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自渡16252563756

    開膛手傑克(1888)、新奧爾良的斧頭殺人魔(1918—1919)、月光下的謀殺者(1946)、克利夫蘭的“無頭”謀殺者(1933—1937)、莉齊·鮑頓(1892)、布賴頓的卡車女屍謀殺案(1934)、缺頁疑案(1947)、華萊士案件(1931)、墨爾本的神秘案件(1953)、泰晤士河裸體女屍案(1959—1965)。

  • 2 # 觀景說史

    在歷史的長河中,總會留下一些讓人疑竇叢生的歷史懸案,這些歷史上的懸案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被揭露出它真實的面目,而是讓人對他的關注不曾有所減少。下面我們就去看看兩個對歷史影響深遠的懸案。

    趙匡胤離奇死亡後引發的“金匱之盟”和“燭影斧聲”之說

    公元976年10月19日晚上,年僅50歲的宋太祖趙匡胤宣召他的親弟弟趙光義到皇宮裡來飲酒,之後並讓他留宿宮中,第二天早上,宋太祖趙匡胤爆死於宮中。

    宋太祖趙匡胤死後,並不是他的兒子繼承皇位,而是他的親弟弟趙光義登基稱帝。關於趙光義登基稱帝有兩種說法。這兩種說法分別是“金匱之盟”和“燭影斧聲”。

    “金匱之盟”,說的是在杜太后臨終之際,召趙普入宮記錄遺命,杜太后問太祖如何能得天下,宋太祖趙匡胤回答說全靠祖宗和太后的恩澤。

    太后說:“是你想錯了,若非周世宗傳位幼子,使得主少國疑,你怎麼能取得天下?日後,你當吸取教訓,他日帝位先傳光義,光義再傳光美,光美傳於德昭,如此,則國有長君,此乃社稷之幸。”

    杜太后說完之後,宋太祖趙匡胤對她跪拜行禮接受教訓。杜太后命趙普把她的遺命寫入誓書中,藏於金匱之中。

    “燭影斧聲”,說的是在宋太祖趙匡胤在一次晚上召見趙光義進宮飲酒,並讓他一同留宿宮中,左右的人都被太祖打發到外面去了。在席間有人在外面見到燭光下的趙光義時而離席,時而有躲避之狀,又看見太祖用斧頭戳地的聲音,並大聲說:“好為之”。第二天早上太祖暴斃,太后讓太監去召趙德芳進宮,但是太監卻把趙光義領來,趙光義拿出“金匱之盟”,登基稱帝。

    “金匱之盟”和“燭影斧聲”本來就是一個事情,無非就是太宗趙光義登基繼承皇位的合法性,金匱之盟是對太宗登基稱帝合法性的肯定,燭影斧聲而是對趙光義登基稱帝合法性的質疑和否定。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後,建文帝的下落成了千古之謎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後,想要把皇位繼承權給太子朱標,但奈何造化弄人,太子朱標不爭氣,沒多久就病逝了,這個時候的朱元璋真是傻眼了。他的這些兒子中,他最看好的就是朱標,在朱標死後,朱元璋並沒有另立太子,而是把他喜歡的孫子朱允炆立為皇太孫,也就是說要在他百年之後,把皇位繼承權給這位皇太孫。

    朱元璋在立朱允炆為皇太孫後,害怕自己的孫子在登基稱帝后,沒能駕馭住那些對明朝有功的開國元勳,如是心狠手辣的老朱開始大肆清除有功之臣,最後所剩下的幾乎都是些碌碌無為之輩,這就為以後靖難之役朱允炆戰敗留下了埋伏。

    朱允炆登基稱帝后,看到各路藩王對皇權的威脅,急於求成的他沒能看清當時局勢,而是過於激進的想要進行撤藩,本來各藩王對他登基稱帝就有意見了,最終忍無可忍的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的名義發起了歷史上著名的“靖難之役”。

