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各自躊躇,或者共同生存。
——《頭版》
末那大叔(本名楊楷)最近結束了和《一出好戲》為期半個月的聯合宣發,在發稿前一天,抖音粉絲破了200萬大關,總播放量破5億,時間不到兩個月。在一片哀嘆公號流量下滑的聲音中,末那大叔決定主動向外拓展壁壘邊界。
《一出好戲》X末那大叔 青島首映禮現場(右為“末那大叔”楊楷)
大叔還是大叔,每晚 9 點一篇文章給讀者帶去情感慰藉,但轉型的大叔衝破次元壁,從屏幕後走到了臺前。
2016 年,末那大叔 1.0 透過三家西餐廳積累了10萬用戶,這一階段定下的是“美食與愛”的內容基調;2017 年初,末那大叔 2.0 又在內容創業最鼎盛的時期入場,迅速搭建團隊,踩在前輩的肩膀上獲得了近 200 萬用戶,這一階段的大叔是個溫和體貼的情感博主;到 2018 年,末那大叔 3.0 想做點新的,他想衝破不同平臺的圈層,產生更具體的影響力。
對內容創業者們而言,這或許是個提醒:新形勢下,有挑戰,更有機遇。
大叔 3.0
公號、抖音和電影
末那大叔在 2017 年 3 月才正式進軍內容創業,一年半時間積累了 300 多萬用戶,文章開啟率始終保持在 10% 左右,這既是得益於前人栽樹的經驗——和視覺志團隊深度繫結,流量、資源和資訊共享的優勢,同時也得益於選對了優質賽道。
2017 年底新開“末那大叔說電影”,2018 年開始運營抖音,末那大叔試圖把自己變成一個立體的品牌,滲透進多個平臺與行業,建立全方位的行業壁壘。
或許稱“她”更為合適。
末那大叔的設定是一個暖男大叔、情感博主,面向的群體裡,80% 都是女性。每天的留言有一萬條左右,作者幾乎每一條都會回覆,在楊楷看來,回覆留言是維繫和粉絲的關係,更是尋找靈感來源的過程,“不跟使用者溝通,就不知道怎麼寫出好內容。藝術來自生活,自媒體來自留言。”這在一定程度上為“末那大叔”維持了粉絲黏性。
為了更好地維護和吸引這部分女性群體,鑿夢總結了一套“4-2-1”法則:
4:常規操作,滿足四種群體需求:單身、甜蜜戀愛、婚姻不幸、人生勵志,雖然不一定出爆文,但能做到“定向狙擊”。
2:創新,視覺、創意、題材等都是嘗試方向。
1:熱點,擴大曝光,刺激漲粉。
“4-2-1”模式下,末那大叔的內容團隊得以維持統一調性的穩定輸出,同時也有助於激勵團隊,刺激資料增長。
抖音:打破圈層
“原來真有這麼個大叔!”這是末那大叔在抖音上經常收到的評價。
形象上,末那大叔已經從一個紙片人立體起來了。楊楷不希望自己只是一個情感博主的身份,抖音給他貼了新的標籤:父子檔、有態度的生活家。影片裡的生活場景就是最實際的商業價值。
末那大叔在今年 6 月正式入場,還在抖音的流量紅利期,但已沒有先發優勢。好處在於,抖音影片越發同質化,越有個性和特點的影片越容易脫穎而出。舞蹈類有代古拉K、萌寵類有會說話的劉二豆、音樂類有摩登兄弟,楊楷拉上他的父親“北海爺爺”,殺入時尚父子檔。
上圖置頂第二條是時尚大片的拍攝花絮,播放量 3500 萬,比正式釋出的正片播放量高出 7 倍。楊楷認為,這種真實性會讓人有共鳴,“抖音最忌諱的是,你很好,但是你的好和我無關。”
楊楷在抖音上還有一個“末那電臺”,“半死不活”,因為它不是一個真實的人,聲音、內容沒有區別度,自然沒有競爭力。
他希望透過抖音,讓不同的粉絲和品牌認識到:末那大叔是一個真實的人。這才是他區別於別的情感博主的競爭力。
