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emegg11453
-
2 # 使用者7698895345900
“之”的意思是代詞,代指孔文子。這句話的意思是為什麼給孔文子一個‘文’的諡號呢?原文出自於戰國孔子的《論語·公冶長》。
原文: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譯文:
子貢問道:“為什麼給孔文子一個‘文’的諡號呢?”孔子說:“他聰敏勤勉而好學,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請教為恥,所以給他諡號叫‘文’。”
擴充套件資料:
之字的其他用法:
1、第三人稱代詞,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
例句:清 蒲松齡《狼》:“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
白話譯文:用刀劈狼的腦袋,劈了幾刀殺死了狼。
2、表示第一人稱,我。
例句:西漢 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白話譯文:不知道將軍寬容大度到這個地步。
3、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
例句:唐 劉禹錫《陋室銘》:“何陋之有? ”
白話譯文:這有什麼簡陋呢?
4、結構助詞,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
例句:唐 劉禹錫《陋室銘》:“無絲竹之亂耳。”
白話譯文:沒有繁雜的音樂擾亂了兩耳的清靜。
5、結構助詞,定語後置的標誌。
例句:戰國 荀子《勸學》:“蚓無爪牙之利。”
白話譯文: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
6、音節助詞,無實義。
例句:戰國 孟子《孟子·粱惠王上》:“填然鼓之。”
白話譯文:戰鼓咚咚敲響。
7、結構助詞,補語標誌,可譯為“得”。
例句:宋 王安石《遊褒禪山記》:“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白話譯文:古人觀察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所得益,是因為他們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廣泛。
衛國大夫孔圉聰明好學,更難得的是他是個非常謙虛的人。在孔圉死後,衛國國君為了讓後代的人都能學習和發揚他好學的精神,因此特別賜給他一個"文公"的稱號。後人就尊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的學生子貢也是衛華人,但是他卻不認為孔圉配得上那樣高的評價。有一次,他問孔子說:“孔圉的學問及才華雖然很高,但是比他更傑出的人還很多,憑什麼賜給孔圉‘文公’的稱號?”孔子聽了微笑說:“孔圉非常勤奮好學,腦筋聰明又靈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對方地位或學問不如他,他都會大方而謙虛的請教,一點都不因此感到羞恥,這就是他難得的地方,因此賜給他‘文公’的稱號並不會不恰當”。經過孔子這樣的解釋,子貢終於服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