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以禮觀書
-
2 # 中孚鑑
雍正王朝中,康熙皇帝是故意讓朝廷上下舉薦太子的,但也並非只針對八阿哥一人,主要是康熙想看看誰的勢力大,誰結交官員的廣。
康熙是一個有作為的皇帝,除鰲拜,平三藩,簽訂尼布楚條約,平定準格爾丹,使大清國力蒸蒸日上,奠定了康乾盛世。他的文治武功成就也是很高的。
但是康熙晚年因為年齡大了,精力也不如從前,所以朝廷也開始腐敗,國庫也極度的空虛,同時太子又不得康熙喜愛。導致其他皇子看到希望。
在這種情況下,其他皇子就開始攻擊太子,最終太子被廢。太子被廢后,就是爭奪太子之位,其他皇子就開始明爭暗鬥,結黨營私。朝廷官員和皇子之間關係盤根錯節。
康熙皇帝雖然知道他們結交大臣,卻不知到了什麼地步,同時因為關係盤根錯節,牽連很大,康熙已經沒有那麼大的精力去治理,因為一個環節出錯,就可能導致大清朝廷政局癱瘓。
康熙為了看誰拉幫結派的厲害,所以就讓大臣舉薦新太子,因為每個皇子結交的人,肯定會推薦這個皇子。等大臣推薦後,推薦的結果可想而知。
哪個皇子被推薦的最多,就說明他結交大臣的多,也說明是有目的的,康熙在這種情況下,肯定會深思的,在繼承人的問題上不能再出現差錯。後來康熙皇帝經過考慮,立四阿哥為繼承人,就是雍正皇帝。
-
3 # 立志成蟲
個人覺得這件事康熙是有挖坑的心思,要分兩個方面看這個“挖坑”,一是挖坑並不是針對老八的,而是老八“正常發揮”的掉進了坑裡,被康熙打壓了,這是個重大的收穫。二是最根本的原因,康熙想復立被廢掉的太子,老八的淘汰出局也為太子清除了最大的障礙。同時康熙又褒獎了支援太子的老四和老十三,不服氣的老十四跟老十三打了一架,也得到康熙的倚重掌管兵部去了。這樣一來,老八再得官心擁戴而朝堂上的權力資源被康熙成功的分拆並達到了相互制約的態勢:太子復立,老八失勢,老四可以制約老八,老十四可以制約讓康熙不太放心的太子。好吧,康熙還是最大的贏家
-
4 # 趣談國史
沒錯,這就是康熙給老八挖的坑。
但這個坑,是從何時開始挖的呢?
太子第一次被廢前夕,康熙肯定青睞過老八。熱河圍獵時,康熙讓老八代他宴請蒙古諸王爺就是明證。要知道,這個差事以前是專屬於太子的。
但是,不久之後,康熙從御前侍衛圖裡琛口中得知,此前老八為了扳倒太子,借刑部大案的機會,以康熙的名義誘審了太子的心腹肖國興,讓肖國興寫了告發太子劣跡的奏摺。在這件事中,老八有假傳聖旨的嫌疑,而且特別陰。
得知這件事後,康熙評價老八“其心可誅”。從這一刻開始,老八就被康熙從太子的候選人名單上劃掉了。
從熱河回京後,老八的同黨老九搞了一個所謂江湖術士,預言老八將是皇帝。然後,老八賊喊捉賊,把這個術士押送到了康熙面前。
這點把戲,康熙當然不可能看不清。但他卻放了術士,並且說了一句:有時候江湖術士的話,也代表了一點民意。
聽了康熙的這句話,大多數人都覺得太子非八阿哥莫屬了。
殊不知,這句話正是康熙給老八挖的坑。
幾天後,康熙下令,在上書房推選新太子。對於推選的結果,所有人都知道,肯定是八阿哥勝出。
但是,在推選的前一天晚上,康熙把上書房大臣佟國維叫到宮裡,請他吃了一頓飯。在飯桌上,康熙對佟國維非常親切,但他送了佟國維一副老花鏡,說他老眼昏花了。同時告訴佟國維,人老了就要讓路,不然擋著著後生們的上進之路,人家會不高興的。
佟國維一直是八爺黨。對此,康熙不可能不知道。但康熙請佟國維吃這頓飯,就是暗示要讓佟國維回家養老了。
第二天推選時,八阿哥果然勝出,但康熙以佟國維暗中串聯為由,不但推翻了這次推選的結果,而且罷了佟國維的官。
康熙此舉,狠狠地打擊了八爺黨。
整個過程,可以用兩個成語概括:引蛇出洞,關門打狗。
相關內容
- 《雍正王朝》裡,為什麼康熙總是挖坑給兒子跳,然後自己又去填?
- 《雍正王朝》中,康熙讓雍正做孤臣的時候是不是無論太子是否被廢,已經有打算培養雍正做太子?
- 《雍正王朝》裡,康熙第一次廢黜太子的真實目的是什麼?
- 雍正王朝中康熙為啥說老八學他不像呢?
- 《雍正王朝》中,太子第一次被廢,老十為什麼第一個出來保老十三?
- 《雍正王朝》第三集,上書房大臣和阿哥們舉薦雍正追繳欠款,康熙為何沒有立即同意?
- 《雍正王朝》中為什麼太子會與政敵老八同時舉薦老四追繳國庫欠款?
- 康熙早已冊立太子,為何出現“九王奪嫡”的局面?
- 《雍正王朝》中,老十四胤禵憑什麼認定康熙一定是傳位給他的?
- 《雍正王朝》中,佟半朝與康熙叫板,康熙問佟國維“朕也是奸臣嗎”,這是什麼意思?
康熙採取公舉新太子,是為自己搭臺,而非給老八挖坑。
他曾經很看重老八胤禩。康熙首批封爵年長皇子,帶皇子出征噶爾丹,胤禩都在其中,且是年紀最小的。康熙四十年後,凡離京外巡或行圍,帶走不放心的皇太子胤礽和牽制儲君的皇長子胤褆,大都會命胤禩協助皇三子胤祉留守京師,綜理政務,排名經常在皇四子胤禛之前。
康熙知道也賞識老八的才幹,其兄裕親王福全臨終前還對康熙鄭重推薦了胤禩的才德超群。
對於這些,康熙是欣慰的。
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命王公大臣公舉新太子,其目的是想透過自己多次做近侍親貴的工作,強調胤礽前次被廢,“為鬼物所憑,狂易成疾”(《清聖祖實錄》卷二百三十四,康熙四十七年九月丁酉),今已痊癒,甚至借孝莊太后與赫舍裡皇后夢中訴冤,希望借力諸大臣公舉胤礽復儲,以達成自己復立太子。他甚至明令禁止與廢太子不睦的首席滿洲大學士馬齊參與推薦。
但是,康熙沒有料到在第一次暢春園會商現場,領侍衛內大臣阿靈阿、鄂倫岱,翰林院掌院學士揆敘、戶部尚書王鴻緒,當場首倡保舉胤禩,得到了在場的滿漢大臣的一致擁護。
康熙計劃落空,於是出爾反爾地強推復儲,結果招來了國舅兼國丈、致仕領侍衛內大臣佟國維的冒死直諫。皇親國戚、八旗王公、重臣要員、勳臣後代及絕大多數大臣,一直擁立胤禩,讓康熙感到了恐慌和對皇權的威脅,於是嚴斥胤禩少不更事、犯有過錯、生母出身微賤,並將其鎖拿拘禁,以表明堅決不支援胤禩的強硬態度。
康熙嚴斥胤禩及其主要支持者(馬齊),並非事先挖坑,而是為自己的出爾反爾找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