電影:流量變現新玩法
“末那大叔”和“末那大叔說電影”已經和《前任3》、《後來的我們》、《一出好戲》完成了三次跨界營銷,在線上,與視覺志、少女兔、思想聚焦等大號矩陣形成聯動效應,線下,組織 KOL 、作為嘉賓參與路演、採訪、餐廳輪播以覆蓋更多群體。
宣發覆盤:左《一出好戲》、右《後來的我們》
不得不承認,如今的影視宣發中,誰掌握了流量與話題,誰就掌握了主動權。今年夏天大爆的《鎮魂》和《延禧攻略》正是如此,除了劇集本身之外,周邊話題的聯動和粉絲的自發產出才是點燃這把火的關鍵。
關於影評號的價值觀,鑿夢認為,嚴格來說,“末那大叔說電影”並非一個影評號,更像一個有影評屬性的營銷公司。它能找到電影的話題點,推動曝光。
末那大叔:找新玩法吧,挖了兩個技術人才,成立了增長團隊。
其次就是開闢新的流量陣地,比如抖音,建立行業壁壘。
末那大叔:電影投資、劇本寫作和宣發。
IP 人格化
沒有人設的 KOL 都得“死”
縱觀國內網路絡紅人,積累一定流量之後勢必需要 IP 轉型,無論是進入演藝圈,還是出書、做節目、成立品牌,都是在打造一個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形象。否則,流量紅利之後,自然會淪為平庸。
正如楊楷和父親的父子檔,“你可以找一個和我形象相近的,但你要找一個和我爸形象相近的,這倆人還是父子,可能性幾乎為零”,這就是末那大叔的護城河。
楊楷和他的父親
在鑿夢看來,身份多重化之後,人物形象就立體了,不是單一的個體,“所謂人格化就是無法複製,壁壘更強。”
更直接的,IP人格化能帶來的是營收多元化,軟廣、直投外,KOL 能產生跨圈層的影響力。
我們可以各自躊躇,或者共同生存。
——《頭版》
末那大叔(本名楊楷)最近結束了和《一出好戲》為期半個月的聯合宣發,在發稿前一天,抖音粉絲破了200萬大關,總播放量破5億,時間不到兩個月。在一片哀嘆公號流量下滑的聲音中,末那大叔決定主動向外拓展壁壘邊界。
《一出好戲》X末那大叔 青島首映禮現場(右為“末那大叔”楊楷)
大叔還是大叔,每晚 9 點一篇文章給讀者帶去情感慰藉,但轉型的大叔衝破次元壁,從屏幕後走到了臺前。
2016 年,末那大叔 1.0 透過三家西餐廳積累了10萬用戶,這一階段定下的是“美食與愛”的內容基調;2017 年初,末那大叔 2.0 又在內容創業最鼎盛的時期入場,迅速搭建團隊,踩在前輩的肩膀上獲得了近 200 萬用戶,這一階段的大叔是個溫和體貼的情感博主;到 2018 年,末那大叔 3.0 想做點新的,他想衝破不同平臺的圈層,產生更具體的影響力。
對內容創業者們而言,這或許是個提醒:新形勢下,有挑戰,更有機遇。
大叔 3.0
公號、抖音和電影
末那大叔在 2017 年 3 月才正式進軍內容創業,一年半時間積累了 300 多萬用戶,文章開啟率始終保持在 10% 左右,這既是得益於前人栽樹的經驗——和視覺志團隊深度繫結,流量、資源和資訊共享的優勢,同時也得益於選對了優質賽道。
2017 年底新開“末那大叔說電影”,2018 年開始運營抖音,末那大叔試圖把自己變成一個立體的品牌,滲透進多個平臺與行業,建立全方位的行業壁壘。
或許稱“她”更為合適。
末那大叔的設定是一個暖男大叔、情感博主,面向的群體裡,80% 都是女性。每天的留言有一萬條左右,作者幾乎每一條都會回覆,在楊楷看來,回覆留言是維繫和粉絲的關係,更是尋找靈感來源的過程,“不跟使用者溝通,就不知道怎麼寫出好內容。藝術來自生活,自媒體來自留言。”這在一定程度上為“末那大叔”維持了粉絲黏性。
