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強武堂
-
2 # 放羊娃ME
我覺得是應該有的。
這個問題的爭議型別實際上在生活中太多太多了,其型別數學化之後大多數就和二次函式一樣,在某段時間(或者其他變數)內,隨著自變數的增加,因變數也在隨之增加,而當超過某一值之後,便不在同增,而是隨增即減了。
所以將其適當的簡化一下,可以用數學模型求解其最適合的理論解。
裝甲越堅固,導彈威力越大,但是重量也會隨之而增加,笨重度會增加,相應的在操作時會困難得多,實用性也減低了。
-
3 # 微塵微輕
予和盾,孰劣孰優?沒有辦法下結論,也沒有最終可以說哪個就佔優。甲越堅固,彈必尋法破之;彈越強,甲必尋法御之,兩者交替發展。
就現在,甲不敢說自己堅不可破,彈不敢說自己無堅不摧。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
穿甲彈破甲圖
坦克外附加爆炸反應裝甲
複合裝甲
-
4 # 季風
甲彈之爭就如同以彼之矛攻彼之盾的故事一樣,自古以來一直貫穿著各自發展的始終,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交織在一起,成為相互鬥爭又相互統一的規律。然而事物總有其自身的侷限性,在技術水平一定的前提下,坦克裝甲總有重量的天花板,從360度全方位防護到前半球重點防護,從垂直裝甲到傾斜裝甲,無不提現了裝甲受制於重量,又希望提高防護水平,不得不在其他方面做出妥協。誰不想把坦克全方位包的嚴嚴實實,可全面防護的結果就是行走機構不堪重負,機械故障頻發,二戰中的鼠式和虎王就是最好的反面教材。
而裝甲防護水平的提高又促使反坦克技術的發展,使火炮的口徑越來越大,破甲彈、穿甲彈等等彈種不斷更新換代,發射藥效率的提高使炮口動能水平不停上升,對付裝甲的能力也不斷提高。然而同樣尷尬的是,裝甲受制於重量,反裝甲火炮一樣不能無限制的增大口徑,那是任何平臺都無法承受的重量。
於是人們的視線開始轉移到反坦克導彈上來。它走著一些先天的優勢,同樣也有孃胎裡就帶著的缺點。首先反坦克導彈相對於坦克來說短小精悍,機動能力極強,卻可以把導彈做的比坦克炮彈大得多,這樣就意味著可以多裝藥,增大威力!可這一切都建立在反坦克導彈的破甲原理上。現階段透過導彈自身發動機動力還無法達到坦克炮彈的動能水平,所以也就無法做出動能穿甲彈的反坦克導彈。對抗手段比較單一,裝甲防護的一方發明了爆炸式反應裝甲,用炸藥和動能破片去破壞導彈的金屬射流,攻守方又進入到了一個新的對抗高度!
於是,反坦克導彈進一步進化,研製出了雙藥罩形式,第一個用來引爆反應裝甲,掃清道路,第二個才真正對付主裝甲。再有繼續發展功頂模式,不再和坦克最硬的前裝甲硬碰硬,找坦克比較薄弱的炮塔頂部攻擊,這都是當代反坦克導彈的看家絕活。
如此說來,是不是甲彈之爭已經向彈的方向傾斜了呢?是不是傳統的坦克裝甲已經無力應對反坦克導彈的攻擊了呢?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事物的發展總是曲折前進的,甲雖然不能無限制的增加重量,且材料科學沒有飛躍性發展的時候,甲獨闢蹊徑演變出了一條另類而又高效的對抗之路,那就是動防禦系統!該系統又可分為軟殺傷和硬殺傷兩類。
此外,近年以色列陸軍裝備的“戰利品”主動防禦系統在多次小規模實戰中經受住了考驗,“戰利品”系統裝備有先進的探測雷達,可發現並跟蹤來襲目標,隨後坦克外部搭載的攔截彈就會被啟用,可擊毀來襲的反坦克導彈。
主動防禦系統如同給坦克穿上了一件無形的鐵布衫,將甲彈之爭再一次推向高潮!
