃、佛手等,器型種類開始多樣化。
在胎體釉色上:
清末時期的鈞瓷主要表現為:日用瓷窯搭燒,氧化焰氣氛:多成青、綠色,以天青、豆青、冬青、粉綠、瓜皮綠、麥芽綠、孔雀綠、銅綠為主,偶有紅色調,但髮色沉穩、暗濁。
清末時期的爐鈞主要表現為:風箱小爐,捂火還原氣氛爐鈞:天青、天藍、海棠紅、硃砂紅、玫瑰紅、玫瑰紫、葡萄紫等色。
到民國時期,因時局不穩,鈞瓷發展舉步維艱。1930年,鈞瓷再度停產。受時局影響,釉色及造型無大發展,釉色單調,難與古鈞瓷相比,手工拉胚、雕刻、捏型,鮮有胎模,整體作品厚重、堅實。胎斷面呈灰黃或灰白。爐鈞胎面呈灰白或深灰,不少有變形、底足炸裂及窯粘現象,成品率低。
80年代新工藝鈞瓷的鑑別
新中國成立後,開始恢復鈞瓷的燒製,20世紀七八十年代是新中國鈞瓷的恢復發展期,新工藝鈞瓷指的就是從1983年代80年代末這一時期的鈞瓷,這一時期的新工藝鈞瓷工藝特點主要有:用硼鉛熔塊做熔劑,在釉料中加入1%左右的碳化矽作為固定還原劑,用氧化焰高溫一次燒成的方法,在隔焰式推板窯內批次生產,由於鈞釉中加入了還原碳化矽,在純氧化氣氛高溫中,碳化矽與釉中的氧化銅發生反應,銅被還原而呈紅色(與還原氣氛中使釉中的銅還原同理)
產品特點主要有:產品釉面效果與傳統鈞釉相比,以紫紅色為主,色調豔麗,光澤鮮亮,釉層較薄,透明度高,其紋路也有開片和拉絲紋。窯變效果沒有傳統鈞釉豐富多彩。因生產量大,缺少窯變,藝術效果受到一定限制,在90年代初期陸續停燒,現在已銷聲匿跡。
新工藝鈞瓷雖然有很多不足之處,但是其對現代鈞瓷發展的啟示具有不可磨滅的影響力。燒成工藝有多次還原焰燒改為一次氧化焰燒成,穩定了鈞瓷成色及成品率,降低了生產成本;窯爐由煤燒倒焰窯改成一次煤燒推板窯,省去匣缽,拓寬了鈞瓷燒成和造型空間;啟發了1994年以後氣窯的產生和普及;傳統黑胎改為白胎,提高了鈞瓷釉面的豔麗程度,產生了薄而嬌豔的藝術效果,使鈞釉更適合表現在其他實用性器皿上,直到今天仍在產生影響,如白胎在各窯口生產中的應用。
現代鈞瓷的鑑別
工藝特點上:1994年以後,鈞瓷的燒成由單一的煤燒變為氣燒、煤燒、柴燒、爐燒等多種燒成方式。胎斷面呈深淺不一的白、灰、深灰等色,大多器物不僅有窯口底款,還有大師名號、窯口名號的底款。
釉色主要分為:傳統鈞釉:沿襲傳統配釉方式,以銅和鐵做著色劑,但配比方式上有一定改進;
山水鈞釉:部分窯口為追求類似山水效果,有意為之。即在施以天青或月白的釉面上點綴數塊紫紅斑,經窯變後形似山水,是金元時期窯變彩斑釉的更高境界,因人為因素多,不適應自然窯變的審美心理,現已不多見。
新鈞釉:在傳統鈞釉的基礎上,引入了景德鎮等其他名窯配釉的著色元素,使鈞釉窯變色彩更為豐富。除紫紅黑白青等常見釉色外,還有金黃、金紅、羅蘭紫、藏藍、松綠等過去少見色彩。窯變紋理、斑點、意境等變化更為豐富。
發展特點:國有企業基本退出舞臺,民營企業成為推動鈞瓷發展的主力軍;普遍推廣採用液化氣(天然氣)燒成方式的同時,煤燒技藝升溫,柴燒技藝於2004年得以恢復,形成多種燒成方式共存的格局;市場運作步伐加快,鈞瓷身價全面提升。
古代鈞瓷已不多見,現代鈞瓷已成市場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