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悲觀的愛情心理
在《野草》中,很多篇散文詩都表現出悲觀的愛情心理。例如《野草》的首篇《秋夜》,這篇散文詩不僅是整個詩集的序,而且也代表了魯許之戀的開始。在前部分“棗樹的夢”以及後半部“小青蟲撲火”中,集中體現了魯迅對愛情的悲觀情緒。在這裡,棗樹象徵了魯迅自己,而棗樹做了“春後還是秋”的夢,小粉紅花象徵著他的戀人許廣平,做了“秋後要有春”的夢,這兩個夢之間的矛盾是這篇散文詩的主線。秋代表了成熟和收穫,也代表了熱氣褪盡寒氣來襲。所以,在棗樹那個“春後還是秋”的夢中包含了層層的無奈與感傷,在這裡,“秋”表達的是秋風秋雨秋煞人的意思。初戀帶給魯迅的不是甜蜜與幸福,而是消沉、痛苦與無奈,魯迅的悲觀情緒從棗樹的夢中清晰地表現了出來。小青蟲撲火有兩層含義,一種是不畏艱險,勇於前行,這是一種勇敢、有決心的表現;而另一種則是代表了滅亡,暗含這段愛情沒有好結局的意思,也是魯迅悲觀情緒的體現。
兩人經過一段時間的交往,感情不斷加深,但是隨之而來的矛盾也不斷湧現,《影的告別》用夢境的形式表現了魯許之間在愛情與家庭、情感與道德、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兩難境地,也表現了一種陷入矛盾的困境,無論是天堂、黃金,還是地獄、冤魂,都無法讓“我”留戀,只希望走出你的心地,在彷徨中獨自遠行,要在黑暗裡沉沒,也許只有沉沒於黑暗,才能擁有那個世界的全部,這是一種為了愛情走極端的心理狀態,帶有強烈的自卑感。悲觀情緒一直困擾著魯迅,讓他的初戀始終處於被動,以至有《我的失戀》《求乞者》兩篇文章的問世。《求乞者》描寫了兩個乞討的小孩遭到拒絕,也隱晦地暗示“我”既渴望愛情,又害怕被拒絕,用盡了各種語言和方式去求愛,“追著哀呼、攔著磕頭、裝著手勢”,無論是語言還是行為,都無法讓他信任和放心,最後,這些方式都被他否定了,只能選擇毫無作為的等待方式去求愛,表面上是順其自然,實際上是初戀時那種擔心、害怕又有點自卑的悲觀愛情心理的體現。《影的告別》和《求乞者》創作於同一個晚上,魯迅喜悅和痛苦同時存在的矛盾心理自然流露了出來。《我的失戀》描寫的是求愛之難,魯迅與許廣平互贈禮物,魯迅回贈給許的禮物是冰糖葫蘆、貓頭鷹、赤鏈蛇和發汗藥,也許我們無法理解這些愛情禮品的含義,但是魯迅卻偏偏喜愛這些。讀者以為這些東西都是魯迅信口胡謅的,是一種惡趣味,而實際上,魯迅非常鍾愛貓頭鷹,愛吃冰糖葫蘆,發汗藥也是他常常要用到的東西,甚至赤鏈蛇都是他喜聞樂見的。這是沒有任何做作的表達形式,這些禮品與許贈給他的禮品形成了強烈的矛盾,魯迅在這裡表現出害怕失戀但是又倔強地不願低頭,最終只能是隨遇而安的愛情心理。這與《求乞者》中的“無所謂和沉默”遙相呼應,都是他愛情被動的體現。
