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出淤泥而不染的張德開
-
2 # 門客陳
想要知道,打個顛倒
現今書店裡面的書,其實賣的是“書名”,就像網路推文裡面的“標題黨”。
這些書不如不讀,越讀越焦慮。因為這些書是奔著商業目的而出版的,勾引你看,勾引你買,又不給你你真正需要的答案,也不能給到實實在在的啟發。
因為作者不傻、出版社不傻、書店不傻,只有讀者傻。
什麼書沒人看,就看什麼書。大多數人都看的書,就沒有必要去看了。
人活著,並不是為了要成為“大多數”。
回到主題,那該看什麼書?經、史、子、集,都可以看。
經部——周易、詩經、論語、說文解字、爾雅、孟子、尚書、禮記、孝經、春秋左傳、大學章句、周禮、儀禮、易傳、春秋公羊傳。
史部——史記、資治通鑑、三國志、水經注、舊唐書、後漢書、戰國策、唐會要、唐律疏議、漢書、宋史、大唐西域記、文獻通考、清史稿、明史、讀通鑑論、新唐書、讀史方輿紀要、晉書、史記三家注、元史、魏書、北齊書、三朝北盟會編、通典、宋書、隋書、中華民國史事日誌、北史、唐六典、南史、晏子春秋集釋、越絕書、周書。
子部——道德經、三命通會、管子、三字經、三十六計、厚黑學、韓非子、幼學瓊林、孫子兵法、千字文、百家姓、齊民要術、茶經、天工開物、千家詩、九章算術、唐詩三百首、朱子語類、菜根譚、孫臏兵法、二十四孝、傷寒論、顏氏家訓、了凡四訓、弟子規、夢溪筆談、神農本草經、洗冤集錄、鬼谷子、備急千金要方、莊子、六韜(註釋本)、撼龍經、本草綱目、黃帝內經、葬書、呂氏春秋、墨子、神仙傳、黃帝陰符經。
集部——全唐詩、水滸傳、全宋詞、紅樓夢、全唐文、樂府詩集、三國演義、西廂記、楚辭、文心雕龍、古文觀止、西遊記、竇娥冤、鏡花緣、楊家將傳、桃花扇、前出師表、說唐、孔雀東南飛、中山詩話、山海經、聊齋志異、昭明文選、滄浪詩話、太平廣記、十二樓、古詩源、離騷、三刻拍案驚奇、曾國藩家書、王維詩集、神魔列國志、平水韻部
預見未來,這聽上去是一種令人激動的能力,也註定並不容易。時不時,我們就會看到有人列出,N大可笑預言,吊軌的是,這恰是一種往後看昔日的預言,來嘲笑預言的“後視鏡”效應,它並不顯得我們多高明。
是的,多少人聲稱比特幣是泡沫,是騙局,它的價格卻不斷攀升,甚至即將進入芝加哥期權交易所,貨幣不貨幣不管,至少成為主流商品。
如今我們習以為常的滴滴專車,當年剛出來的時候,多少人神秘兮兮的說,搞不成啊,非法營運,計程車領域水很深啊。是的,你會發現當年否定滴滴們前景的,恰是汽車營運的業內人士,看起來,專業性並不必然增強你的預見能力。
如何提高你的預見能力?它的本質是什麼?最近讀了一本有趣的書《預見》,感覺頗受啟發。在本書中,作者表達的觀點是,預見並不在於對未來真的那麼準確的預測,預見是一種對新技術(邊緣技術)的好奇心和敏感度,是一種將技術與社會多個維度交叉的認知能力,預見是一種動態調整自己判斷的思考方式。是的,就如投資,需要的不是你精準的預測一個月後一隻股票股價是多少,而是要你可以判斷市場的大體趨勢,並根據市場最新情況動態調整,順勢而為,最終賺錢才是硬道理。
此類思維方式、方法論書籍,案例是必備的原料,本書舉的案例很多。比如在預見未來,把握趨勢上,任天堂可謂成功代表。剛開始,任天堂的主要業務是卡牌製作,接著,在上世紀50年代,把握了迪士尼為代表的美國文化的全球旋風,率先簽約製作授權產品。接著,在錄音機進入千家萬戶的時候,任天堂已經開始結合影片考慮未來的娛樂方式。
終於,家用電子遊戲機誕生,對於70、80後而言,任天堂的紅白機可以說是一代人的記憶。
接下來,在感應技術精度提高的基礎上,任天堂率先推出了體感遊戲機Wii,風靡全球。
而在2016年,任天堂再一次引領時尚,一款《口袋妖怪GO》的遊戲將AR技術融入,成為火爆一時的現象級遊戲。
回顧任天堂之路,你會發現這家公司也有萎靡和危機的時刻,但是,他們對於未來的技術始終有卓越的預見性,並大方向上踩準節奏,抓住使用者痛點,務實的落實到商業產品中。
而失敗案例中,令我深有感觸的是,一度,對於人們自動化交通的未來,一種暢想是自動人行道。是的,對此我印象太深,在我青少年的科普讀物中,暢想未來城市,常常可以看到一群人如同流水線零件一樣在人行橫道上被傳送的場景。是的,這是對未來並未把握人們需求本質的預見,我們需要是快速高效,同時具有靈活性交通方式,一種統一速度的傳輸方式,顯然不是我們想要的。而預見了人們對交通效率、安全,以及出行娛樂需求的自動化駕駛技術,倒是越來越接近現實。
預見未來不容易,特別是未來的很多要素是關聯的,比如十年前,如果你沒有預見到智慧手機的興起,你在人類諸多行為和商業模式上的預見恐怕都會與現實產生巨大偏差。最簡單的例子,在十年前,那是塞班為代表的按鍵智慧機大行其道的時代。那個時候,提起手機購物,你恐怕感覺難以置信,圖片難以清晰呈現,按鍵互動很不方便,支付困難重重。但是,伴隨移動支付的成熟,觸屏手機成為主流,手機網購越來越普及。是的,在那個時候,不光是網上購物,大量網際網路公司,都需要對未來移動網際網路趨勢進行判斷,很多公司無法預見這種趨勢,在那時拙劣的無線網路網速下就判斷不值得在移動網際網路上下功夫,從而被時代大浪埋沒。
《預見》沒法給我們提供一個洞悉未來的水晶球,而是一種思維模式,比如它提到了六個步驟:
以發散的思維去發現一些邊緣技術和資訊,它們可能看上去還不靠譜,甚至像個笑話。
以聚焦的思維識別這些邊緣資訊,進行分類,發行一些模式。
以發散的思維問對問題,是的,這些模式與人們的需求匹配嗎?它足以形成趨勢嗎?
以聚焦的思維計算預達時間,即作為個人的選擇和組織的決策,形成對你最有利的行動。
以發散的思維刻畫情景,類似於需求設計中的Case,為此進行研究和行動。
以聚焦的思維對外來進行壓力測試,即我們對未來的判斷和行動方案,不同情況下會發生什麼效果,比如最樂觀的,最悲觀的,積極的,恐慌的。如今人們關於人工智慧的探討正是如此,積極樂觀的認為會為我所用,提高生產率;悲觀者的第一反應當然是人類失業,甚至《終結者》般的機器人造反場景。而對此,不同的判斷將導致不同的行為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