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來從我初二第一次做關於老子的演講至今已經十餘年了。
老子,姓李,名耳,外字聃(dan,我第一次演講大言不慚的年了李ran,然後被語文老師糾正,生平第一次體會到了被打臉的滋味,從此學會嚴謹二字)
據史記記載,出生於陳國,後併入楚國,今天的河南省鹿邑縣(這個地方很厲害,唐朝時期的陳摶也是這裡人,感覺這裡人都很長壽;據說項羽垓下之戰也是在這裡),在商丘和周口中間。老子也有出生於陳國,祖籍宋國的說法。
一、身世
老子家世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是二十四孝裡的老萊子,我個人最不相信這個說法。就像魯迅先生說的,“老萊娛親”算是最為人反感的了。所以我不認為二十四孝裡這個智障和李耳是一個人,雖然太史公懷疑他倆可能有點關係,畢竟出生地一樣。不過同一個地方一個姓氏的人不少,所以這個否決掉。
第二種是說老子是宋華人,父親叫老佐,是宋國司馬,為國戰死。然後老子母親逃到了陳國生下了這個遺腹子。這種說法是最流行的,然而我從未在史書上讀到過這個說法,都是老師或長輩口耳相傳給我的,如果哪位讀過相關內容,哪怕是野史,也請評論告知,不勝感激。
第三種是我比較認可的說法:根據《舊唐書》,老子父 “先天太上皇”(這中二名字不是我編的,有問題你去問李世民) 李敬 據說活到了700歲,是個彭祖一樣的人物,658歲時生的李耳。老子母“先天太后” 益壽氏活到了251歲,168歲時生的老子。老子不光做過圖書館館長,還是周朝太史。正好正史記載周朝太史名儋(dan),和聃同音。
我懂第三種說法也槽點無數,說白了是李世民給自己找了個名聲不得了的便宜祖宗,順便追封(編造)了祖宗的神仙父母。
但是為啥我比較認可第三種呢,抽絲剝繭講道理,老子能七十歲左右時做到中央圖書館館長,順便調教一下五十歲的孔子,只能說明他的背景應該是很深厚的,遺腹子之說不太靠譜。老子時代是春秋末期,據呂氏春秋說他還師從商容(聽過讀過封神演義應該知道,這也是個神仙人物)。封神演義裡雖然把商容寫死了。但是正史上應該只是紂王廢之。然後商在前1000年左右覆滅,老子前571左右出生,所以根據淮南子,商容活了至少五百年。
綜上,我更傾向於老子家底豐厚,父親一脈是陳宋兩國的大官,後來楚國強大,陳成為楚國的一部分,老子成年後,得以在商容的後人門下學習成長,終於成為周朝太史官和周王室的圖書館館長。
聽起來是不是合理多了?
二、故事
老子的故事和傳聞其實並不多。
簡單記載在下面,有興趣的朋友請自行查詢:
1、八卦
耳朵巨大,所以得名李耳,李聃。此外頭也很大。
據說老子屬虎,出生於前571年,正好比孔子大二十歲。
2、神童
求學於商容(我認為是商容後人繼承了商容的名號),那個舌頭還在牙齒已經掉乾淨,剛強容易消亡,柔弱反而容易生存的“見舌而知守柔”的故事記載於西漢的《淮南子》和東漢皇甫靜的《高士傳》。鑑於《淮南子》是在《呂氏春秋》的基礎上編的,我特意去查了下呂氏春秋,只說過“老聃貴柔”四個字。
傳說呢,商容教了老子三年,然後主動告辭表示老子太聰明,我五百年的本事三年就教完了。然後給了老子一封推薦信,老子就去周天子那開始做事了。三年通讀周朝藏書,又三年就任圖書館長。
3、迷弟
一晃幹到七十歲,這天來了個五十歲的奇醜無比的九尺巨漢(兩米二,姚明的身高),就是孔子。倆人一見如故,在黃河邊上聊了很長時間。孔子這時還帶著不得志的迷茫,指著黃河水:“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愁啊愁。
老子颯然一笑:你格局太小啦,人生於天地間,生老病死、幼少壯老,就如春夏秋冬,有啥可愁的!這叫自然。
孔子辯解:“大道不行,仁義不施,戰亂不止,國亂不治”天下蒼生亂亂糟糟,大丈夫不能有所為,所以我才愁呀。先生以何教我?