《過客》與《希望》是這部詩集的發展部分,在這個部分,悲觀情緒已然不是主流心理,但是並沒有因此而隱退。《希望》可以說是一篇解說詞,在希望的開頭,魯迅用蒼老而悲涼的語氣、寂寞而無奈的心情向讀者解說了前面內容中彷徨、孤寂、苦悶和自卑心理的原因:“大概是我老了。”同時也感嘆那個充滿活力的年輕時期卻沒有甜蜜的愛情:“我的青春就這樣耗盡。”《過客》採用的是分身法,這是德國表現主義的手法,魯迅透過詩劇的形式,將“我”分成兩個“我”。魯迅在這裡用過客和老翁來象徵自己矛盾的愛情心理,魯迅用老翁來象徵怕愛和放棄愛的糾結心理;兩個“我”在見面後只有幾句簡單的寒暄,然後就提出了三個非常直接的問題:你是誰?你從何而來?你將往何處去?這三個問題看著非常簡單,其實我們細想不難發現,這也是作者內心深處想要知道的問題,也是作者最不願面對的問題,如棗樹的夢“春後還是秋”一般,深怕辱沒了對方,體現了強烈的悲觀愛情心理。
二、 對絕望的反抗
現代主義的文學色彩是《野草》的創作方法帶給讀者的第一感覺,然而這其中還隱藏著一個非常重要的精神命題,那就是對人生困境的揭示和對絕望的反抗,這是現代主義文學中永恆不變的主題。從哲學的角度去分析《野草》,那些在地獄邊沿盛開的彼岸花是魯迅悲苦人生的真實寫照,是對生存困境的揭示,是對荒誕命運的抨擊。而這種命運無論用何種方式,有什麼條件,都無法改變,最終只能走向失敗。例如《影的告別》和《死火》都是採用夢境開篇的方式,透過夢境,魯迅預設了一個虛幻而現實的情景,在思想與現實的夾縫中找到一條探索生存意義的道路。在冰谷中,“我”與“死火”不期而遇,“死火”的兩難境地也是人荒誕處境的表現。如果繼續留在冰谷無所作為,那麼就會被凍滅,如果跳出冰谷,重新燃燒,那麼就會化為灰燼,無論是“無為”還是“有為”,結果都一樣,那就是滅亡。同樣,“影”也處在這樣的兩難中,如果留在黑夜,那麼會被黑暗吞噬,如果走進白天,則會被光明消融。無論是黑暗與光明,帶來的只能是絕望。死亡在生與死的對立中佔據了絕對的優勢,它強大到無法避免,但是對於“我”“死火”和“影”來說,仍然可以選擇,選擇什麼樣的滅亡方式。明知會燒完,“我”依然要走出冰谷,盡情地燃盡自己,雖然結局是相同的,但是“我”有反抗絕望的權利,仍然可以選擇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去面對死亡。“影”選擇了黑暗,不再徘徊在明暗之間,也放棄了過去與未來的所有時光,在黑暗中“沉沒”,這是一種犧牲精神,是對絕望的徹底拒絕。魯迅選擇了承擔黑暗,同時也體現了自己的生存價值。
在魯迅的反抗哲學中,《過客》是最為經典的作品。魯迅筆下的過客,三四十歲的年紀,困頓而倔強,一頭亂髮,眼光深邃而陰沉。這是一個孤獨的精神戰士,我們細看,彷彿看到了彷徨而孤寂的魯迅自身,蘊涵了魯迅更深的思考。啟蒙者註定是孤獨的,要想讓思想和行動不受任何的約束,那麼只有孤獨。過客受傷了,血淌了一路,但是他拒絕了女孩施捨給他的一塊破布,拒絕喝人血來補充自己,他不想讓施捨束縛他的感情,成為他前進路上的絆腳石。在希望與絕望之間,過客從未放棄過抗爭。作品中,女孩是希望的象徵,而老人則是絕望的代表,明知前方屍橫遍野,但是義無反顧,這也是魯迅本人的精神表現,在抗爭絕望的過程中,他們都找到了自己存在的價值,在生與死的對立中,在希望與絕望的抗爭中,生命的意義也自然體現了出來。魯迅的世界充滿絕望,而希望只是高懸於前方的一盞燈,那麼所能做的也只有反抗絕望,才能走向希望。無論前面是荊棘坎坷還是萬丈深淵,“我”都大步地走去。現實的荒誕給魯迅以絕望,而反抗則給予他希望,沒有人知道絕望的背後有沒有希望,只能是不停地走下去。在與絕望抗爭的過程中,人生的價值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一、悲觀的愛情心理