    燕王在前期沒有多少優勢的情況下,最後慢慢的扭轉局勢,打進南京城。朱棣進入到南京城後,搜遍了整個南京城都沒有找到朱允炆,從此朱允炆下落不明。朱允炆下落有很多種說法,有說他在朱棣攻入城內前就已經偷偷的逃出了南京城,在某地養精蓄銳,準備東山再起;還有人說他在戰亂中死亡,也有人說他後來去做了和尚。

    朱棣在登基稱帝后,對他的這個侄子很是不放心,如是就派遣鄭和下西洋去尋找建文帝,以求能斬草除根,無論朱棣如何尋找都是做無用之功,建文帝就像是人間蒸發了一樣,他到底去了哪裡也成了千古之謎。

  • 3 # 電焊工生活

    傳國玉璽之謎。

    武則天無字碑之謎。

    建文帝朱允炆之謎。

    燭影斧聲之謎。

  • 4 # 黛莉雪之源

    中國歷史上最為剛烈的大丈夫當數伍子胥。楚平王要殺伍奢,又擔心他兩個兒子回來報仇,派使者假借伍奢之名招其二子。哥哥伍尚說,父親召我,若求生不往,為天下恥笑。弟弟伍員說,俱死無益,不如奔他國,借力雪恥。伍奢與伍尚俱被殺,伍員四處逃亡。

    民間對伍子胥多有好感和同情,因此有了“伍子胥過韶關,一夜白了頭”的傳說。伍子胥後來逃到吳國,他胸中始終迴盪一股憤懣之氣。與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相比,吳國是個默默無聞的小國,《戰國策》的作者甚至不屑於提到他。伍子胥來到吳國,掀開了吳國曆史最輝煌的一頁,一個弱國,因為一個人的到來而振興。

    吳王闔廬,重用伍子胥,國家日趨富強。“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楚國是七國中綜合國力強盛的大國,吳楚交兵,吳兵攻入楚國國都,幾乎滅了楚國,這是楚國曆史上最黑暗的一頁。吳國向南制服了越國,向北伐齊,大敗齊兵,威震天下。

    吳國攻破楚國國都,伍子胥掘開楚平王的墓,出其屍,鞭之三百。“倒行逆施”,完全不顧君臣父子之倫理,毅然逃亡,歷盡艱險,最終掘墓鞭屍,報仇雪恥。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伍子胥是真真正正的大丈夫。

    吳國的輝煌,僅是曇花一現。闔廬的兒子夫差當政後,重用奸臣伯否,疏遠伍子胥。其時越王句踐正在臥薪嚐膽,一心滅吳,吳國亡在旦夕。伍子胥敏銳地感覺到即將發生的亡國之禍,數次進諫,“越王為人能辛苦,今王不滅,後必悔之。”夫差不聽,偏信奸臣伯否的讒言,竟然賜刀令伍子胥自剄。

    剛烈的伍子胥,刎頸之前,對其舍人說,把我的眼睛挖出來懸在吳東門之上,我要看一看越寇是如何經此門滅吳的。夫差得知此話大怒,令人用馬革裹伍子胥之屍,浮屍江上。臥薪嚐膽的句踐果然滅了吳國。夫差臨死時“掩其面”說:“吾無面以見子胥也”。吳華人可憐伍子胥之剛烈,為他立祠於太湖邊的一個山上,命此山為胥山。一個人的到來可以興國,一個人之死可以亡國,這就是伍子胥的故事。

    直言賈禍,真話說不得,犯顏極諫,龍顏就要大怒,要殺頭。幾千年來,一直都是這樣。還是伯否這樣的人好,花言巧語,哄得君王高興,有多少榮華富貴。人為什麼不追求榮華富貴而要自尋死路?中國的歷史上,伯否這類人,如荒原上的野草,葳葳蕤蕤,十分繁茂。偶爾也會生出一個伍子胥一樣的人,說話行事總是愛惹麻煩,大家都不喜歡。這種不管不顧的人,總是難得長命。惟其如此,這樣的人越來越少,而像伯否一類的人越來越多。

    123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斯內德、裡貝里、諾伊爾是否跟莫德里奇一樣配得上世界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