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代牧益州閻文平
-
2 # 歷史風暴
先說劉邦
項羽的武力確實是挺強。
但是,劉邦的武術也不差!
劉邦斬白蛇起義,他如果膽子小,要不然就看見白蛇嚇尿了;要不然就被白蛇咬死了。所以,劉邦的膽子不小,武術也挺厲害!
雖然可能跟項羽相比要差一些,但絕對不是一個題主眼中的窩囊廢。
再說項羽項羽雖然武力很強大,比如力能扛鼎,人稱霸王舉鼎;還有,他一個人可以打幾百個,比葉問厲害多了。
在垓下之圍後,項羽跑到了烏江邊,被追趕上來的數千漢軍圍攻,項羽一人就殺掉了幾百人,可見他的武力值之高。
可惜,打仗並不是看一個人的武術高強,而是看他的指揮能力,你即便是萬人敵,能敵得過劉邦的百萬大軍嗎?
肯定是敵不過。
當然,項羽的指猴能力也極強,曾經多次以少勝多,打得劉邦抱頭鼠竄!可惜他不是一個將領,而是一個國家的統治者。這個身份讓他必須有管理國家的能力,而會打仗反而居於次要的位置!
所以,項羽的失敗是必然的,因為他只崇尚武力,對國家的管理卻是一片空白。
劉邦的優勢劉邦在管理國家上要甩項羽不知道幾條街。
比如,他任用蕭何為丞相,幫助制定法律,管理社會。結果整個天下被管理的井井有條,風調雨順,無數錢糧被送到前線供劉邦揮霍。
他任用韓信為大將,結果整個北方不需要劉邦操心,就到漢朝的手裡。而且,劉邦還從韓信手中得到了數十萬大軍,用來和項羽拼消耗!
劉邦任用張良為自己的謀士,他根本就不擔心如何去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因為一切有張良來辦就可以了。
可見劉邦任人之能!
而這一切,正是項羽所缺少的。所以,哪怕項羽是天下武功第一高手,仍然會敗在劉邦手下。就像我前面說的,你再厲害能敵得過天下豪傑嗎?
-
3 # 質躍
項羽剛愎自用,婦人之仁這都是後人總結的多數較認同的原因,人無完人,性格太剛烈,也因如此,成就了他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個人英雄主義,項羽的耿直,劉邦的狡詐。其實這個只是一個側面專注在個人本身而言的結論。那項羽的勇猛不也是成就了他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戰績嗎?
還有說,劉邦雖然才不如張良,武不如項羽,各方面都很差,甚至,一無是處,但有一個長處就是識人心,有帝王的魄力,他會籠絡人心,堪稱心理學大師,他能根據不同的人的心理說不同的話,做不同的事,讓人心裡都服他。這都是有理的,但牽強附會,蓋棺定論,硬是套光環而已。
劉邦很不才,因他不才,才給了眾人發揮的機會,劉邦的無能恰是成就了他集體的才能。最不妙莫過於項羽被勝利衝昏了頭腦,恃才傲物,處處不屑一顧,犯了兵家最大忌,驕。
竊以為最主要原因還是在於當時的環境使然,劉邦起於低層較有親和力的,所謂物以類聚,雖說劉邦瑕疵不少,貪酒好色,但這些都不影響他的野心。項羽起於貴族代表的利益取向決定了他的驕傲自滿。項羽先是屢戰屢勝,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因此越來越驕縱,驕兵必敗。其身上多少都有些“暴秦”的影子,不聽人勸,剛愎自大,
本來項羽劉邦有約定“不殺子嬰,約法三章,不受犒賞,秋毫無犯”
結果呢,項羽供佔了咸陽燒咸陽,攻了阿房宮燒阿房宮。項羽的人才來源因此狹窄,劉邦不論貴賤韜光養晦野心比項羽大,韓信、張良都是起於草莽。就當時的戰亂環境而言,最得人心的無外乎是能聽取各種人的意見。連人發言都要道路以目的暴秦,才剛剛被推翻,又來個不聽人勸的項羽,多少是不能得廣大群眾之心的,這是時勢造英雄的客觀環境使然,根本原因所在。不敗則以,一敗塗地。
換到當下或別的環境,未必項羽失敗於劉邦。
成王敗寇,劉邦是勝了;莫以成敗論英雄,項羽憎恨分明,性情耿直英勇神武的形象深入人心。
後人有詩: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江東自古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是的,韓信能受胯下之辱,項羽不能,他寧站著死不願跪著生,英雄有英雄的活法,這都是歷史的抉擇。後人之論自說一番各有其理,事後諸葛亮誇誇其談,一家之言嘍
回覆列表
武力不代表統帥力、政治能力等等。後唐勇士元行欽個人武力不俗,但率軍攻城就不行了。
劉邦膽小?相對項羽也許膽小,但如果是絕對意義上的膽小,也走不到最後。項羽射劉邦一箭,劉邦為了士氣,忍痛宣佈項羽射中的是他腳趾頭。
當事人劉邦自己也不是贏了就算了,也總結了經驗。
劉邦登基後不久,一次大宴群臣。他問群臣道:「請大家說說,朕何故得天下,項羽何故失天下?」大臣中有人答道:「陛下平時待人有點粗暴無禮,似不如項王寬仁。但派人攻城略地,有封有賞,能與天下人同其利。項王忌賢妒能,戰勝不賞功,得地不分利,所以將士不肯盡力,因此失掉了天下。」劉邦聽了,笑道:「爾等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楚漢得失原因須從用人上說起。運籌策劃,預見長遠,朕不如張良,主持政務,保證供應,朕不如蕭何;帶兵打仗,戰取攻守,朕不如韓信。這三人是當今豪傑,朕能依靠他們,所以能得天下。項羽只有一個范增,尚不能用,所以被我打敗了。」群臣聽了,都表示敬服。
劉邦入咸陽約法三章,蕭何搶救典籍,也沒把秦王怎麼樣。換了項羽,殺秦王、燒秦宮。這就是一種差距。
項羽不但不用范增,還用吃裡扒外的項伯。
《史記·項羽本紀》:及羽背關懷楚,【正義】:顏師古云:“背關,背約不王高祖於關中。懷楚,謂思東歸而都彭城。”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正義】:卒音子律反。五年,謂高帝元年至五年,殺項羽東城。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漢書·項籍傳》: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怨王侯畔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師古,始霸王之國,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的覺寤,不自責過失,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豈不謬哉!
項羽剛愎自用到了至死都覺得自己沒錯、錯的是老天爺的地步。
王立群先生在百家講壇也講到過劉項之爭。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就是項羽經常戰勝,但結果劉邦越來越強,項羽越來越弱。韓信打下已經投降的齊國,是不厚道的背信行為且導致酈食其白死,但客觀上被征服的齊國比投降的齊國更能成為漢軍的大後方,而項羽缺的就是這個,“彭越撓楚”已經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戰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