老子一指黃河之水天上來:你學學水。“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
孔子聽罷,執弟子禮。回到魯國,跟自己的弟子們感慨:“鳥,我知它能飛;魚,吾知它能遊;獸,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網縛之,遊者可用鉤釣之,飛者可用箭取之,至於龍,吾不知其何以?龍乘風雲而上九天也!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學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老聃,真吾師也!”
4、道德經(相關故事吧,沒啥可寫的)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三、正史
事實上,關於“老子”其人真正可以確認的正史並不多。
存在多個李聃,李儋,李耳,老萊子被糅雜成了一個人的可能性。
但是無論如何,孔子之前,確實存在一個李聃,他是周王朝的史官或者至少是文官,遍覽群書,有自己的“道”。
他年長孔子二十餘歲,並與孔子不止一次的來往。
有記載他倆第一次見面其實是孔子三十歲,老子五十多歲。《史記》記載,孔子正史問道於老子是他五十一歲時。求學於老子之後,孔子才感嘆自己:“五十知天命”。
《道德經》洋洋灑灑五千字,卻有幾個不同版本。
好在老子的思想流傳了下來。
至於老子隱居西出函谷關後去了哪裡,有很多說法。《莊子》說老子去世於秦國。陳壽《三國志》說他去了西域,不足為信也。
再後來老子被尊為道祖,位列三清,成為太上老君,就是後人神話的產物了。(@李世民)
四、總結
老子,我們姓李的本家,河南人。隨便指點過孔子幾天,之後孔子以老子學生自稱,並稱老子是龍一樣的存在。讀了很多書,留下了五千字的人生總結。這五千字經過了三千來年仍然稱得上字字珠璣,金玉良言,比隔壁也是傳了三千來年的《白寶兒》強到不知道哪裡去了。
什麼?你問老子的道到底是啥?
鄙人拙見:過好自己的小日子,別整天天折騰,要順應自然。該吃吃,該喝喝,該幹活也要幹活。每個人做到別干涉他人的生活。多做事,少說話,多運動,少思考。
你有意見?
愛信信,不信滾,別打擾老子過老子自己的小日子。
以上。
細數來從我初二第一次做關於老子的演講至今已經十餘年了。
老子,姓李,名耳,外字聃(dan,我第一次演講大言不慚的年了李ran,然後被語文老師糾正,生平第一次體會到了被打臉的滋味,從此學會嚴謹二字)
據史記記載,出生於陳國,後併入楚國,今天的河南省鹿邑縣(這個地方很厲害,唐朝時期的陳摶也是這裡人,感覺這裡人都很長壽;據說項羽垓下之戰也是在這裡),在商丘和周口中間。老子也有出生於陳國,祖籍宋國的說法。
一、身世
老子家世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是二十四孝裡的老萊子,我個人最不相信這個說法。就像魯迅先生說的,“老萊娛親”算是最為人反感的了。所以我不認為二十四孝裡這個智障和李耳是一個人,雖然太史公懷疑他倆可能有點關係,畢竟出生地一樣。不過同一個地方一個姓氏的人不少,所以這個否決掉。
第二種是說老子是宋華人,父親叫老佐,是宋國司馬,為國戰死。然後老子母親逃到了陳國生下了這個遺腹子。這種說法是最流行的,然而我從未在史書上讀到過這個說法,都是老師或長輩口耳相傳給我的,如果哪位讀過相關內容,哪怕是野史,也請評論告知,不勝感激。
第三種是我比較認可的說法:根據《舊唐書》,老子父 “先天太上皇”(這中二名字不是我編的,有問題你去問李世民) 李敬 據說活到了700歲,是個彭祖一樣的人物,658歲時生的李耳。老子母“先天太后” 益壽氏活到了251歲,168歲時生的老子。老子不光做過圖書館館長,還是周朝太史。正好正史記載周朝太史名儋(dan),和聃同音。
我懂第三種說法也槽點無數,說白了是李世民給自己找了個名聲不得了的便宜祖宗,順便追封(編造)了祖宗的神仙父母。
但是為啥我比較認可第三種呢,抽絲剝繭講道理,老子能七十歲左右時做到中央圖書館館長,順便調教一下五十歲的孔子,只能說明他的背景應該是很深厚的,遺腹子之說不太靠譜。老子時代是春秋末期,據呂氏春秋說他還師從商容(聽過讀過封神演義應該知道,這也是個神仙人物)。封神演義裡雖然把商容寫死了。但是正史上應該只是紂王廢之。然後商在前1000年左右覆滅,老子前571左右出生,所以根據淮南子,商容活了至少五百年。
綜上,我更傾向於老子家底豐厚,父親一脈是陳宋兩國的大官,後來楚國強大,陳成為楚國的一部分,老子成年後,得以在商容的後人門下學習成長,終於成為周朝太史官和周王室的圖書館館長。
聽起來是不是合理多了?
