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瑞銀信pro
-
2 # 長安福地
靠垃圾分類救活垃圾桶產業理論上是可以的。但在實際操作中有以下幾個方面需要把控。
一是政府對垃圾分類未端落實的重視程度,是決定垃圾分類設施裝置投入多少的重要因素。目前除上海、北京等一些一線城市進行垃圾分類試點工作外,其它一些城市才開始或計劃進行垃圾分類工作的啟動和部署,更有一些城市還在觀望和等待階段。有些城市對垃圾分類工作定位程度低,停留在對原有設施裝置修修補補的低層次上,對垃圾分類相關的裝置投入力度不大,可能會使垃圾桶行業振興有所影響。
二是百姓對垃圾分類的認識程度和嚴格執行標準的理念決定著垃圾桶行業的景氣度。就普通家庭而言,垃圾桶是每個家庭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每個家庭按垃圾乾溼分類標準,至少需要2至3個垃圾桶,一線城市僅百姓家庭對垃圾桶的需求量可達上千萬個。僅此一項看,數目十分客觀,但如果大多數家庭在執行標準上打折扣,採取舊品續用,廢物利用的方式,直接影響著垃圾桶的銷售量。
三是垃圾分類政策實施後,對垃圾桶的製作、工藝等都有了新的更高的標準和要求。一些垃圾桶生產產商必須要進行裝置改造和升級,特別是一些傳統的生產工藝和科技含量低的勞務人員都將面臨新技術,新標準的挑戰,這些投資的費用也是十分可觀的。
四是新標準的執行必將催生產業之間的競爭。據天貓,京東等銷售平臺顯示,國家垃圾分類政策頒佈後,圍繞垃圾分類的相關用品日銷量猛增,有的還出現了供不應求甚至斷貨的現象。正是這種看似繁榮的景象,可能會使一些廠家走進惟我獨有,一家獨大的誤區,如果不及時調整思路,很有可能被後後來者淘汰。
總體看,垃圾桶行業的前景是廣闊的,只要抓住機遇,利用好地域優勢,把提升科技含量和適應新標準的產品作為產業的關鍵環節抓好抓實,就一定能有不錯的收益。
垃圾分類產業大熱!垃圾桶銷售額翻5倍 相關股瘋漲
7月1日,天貓資料顯示,6月份“分類垃圾桶”搜尋量同比增超3000%。分類垃圾桶產品6月銷售額同比增長500%以上,其中上海使用者貢獻了超過85%的銷量。《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已在上海試行,此舉帶動了分類垃圾桶的銷量,同時也使相關概念股受益。綠色動力迎來七連大漲,市值七個交易日增長近70億。上海環境和龍馬環衛收穫三連漲停。
垃圾分類有“錢”途 一大波新產品新工作“來襲”
乾溼分離垃圾桶賣斷貨、網路預約上門收廢品走紅、一批垃圾分類處理設施集中開建……隨著垃圾分類在全國加速推進,“新時尚”帶來的產業“新藍海”悄然而至,由此催生的新產品、新職業和新投資正走進每一個人的生活。
分類桶、粉碎機、早教玩具,垃圾分類帶火新產品
在垃圾分類方面,儘管各地的分類方法略有不同,但乾溼分離、把廚餘垃圾單獨處理,是一個共同趨勢。
強制垃圾分類後,投放溼垃圾需要破袋處理。為了省麻煩,部分市民希望減少廚餘垃圾產生量,這意外帶火了一款小眾商品——廚餘垃圾粉碎機。
某電商平臺的資料顯示,5月份平臺廚餘垃圾粉碎機銷量為7830臺,6月份銷量猛增至23076臺,環比增長195%。
垃圾分類的熱潮還進入了早教領域。記者在電商平臺搜尋“垃圾分類玩具”,銷量排行第一的是一款垃圾桶帶卡片早教玩具。幼兒按照每張卡片上的垃圾型別,將卡片投入相應的玩具垃圾桶,在遊戲中學到垃圾分類的知識。賣家表示,6月20日以來,該產品在全國的銷量激增,其中上海地區的訂單量增長了三倍以上。
上門收廢品月薪可過萬,垃圾分類催生新職業
開啟支付寶,搜尋小程式“垃圾分類回收”,選擇回收種類“廢舊衣物”,然後拍照、預約時間。3小時後,家住上海閔行區報春路的市民李小姐就將打包好的兩袋廢舊衣物交給上門的代收廢品網約工王皓輝。
李小姐表示,她所租住的房子7月中旬到期,如何處理廢舊衣物有點犯愁。“一方面因為垃圾分類,不能隨便扔。另外這些廢舊衣物也挺沉的,不方便扔。”
記者看到,除了廢舊衣物,冰箱、洗衣機等廢舊家電以及廢舊傢俱、金屬都可以預約上門收取。其中價值較低的廢舊衣物,回收後市民可獲得環保積分換取日用品。而價值較高者如廢舊家電,根據品牌、使用年限有不同的回收價格,如一臺廢舊滾筒式洗衣機平均上門回收價格為30元。“主要不是為了這幾十塊錢,更多是想讓廢舊物品得到再利用。”李小姐說。
王皓輝表示,上門回收只是第一步。當他回到工作網點後,還需要對回收物品進行仔細挑選分類,送到不同工廠進行資源化利用。“我每天可以接到20單左右的預約。”王皓輝說。
廢品上門回收員羅琦說:“別看收垃圾好像很髒,其實是一個朝陽行業、綠色產業,我們工作辛苦一點,月入過萬不是問題。”
支付寶的資料顯示,“垃圾分類回收平臺”目前可支援上海5000多個小區,武漢、北京、蘇州等更多城市也在逐步接入中。70%“賣垃圾”的是35歲以下的年輕人,舊衣物、舊家電、廢紙塑膠是下單頻率最高的,使用者平均7天下一次單,複用率超過7成。“大家更重視垃圾分類的意義,正把它變成生活的一部分。”支付寶城市服務總經理朱春勇說。
前端分類嚴末端標準高,垃圾分類帶動新基建投資
“我前面分好了,垃圾車一來又倒在一起拉走了”——過去推進垃圾分類的一大障礙,就是分類運輸、分類處置的能力不夠,未能形成閉環系統,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市民分類的積極性。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政府加大投資力度,以高標準的末端處置來呼應嚴格的前端分類。
來自住建部的訊息顯示,46個重點城市分類投放、收集、運輸和處理的系統正在逐步建立,已配備廚餘垃圾運輸車近5000輛,有害垃圾運輸車近1000輛,未來將繼續投入213億元加快處理設施建設,滿足生活垃圾分類處理需求。
率先開始垃圾分類的上海,今年6月底宣佈啟用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二期專案。該專案在建設中引進了全球最先進的裝置,每天有6000噸垃圾在烈焰中轉化為綠色清潔的電能,最終垃圾體積減為最初的1%。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說,對標垃圾分類先進國家,目前中國垃圾分類處理設施還存在突出短板,主要在於高標準的焚燒發電、規範化的回收利用與全鏈條的生物處理能力不足。在居民源頭分類和末端高效處理方面,各個城市應做到“兩頭都要抓,兩頭都要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