在《野草》中,很多篇散文詩都表現出悲觀的愛情心理。例如《野草》的首篇《秋夜》,這篇散文詩不僅是整個詩集的序,而且也代表了魯許之戀的開始。在前部分“棗樹的夢”以及後半部“小青蟲撲火”中,集中體現了魯迅對愛情的悲觀情緒。在這裡,棗樹象徵了魯迅自己,而棗樹做了“春後還是秋”的夢,小粉紅花象徵著他的戀人許廣平,做了“秋後要有春”的夢,這兩個夢之間的矛盾是這篇散文詩的主線。秋代表了成熟和收穫,也代表了熱氣褪盡寒氣來襲。所以,在棗樹那個“春後還是秋”的夢中包含了層層的無奈與感傷,在這裡,“秋”表達的是秋風秋雨秋煞人的意思。初戀帶給魯迅的不是甜蜜與幸福,而是消沉、痛苦與無奈,魯迅的悲觀情緒從棗樹的夢中清晰地表現了出來。小青蟲撲火有兩層含義,一種是不畏艱險,勇於前行,這是一種勇敢、有決心的表現;而另一種則是代表了滅亡,暗含這段愛情沒有好結局的意思,也是魯迅悲觀情緒的體現。
兩人經過一段時間的交往,感情不斷加深,但是隨之而來的矛盾也不斷湧現,《影的告別》用夢境的形式表現了魯許之間在愛情與家庭、情感與道德、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兩難境地,也表現了一種陷入矛盾的困境,無論是天堂、黃金,還是地獄、冤魂,都無法讓“我”留戀,只希望走出你的心地,在彷徨中獨自遠行,要在黑暗裡沉沒,也許只有沉沒於黑暗,才能擁有那個世界的全部,這是一種為了愛情走極端的心理狀態,帶有強烈的自卑感。悲觀情緒一直困擾著魯迅,讓他的初戀始終處於被動,以至有《我的失戀》《求乞者》兩篇文章的問世。《求乞者》描寫了兩個乞討的小孩遭到拒絕,也隱晦地暗示“我”既渴望愛情,又害怕被拒絕,用盡了各種語言和方式去求愛,“追著哀呼、攔著磕頭、裝著手勢”,無論是語言還是行為,都無法讓他信任和放心,最後,這些方式都被他否定了,只能選擇毫無作為的等待方式去求愛,表面上是順其自然,實際上是初戀時那種擔心、害怕又有點自卑的悲觀愛情心理的體現。《影的告別》和《求乞者》創作於同一個晚上,魯迅喜悅和痛苦同時存在的矛盾心理自然流露了出來。《我的失戀》描寫的是求愛之難,魯迅與許廣平互贈禮物,魯迅回贈給許的禮物是冰糖葫蘆、貓頭鷹、赤鏈蛇和發汗藥,也許我們無法理解這些愛情禮品的含義,但是魯迅卻偏偏喜愛這些。讀者以為這些東西都是魯迅信口胡謅的,是一種惡趣味,而實際上,魯迅非常鍾愛貓頭鷹,愛吃冰糖葫蘆,發汗藥也是他常常要用到的東西,甚至赤鏈蛇都是他喜聞樂見的。這是沒有任何做作的表達形式,這些禮品與許贈給他的禮品形成了強烈的矛盾,魯迅在這裡表現出害怕失戀但是又倔強地不願低頭,最終只能是隨遇而安的愛情心理。這與《求乞者》中的“無所謂和沉默”遙相呼應,都是他愛情被動的體現。
《過客》與《希望》是這部詩集的發展部分,在這個部分,悲觀情緒已然不是主流心理,但是並沒有因此而隱退。《希望》可以說是一篇解說詞,在希望的開頭,魯迅用蒼老而悲涼的語氣、寂寞而無奈的心情向讀者解說了前面內容中彷徨、孤寂、苦悶和自卑心理的原因:“大概是我老了。”同時也感嘆那個充滿活力的年輕時期卻沒有甜蜜的愛情:“我的青春就這樣耗盡。”《過客》採用的是分身法,這是德國表現主義的手法,魯迅透過詩劇的形式,將“我”分成兩個“我”。魯迅在這裡用過客和老翁來象徵自己矛盾的愛情心理,魯迅用老翁來象徵怕愛和放棄愛的糾結心理;兩個“我”在見面後只有幾句簡單的寒暄,然後就提出了三個非常直接的問題:你是誰?你從何而來?你將往何處去?這三個問題看著非常簡單,其實我們細想不難發現,這也是作者內心深處想要知道的問題,也是作者最不願面對的問題,如棗樹的夢“春後還是秋”一般,深怕辱沒了對方,體現了強烈的悲觀愛情心理。
