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界首王健
-
2 # 一土又二土
人到中年,會覺得擔子更重,責任更大。上有老,下有小,工作上也得承擔重任。會更珍惜家人之間的親情,朋友之間的友情。會去反思年少輕狂,少不更事。也深悟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也知道盡力而為,隨遇而安,該放下的就放下,不再勉強自己。
人到中年是一種心態,而不是年齡。
-
3 # 柔柔春風1
從年齡上講,一般地看,人生過程的中年應該是從30歲至55歲這一時段。俗話說,‘’人到三十無少年‘’。可見人進到30歲以上,便離開了青、少年階段。同時,隨著光陰的推移,人的經驗、知識見解和辦事能力也已趨於豐富成熟,能獨立處事負責、有敢於擔當負責的氣魄,自然也就成為了社會的中堅力量。但從另一方面看,人在這個年齡階段,由於所承擔的家庭、團隊和社會的責任、義務較為繁重,並因此涉及的利益牽扯和矛盾糾紛也在所難免,有時甚至被弄得身心疲憊。於是有“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不堪重負‘’的說法。也有‘’人到中年,萬事皆休”的慨嘆。然而,從總體上看,中年人群是國家、社會的棟樑,是最寶貴的財富。對個人來說,中年是人生精彩輝煌的集錦!我們要珍惜中年、保護中年,儘可能發揮中年的潛能,不斷創造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也為老年生活打下良好基礎。
-
4 # 潛龍誤用
在我年輕時曾經有一部電影《人到中年》)非常有名,說的是文革後的中年知識分子的生活的艱辛,無非是工作、家庭壓力大,身體透支,孩子尚小,事業無成。轉眼幾十年過去了,周圍的社會、環境已然天翻地覆,當我們這一代人步入中年的時,也碰到了幾乎一模一樣的境遇,而且有過之無不及。那位剛剛因丟了工作而跳樓自殺的中年男人不過是一個比較特殊的例子。
周作人曾說自己是三十而立,四十而惑,五十而志於學。想想真的很勵志。而要用到我們的身上則成了,三十而立,四十而惑,五十而不知所措。
孔子說,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孔子是聖人,當處處是知,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且知而樂之,知而安之。
其實這道理人人都懂,無非是說到了這個年齡就明白自己是吃幾碗乾飯的了。如同我們常說的,是你的總該是你的,不是你的再爭也不是你的。只是我們知如此而不願如此,知如此而不甘如此罷了。想來哪個有志之人不是少年時努力學習,工作後奮發向上,想著給父母一個回報,給愛人一個交代,給孩子一個好的環境和未來。但是這個社會變化如此之大,各個行業興衰如此之快,生活成本又如此之高,除少數在商業或藝術領域裡成功者之外,每個從業者包括政府官員都同樣承受著各種巨大的壓力。
我們偉大祖國的前途看起來非常美好,而我們每個人的前途卻是混沌不清,沒有人能告訴你明天會怎麼樣。因此當你不知不覺人到中年之時,你才突然發現你已經走過人生的巔峰,你還兩手空空,理想還沒有個眉目或進行到了一半,前面就是人生的下坡路了。
俗話說,上山容易下山難。如果下山是個緩坡,你還可以稍稍從容走過,好歹混個退休,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如果不幸是個懸崖,你就有可能失足摔倒,連滾帶爬,甚至萬劫不復。每當此時,我們可能就會有太多太多的遺憾、不甘、悔恨、懊惱、喪氣等等不一而足,就食不甘味,夜不能寐,整天愁眉不展,疑惑什麼是我們的天命,開始思索策劃如何恢復所謂的初心,重新振奮起精神,唸叨著曾經的理想,儘管可能要用去後半生的部分的時光,花費所剩不多大部分積蓄,耗完已大不如前的精力,而最終的結果,最好就擁有了前所未有的智慧,掌握了令人震驚的能力,贏得了自鳴得意的名聲,有了令人豔羨慕的生活。總之結局是美好的,時間是有限的(大約五到十年吧),值得再去奮鬥一番。
總之,我們怎麼能耽誤了那麼多的時間,辜負了那麼多機會,哪怕我們當年稍微自覺一點,努力一些,爭氣一步也不會落地今天這種尷尬的田地。從現在起就要有重新做人的感覺。當然,這種令人心曠神怡的狀態大概僅僅只能持續不到半個小時,我們就會從黃粱夢中清醒過來,我們自然明白,所用這些是根本做不到的,就是個神也不可能做到。當年年富力強時都沒有做到,憑現在的能力和精力,又如何能夠做到。
於是我們就有可能想求到擺脫這失敗的生活,走向成功之路的方法。那些所謂的成功雞湯就有了很好的用途。其實,我們華人從古以來就是喝著成功雞湯走過著幾千年歷史的。
儒家的四書五經就是最古老、最優美、最可口、最麻醉人的心靈雞湯。你即使做不到像孔子得意弟子顏回那樣一簞食,一瓢飲,也應該做個孟子倡導的捨生取義,再次也要象王陽明那樣格物致知,致良知。可惜,我們不是聖人,也不想成為聖人,只想過上衣食無憂的日子。可是對不起,聖賢書中從來不講這些,它只教人如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總之,你如果不讀雞湯文,你就什麼都不知道,如果你讀了雞湯文並且身體力行,你就是個大傻瓜。那些寫如何成功的人是最不可能懂如何成功的,我敢說,如果有人懂如何成功,他也不會到處宣揚他的秘訣,他只會自己悶頭髮大財。
然而從另一角度看,人只有到這個年齡,經歷過事業上的成功和失敗,生活上的酸甜苦辣,才會明白我們大多數畢竟是普通人,有著所有普通人都有的缺點,例如懶惰、自私、驕傲等,同時又沒有超人的能力,過人的嗅覺,聖人的品性,難得的機遇。我們最終只能過著普通人的生活。我們人生最大解脫就是明白了自己只是一個普通人。我想這才是五十而不惑的真正意義吧。
也正是如此,我們在考慮問題時就會明智的從自己的能力,地位,處境出發,才是明智而可行的,才有可能定出後半生新切實可行的目標,走好人生的下半場的下坡路,如果能夠實現,我們就超額完成了人生目標,如果沒能實現也沒有遺憾,畢竟為此奮鬥過了。也只有摒棄了不切實際的幻想,清除了功利心,我們做的事情才能發自於內心,出自於真情,奉獻出真意,始能觸己動人,獲得圓滿的結果。
自審過往之歲月,反思身歷之春秋,一定是有得有失。
那些圍繞於我們腦海,環圍於我們四周,盪滌於我們身心與生俱來千古難解的對未來的期望、恐懼、幻想、追逐的過程和結局也許就如同這世界上的一切終將歸於塵土,只是在剎那間存在過,而這剎那就是永恆,就是我們生活、奮鬥、歡樂、悲傷、成功、失敗,以及發生在我們身上的愛、恨、情、仇的全部意義。
回覆列表
1:上有老,下有小。(正常)
2:上有老,父母健康,生活自理,退休金足夠開支。下有小,正在大學中或工作,健康的生活方式,正確的人生觀!(幸福中年)
3:上有老,生活需要你料理。下有小,愛折騰,找麻煩,生活不能獨立!連孫輩的奶粉錢都是你負擔。(難過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