二、故事
老子的故事和傳聞其實並不多。
簡單記載在下面,有興趣的朋友請自行查詢:
1、八卦
耳朵巨大,所以得名李耳,李聃。此外頭也很大。
據說老子屬虎,出生於前571年,正好比孔子大二十歲。
2、神童
求學於商容(我認為是商容後人繼承了商容的名號),那個舌頭還在牙齒已經掉乾淨,剛強容易消亡,柔弱反而容易生存的“見舌而知守柔”的故事記載於西漢的《淮南子》和東漢皇甫靜的《高士傳》。鑑於《淮南子》是在《呂氏春秋》的基礎上編的,我特意去查了下呂氏春秋,只說過“老聃貴柔”四個字。
傳說呢,商容教了老子三年,然後主動告辭表示老子太聰明,我五百年的本事三年就教完了。然後給了老子一封推薦信,老子就去周天子那開始做事了。三年通讀周朝藏書,又三年就任圖書館長。
3、迷弟
一晃幹到七十歲,這天來了個五十歲的奇醜無比的九尺巨漢(兩米二,姚明的身高),就是孔子。倆人一見如故,在黃河邊上聊了很長時間。孔子這時還帶著不得志的迷茫,指著黃河水:“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愁啊愁。
老子颯然一笑:你格局太小啦,人生於天地間,生老病死、幼少壯老,就如春夏秋冬,有啥可愁的!這叫自然。
孔子辯解:“大道不行,仁義不施,戰亂不止,國亂不治”天下蒼生亂亂糟糟,大丈夫不能有所為,所以我才愁呀。先生以何教我?
老子一指黃河之水天上來:你學學水。“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
孔子聽罷,執弟子禮。回到魯國,跟自己的弟子們感慨:“鳥,我知它能飛;魚,吾知它能遊;獸,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網縛之,遊者可用鉤釣之,飛者可用箭取之,至於龍,吾不知其何以?龍乘風雲而上九天也!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學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老聃,真吾師也!”
4、道德經(相關故事吧,沒啥可寫的)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三、正史
事實上,關於“老子”其人真正可以確認的正史並不多。
存在多個李聃,李儋,李耳,老萊子被糅雜成了一個人的可能性。
但是無論如何,孔子之前,確實存在一個李聃,他是周王朝的史官或者至少是文官,遍覽群書,有自己的“道”。
他年長孔子二十餘歲,並與孔子不止一次的來往。
有記載他倆第一次見面其實是孔子三十歲,老子五十多歲。《史記》記載,孔子正史問道於老子是他五十一歲時。求學於老子之後,孔子才感嘆自己:“五十知天命”。
《道德經》洋洋灑灑五千字,卻有幾個不同版本。
好在老子的思想流傳了下來。
至於老子隱居西出函谷關後去了哪裡,有很多說法。《莊子》說老子去世於秦國。陳壽《三國志》說他去了西域,不足為信也。
再後來老子被尊為道祖,位列三清,成為太上老君,就是後人神話的產物了。(@李世民)
四、總結
老子,我們姓李的本家,河南人。隨便指點過孔子幾天,之後孔子以老子學生自稱,並稱老子是龍一樣的存在。讀了很多書,留下了五千字的人生總結。這五千字經過了三千來年仍然稱得上字字珠璣,金玉良言,比隔壁也是傳了三千來年的《白寶兒》強到不知道哪裡去了。
什麼?你問老子的道到底是啥?
鄙人拙見:過好自己的小日子,別整天天折騰,要順應自然。該吃吃,該喝喝,該幹活也要幹活。每個人做到別干涉他人的生活。多做事,少說話,多運動,少思考。
你有意見?
愛信信,不信滾,別打擾老子過老子自己的小日子。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