二、 對絕望的反抗
現代主義的文學色彩是《野草》的創作方法帶給讀者的第一感覺,然而這其中還隱藏著一個非常重要的精神命題,那就是對人生困境的揭示和對絕望的反抗,這是現代主義文學中永恆不變的主題。從哲學的角度去分析《野草》,那些在地獄邊沿盛開的彼岸花是魯迅悲苦人生的真實寫照,是對生存困境的揭示,是對荒誕命運的抨擊。而這種命運無論用何種方式,有什麼條件,都無法改變,最終只能走向失敗。例如《影的告別》和《死火》都是採用夢境開篇的方式,透過夢境,魯迅預設了一個虛幻而現實的情景,在思想與現實的夾縫中找到一條探索生存意義的道路。在冰谷中,“我”與“死火”不期而遇,“死火”的兩難境地也是人荒誕處境的表現。如果繼續留在冰谷無所作為,那麼就會被凍滅,如果跳出冰谷,重新燃燒,那麼就會化為灰燼,無論是“無為”還是“有為”,結果都一樣,那就是滅亡。同樣,“影”也處在這樣的兩難中,如果留在黑夜,那麼會被黑暗吞噬,如果走進白天,則會被光明消融。無論是黑暗與光明,帶來的只能是絕望。死亡在生與死的對立中佔據了絕對的優勢,它強大到無法避免,但是對於“我”“死火”和“影”來說,仍然可以選擇,選擇什麼樣的滅亡方式。明知會燒完,“我”依然要走出冰谷,盡情地燃盡自己,雖然結局是相同的,但是“我”有反抗絕望的權利,仍然可以選擇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去面對死亡。“影”選擇了黑暗,不再徘徊在明暗之間,也放棄了過去與未來的所有時光,在黑暗中“沉沒”,這是一種犧牲精神,是對絕望的徹底拒絕。魯迅選擇了承擔黑暗,同時也體現了自己的生存價值。
在魯迅的反抗哲學中,《過客》是最為經典的作品。魯迅筆下的過客,三四十歲的年紀,困頓而倔強,一頭亂髮,眼光深邃而陰沉。這是一個孤獨的精神戰士,我們細看,彷彿看到了彷徨而孤寂的魯迅自身,蘊涵了魯迅更深的思考。啟蒙者註定是孤獨的,要想讓思想和行動不受任何的約束,那麼只有孤獨。過客受傷了,血淌了一路,但是他拒絕了女孩施捨給他的一塊破布,拒絕喝人血來補充自己,他不想讓施捨束縛他的感情,成為他前進路上的絆腳石。在希望與絕望之間,過客從未放棄過抗爭。作品中,女孩是希望的象徵,而老人則是絕望的代表,明知前方屍橫遍野,但是義無反顧,這也是魯迅本人的精神表現,在抗爭絕望的過程中,他們都找到了自己存在的價值,在生與死的對立中,在希望與絕望的抗爭中,生命的意義也自然體現了出來。魯迅的世界充滿絕望,而希望只是高懸於前方的一盞燈,那麼所能做的也只有反抗絕望,才能走向希望。無論前面是荊棘坎坷還是萬丈深淵,“我”都大步地走去。現實的荒誕給魯迅以絕望,而反抗則給予他希望,沒有人知道絕望的背後有沒有希望,只能是不停地走下去。在與絕望抗爭的過程中,人生的價值得到了充分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