升級的天平是否已經向裝甲防護方向傾斜了呢?讓我們拭目以待,順應科技發展的步伐吧!
-
5 # 麻辣戰爭
坦克的堅固裝甲,和反坦克導彈的破甲威力,是典型的一對矛盾問題。
二戰後,坦克技術不斷髮展,隨著柴油發動機、燃氣發動機技術的不斷提升,功率越來越大,主戰坦克的裝甲厚度不斷增加,重量也隨之增加,還出現了複合裝甲、反應裝甲等先進技術,以對抗不斷髮展的反坦克導彈和反坦克炮彈。
等第三代主戰出現,例如美國的M1,德國的豹2,英國的挑戰者2,俄羅斯的T90這些坦克問世後,主戰坦克的發展似乎進入了緩慢發展期,各國不斷出現的是三代坦克的改型,直到2015年,俄羅斯的阿瑪塔主戰坦克在莫斯科紅場閱兵時亮相,號稱是第四代主戰坦克。
俄羅斯最新的第四代主戰坦克-阿瑪塔
但是,西方各國似乎沒有見到緊緊跟隨。
阿塔瑪主戰坦克並沒有在裝甲厚度上下大功夫,而是採用無人炮塔,降低了坦克高度,縮小了炮塔著彈面積,加強主動防禦系統,採用主動毫米波雷達探測來襲目標,五個以上的發射器發射彈藥攔截來襲導彈,兩個可以360度發射的煙幕發射器來隱藏自身,避免被武裝直升機發現和摧毀。
從這些現象可以看出來,在破甲和裝甲這對矛盾中,破甲能力明顯戰局了上方,在現有的材料科學等相關科技沒有重大突破的情況下,裝甲堅固難以抵擋破甲技術的飛速發展。
在武裝直升機、對地攻擊機面前,坦克無論裝甲多麼堅固,都毫無優勢可言。
如果人類在奈米層面甚至分子層面的加工技術得到突破,將可以製造出超強防禦力的裝甲材料,到那個時候,可能堅固裝甲面對反坦克導彈能夠戰局上風。
回覆列表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防禦與攻擊的彼此追趕,是永遠不會有止境的。
當然,有些因素也會限制導彈尺寸和坦克裝甲的發展。首先是重量,以反坦克導彈為例,美國現在主力的AGM-114“地獄火”-2的全重在50千克左右,這個重量在多平臺發射反坦克導彈裡面屬於比較適中的質量,如果重量太大,像無人機和高機動車等平臺使用就有困難。如果太輕,那麼導彈和射程和破甲能力就會降低。如果是單兵行動式反坦克導彈,那麼連帶發射筒、腳架和彈藥,全重最好不要超過30千克,這相當於三人制小組的攜行上限。按說士兵背個三十千克也不是問題,但那樣機動性是有影響的。
以現在的技術,採用重型串列戰鬥部的導彈,在擊穿一層(個別據說能到兩層)反應裝甲後,還可以擊穿800毫米以上的均質鋼裝甲(已經有突破1000毫米的),大部分國家的主戰坦克尚達不到如此驚人的防護水平,但像M1A2 SEP的正面防禦能力被認為已經相當於1500毫米以上的均質鋼裝甲,部分研究者認為已經達到1600毫米以上。考慮坦克的動力、傳動和行走系統的極限,以及車體尺寸和噸位的上限,M1A2 SEP達到70噸的戰鬥全重已經突破許多區域大部分橋樑甚至道路的承載能力(日本18000座橋樑能夠承受70噸以上負載的不足30%。)因此除非出現劃時代的新裝甲材料或者設計,否則短時間內坦克正面防護水平不太可能突破1700毫米均質鋼裝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