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559368854081

    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 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雙)雪。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這首詞是韋莊《菩薩蠻》的五首組詞中的第二首,當寫於韋莊晚年留居蜀地時期。對這一組詞,前人多以為是詞人居蜀思唐之作,如張惠言《詞選》認為它們“蓋留蜀後寄意之作”,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一則徑直認為所寄之意為“思君”,為“惓惓故國之思”等。然史稱王建稱帝前會將佐議論,馮涓獨獻議請以蜀王稱制,王建不從,終用韋莊之謀,建蜀國,即帝位(《資治通鑑》卷二六六)。可見,“思唐”之說不足信。從這五首詞本身來看,當是韋莊晚年留居蜀地回顧平生、思念故鄉之作,均曲折表現了“鄉園不可問”( 韋莊《南遊富陽江中作》)的焦慮無奈和“流離客思傷”( 韋莊《和鄭拾遺秋日感事一百韻》)的沉痛憂思。從藝術表現方面來看,尤以此詞最有代表性。 “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明白如話,且短短十四字之中出現三個“人”字,兩個“江南”,不忌平直,不避重複,卻情感蘊藉,耐人尋味。“人人盡說”,既是指蜀地之人的看法,同時也包含了文人們普遍的認識。中唐文人詞中的《憶江南》、《夢江南》等詞牌,就是專寫江南之美的,其中尤以白居易的《憶江南》三首最為著名。雖然,韋莊早年曾流落江南各地,對江南之美並不陌生。但這裡既稱“人人盡說江南好”,則“江南好”三字分明是由他人之口道出,這其間所隱藏的意思是自己並未曾認為江南好,只是大家都說江南好而已。另外,其中還有勸留之意,說明詞人意在回鄉,不安於久客江南。因此,下面的“遊人只合江南老”,便透露了許多的無奈和悽傷。“遊人”與“人人”對舉,暗示詞人對自我身份的確認——自己於江南而言只是遊人罷了。“只合”,意即只該、只得、不得不,與“盡說”對比,設想自己如此,而不得不如此,含無限悲愴淒涼之意。“老”在此既指老於此,又隱含“老死”之意。且與首句“好”字構成對比,落在句末,給人更強烈的心理衝擊。可見,詞人對“江南”的感受與他人是有很大不同的。白居易詞中在刻畫了江南之美后,分別用“能不憶江南”、“何日更重遊”、“早晚復相逢”,表達了對江南的一往情深。而韋莊與此恰恰相反,雖然他也知道、也承認“江南美”(由後四句可知),卻著一“老”字,難以認同“江南好”。 正如以前王粲《登樓賦》所說:“雖信美而非吾士兮,曾何足以少留”,江山信美,而不是我的故土,我也不願久留。“還鄉”這個死結一天解不開,“江南”便不能消去愁苦淒涼之色,而只能是被鄉思深深折磨的漂泊遊子眼中的“江南”。“老”字逼出那無計消除的鄉愁,道盡“雖有鄉不得還”(唐圭璋《唐宋詞簡釋》)的辛酸。總之,首二句始終以他人的感受與自己的感受相對照,意謂自己有家不得歸,只能漂泊異鄉,終老江南。“似直而紆”,字面上平淡靜直,實際上卻掀起了感情的狂濤, “老”的傷感包圍了所有的文字。 “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 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這四句雖分屬兩闋,卻自成一個意義整體,以寫意的筆法,多角度繪出江南水鄉之美。春和景明時,澄淨溫潤的春水,簡直勝過了長空一碧的天色。“春水碧於天” ,繪染水鄉之芊麗,叫人心胸為之一展,其一美也;細雨疏疏時,“畫船聽雨眠”, 如閒雲野鶴般閒適蕭散、恬靜愜意,點畫出棲居江南的醇雅詩意,其二美也;江南多美人,花月一樣光彩照人的面龐,加上雙腕似雪的冰肌玉膚(《唐宋名家詞選》龍榆生 編選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版 16頁“霜”作“雙”意佳),其三美也。