為了更好地維護和吸引這部分女性群體,鑿夢總結了一套“4-2-1”法則:
4:常規操作,滿足四種群體需求:單身、甜蜜戀愛、婚姻不幸、人生勵志,雖然不一定出爆文,但能做到“定向狙擊”。
2:創新,視覺、創意、題材等都是嘗試方向。
1:熱點,擴大曝光,刺激漲粉。
“4-2-1”模式下,末那大叔的內容團隊得以維持統一調性的穩定輸出,同時也有助於激勵團隊,刺激資料增長。
抖音:打破圈層
“原來真有這麼個大叔!”這是末那大叔在抖音上經常收到的評價。
形象上,末那大叔已經從一個紙片人立體起來了。楊楷不希望自己只是一個情感博主的身份,抖音給他貼了新的標籤:父子檔、有態度的生活家。影片裡的生活場景就是最實際的商業價值。
末那大叔在今年 6 月正式入場,還在抖音的流量紅利期,但已沒有先發優勢。好處在於,抖音影片越發同質化,越有個性和特點的影片越容易脫穎而出。舞蹈類有代古拉K、萌寵類有會說話的劉二豆、音樂類有摩登兄弟,楊楷拉上他的父親“北海爺爺”,殺入時尚父子檔。
上圖置頂第二條是時尚大片的拍攝花絮,播放量 3500 萬,比正式釋出的正片播放量高出 7 倍。楊楷認為,這種真實性會讓人有共鳴,“抖音最忌諱的是,你很好,但是你的好和我無關。”
楊楷在抖音上還有一個“末那電臺”,“半死不活”,因為它不是一個真實的人,聲音、內容沒有區別度,自然沒有競爭力。
他希望透過抖音,讓不同的粉絲和品牌認識到:末那大叔是一個真實的人。這才是他區別於別的情感博主的競爭力。
電影:流量變現新玩法
“末那大叔”和“末那大叔說電影”已經和《前任3》、《後來的我們》、《一出好戲》完成了三次跨界營銷,在線上,與視覺志、少女兔、思想聚焦等大號矩陣形成聯動效應,線下,組織 KOL 、作為嘉賓參與路演、採訪、餐廳輪播以覆蓋更多群體。
宣發覆盤:左《一出好戲》、右《後來的我們》
不得不承認,如今的影視宣發中,誰掌握了流量與話題,誰就掌握了主動權。今年夏天大爆的《鎮魂》和《延禧攻略》正是如此,除了劇集本身之外,周邊話題的聯動和粉絲的自發產出才是點燃這把火的關鍵。
關於影評號的價值觀,鑿夢認為,嚴格來說,“末那大叔說電影”並非一個影評號,更像一個有影評屬性的營銷公司。它能找到電影的話題點,推動曝光。
末那大叔:找新玩法吧,挖了兩個技術人才,成立了增長團隊。
其次就是開闢新的流量陣地,比如抖音,建立行業壁壘。
末那大叔:電影投資、劇本寫作和宣發。
IP 人格化
沒有人設的 KOL 都得“死”
縱觀國內網路絡紅人,積累一定流量之後勢必需要 IP 轉型,無論是進入演藝圈,還是出書、做節目、成立品牌,都是在打造一個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形象。否則,流量紅利之後,自然會淪為平庸。
正如楊楷和父親的父子檔,“你可以找一個和我形象相近的,但你要找一個和我爸形象相近的,這倆人還是父子,可能性幾乎為零”,這就是末那大叔的護城河。
楊楷和他的父親
在鑿夢看來,身份多重化之後,人物形象就立體了,不是單一的個體,“所謂人格化就是無法複製,壁壘更強。”
更直接的,IP人格化能帶來的是營收多元化,軟廣、直投外,KOL 能產生跨圈層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