唐圭璋先生認為這幾句極寫江南“景色之麗”、“人物之美”,甚是。唐先生還認為“皆從一己之經歷,證明江南果然是好也”(唐圭璋《唐宋詞簡釋》14頁),此雖不虛,但竊以為對這幾句的理解不應停留於此。因為在這美麗的江南圖景背後,我們的確可以觸控到詞人的內心世界,察覺到他內心裡哀愁的滋長。“春水碧於天”兩句固然是寫江南美景,但“聽雨眠”三字則分明是說詞人難以入眠。而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思鄉之愁太過深重所致。儘管詞人極力營造閒靜淡遠的超逸境界,努力將生命與自然圓融為一體,但那江南細雨“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李清照《添字醜奴兒》),“一聲聲,空階滴到明”(溫庭筠《更漏子》)。雨中有雅趣,雨中更有哀愁。而“壚邊人似月”兩句,暗用了文君當壚,阮籍沉醉的典故以說明當壚女子之美。“壚”, 一作“罏”,又作“爐”,指古代酒店前放酒甕的土臺子。《後漢書•孔融傳》注云:“爐,累土為之,以居酒甕,四邊隆起,一邊高如鍛爐,故名爐。”《史記•司馬相如列傳》雲:“買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當爐”。這裡,“壚”字透露出詞人飲酒行樂的資訊。聯絡全詞來看,詞人飲酒又何嘗不是因為思鄉之苦而借酒消愁。因此,這四句正是“似達而鬱”( 陳廷焯),一方面,寫了江南景美、人麗,從理智上對首句中人人盡說“江南好”作了具體的說明,似乎要用江南之美來抗拒思鄉之愁;另一方面,情感上難以掩飾心底的哀愁,含蓄地表現了詞人碧水陽春不足以解其愁、美酒佳人不足以慰其情的沉鬱的愁緒。唐皎然《詩式》曰:“兩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並以“但見性情,不睹文字”為妙境。這四句寓主觀於客觀、以樂寫哀,堪稱臻於此境。清況周頤《蕙風詞話》評韋莊詞 “尤能運密入疏,寓濃於淡”,對韋莊詞之特色是深有體會的。 “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採用頂真辭格,以承作轉,終於道出“還鄉”二字。“未老莫還鄉”,“莫”並非“不”, 含叮囑口氣,似為他人勸留之語,但又未嘗不是自勸之詞,恰足以表明他的故鄉之思未嘗停止過。陸放翁的《釵頭鳳》“山盟雖在,錦書難託,莫、莫、莫。”那一連三個“莫”字所道出的一片無可奈何之情是極為深婉而且沉痛的,韋莊詞此處的“莫”字,也表現出了一種極深婉而沉痛的情意(葉嘉瑩)。“未老”二字,意即今雖暫莫還鄉,猶不忘葉落歸根。所以“未老莫還鄉”輾轉道出一片懷鄉深情和極端無可奈何之意。“還鄉”是一層意思,“莫”是第二層意思,又加上“未老”二字,是第三層意思,因為人沒有老,在外漂泊幾年也沒有關係,王粲《登樓賦》說:“情眷眷而懷歸。”人到年老會特別思念故土。韋莊詞似達而鬱,五個字有三層意義的轉折,表面上寫得很曠達,說是我沒有老所以不要還鄉,而其中卻是對故鄉欲歸不得的盤旋鬱結的感情。“還鄉須斷腸”,是“未老莫還鄉”之因。還鄉本為人生之一大樂事,為何令人“斷腸”?且“須斷腸”?是因愛戀那“碧於天”的春水、臥船聽雨的生活和壚邊如月之佳人嗎?恐非完全如此。當時的中原如同他在《秦婦吟》中所描寫的是“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 回到那瀰漫著戰亂烽火的故鄉,只會有斷腸的悲哀。再回頭看“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就會明白陳廷焯為什麼讚美韋莊詞“似直而紆,似達而鬱”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於某些愛狗人士過激的事,你有什麼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