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飛揚心理王老師
-
2 # 心理諮詢師王旭亮
這是典型的完美主義
完美主義一般被稱之為強迫型人格,其特點是過分追求完美,精確,容易把衝突理智化,具有強烈的自制心理和自控行為,甚至達到糾纏的程度,行為上過分循規蹈矩,拘泥形勢,章成次序,甚至連生活細節也力求程式化和儀式化,要求按部就班,由於有強烈的不安全感,對批評又歸於敏感,所以遇事總是反覆思考,核對,怕出錯才取行動,卻猶豫不決躊躇不前,即使勉強做出決定,事後唯恐有錯,在情緒表現方面,過分克制。不苟言笑,缺乏幽默感,心情總是輕鬆不下來,由於有以上特點的影響,所以辦事效率不高,缺乏靈活應變能力,抓不住機會,事後常會懊惱自責,內心往往緊張與煩惱,甚至充滿怨恨,尤其是在生活與工作中受到干擾時,強迫性人格的核心是控制,核心情感是憤怒,所以經常有在自認為安全客體的面前表達憤怒的行為。
拖延遇事總是反覆思考,核對,怕出錯才取行動,卻猶豫不決躊躇不前,即使勉強做出決定,事後唯恐有錯。
強迫失眠症的人,是每天晚上不過12點不睡覺,有時雖然很困了,但不知什麼原因就是不想睡;縱使躺在床上也睡不著,有時甚至一沾到床就一點睡意也沒有了;到了夜晚,明明是應該上床睡覺的時間,大腦卻通知你“不能睡”;有時將近午夜,雖然明顯可以感到睡意的襲來,但就是執拗地不願意閉上雙眼。因為夜間無法正常休息,所以他們第二天會身心疲憊、不足以把精力投入到正常活動之中,雖然想起前夜的情況會很後悔、很懊惱,但卻始終無法逃離這種怪圈。
對於強迫性人格,一般而言,首先要對本身,有正確的認知,一般採用的是,認知領悟療法和森田療法,
1,聽其自然法,簡單的說,就是任何事情,聽其自然,該怎麼辦就怎麼辦?做了就不要去想,也不要對坐做的事情進行評價,可能開始的時候,由此帶來的焦慮情緒的反應,但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和自我意志的努力,症狀是會消除的。題主說不能隨遇而安怎麼辦?應該是順其自然法效果不顯著,可選擇當頭棒喝法。
2,當頭棒喝法,藉助社會親友資源在,陷入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時,藉由他人的幫助,從強迫思維或者強迫行為中走出來,比如強迫思維在睡前有失眠情況。可借有他人幫助走出強迫思維。
強迫性人格的認知障礙一般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過高的不適應的責任感
二,對威脅的評估
三,完美主義
四,思維的至關重要性
五,過分要求控制
六,萬事要求確定。
強迫性人格,也有其自身的好處,整潔規律,節儉吝嗇,頑固倔強,這是強迫性人格的主要特徵。
作為最容易成功的幾個人格之一,強迫性人格在會計,音樂家,醫生,演奏家等 專業程度要求比較高的職業中,比一般人做的更出色,更成功,甚至可以說,想要在這些行業中成為專家,大師。就需要把人培養成一位有強迫性人格的人。
完美主義的人,放在適當的位置上,可以做出許多傑出的貢獻。
財務,審計,法官,監察,質檢,品質管理,精算師,仲裁者,演講者,老師,導師,醫生,組織秩序的制定者,帶頭遵守秩序的模範,理想原則的捍衛者,優秀規矩的制定者與執行者。
如同分裂型人格,適合去做藝術家
抑鬱型人格,適合去做心理治療師
只要不對自己的生活有過多的影響,那麼就不必太在意。
-
3 # 幻塵紫夜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的潛意識其實是“想把牆上貼的小標籤會有去撕下來清理乾淨”,而自我意識又強烈的控制自己,才會讓你感到困擾。人的潛意識是不聽任何“道理”的,該有某種衝動的時候,自然就會有,而且隨時、馬上、立刻就出現。
我建議一些比較較簡單易行的方法,來幫助你改善你的問題,緩解你的困擾:
1、 每當你想到小標籤類似的問題時,問自己:“這樣做的意義是什麼?”“不這樣做的話壞處是什麼?”
2、 不要想著怎麼去克服它,你這種問題,就是一種強迫意識,其實每個人都有,只是你在不正確的時間和場合把它使用了出來。比如你“很興奮,情緒很high的時候 ”,你的注意力根本就沒在小標籤上,所以就沒事。平時多分散小標籤的注意力,把注意力轉移在別的事情上面,這一點你自己是透過努力能做到的,我相信你啊!
3、 平時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頭腦中不要閃爍別的畫面。比如學習的時候,你可以在自己腦海裡出現老師講課的畫面。人的注意力可以放大也可以縮小,建議你縮小注意力的範圍,會有效的幫助你。
-
4 # 登天貢難
這類人群不僅有較大的情緒方面的波動,而且可出現各種違反邏輯性思維或思維邏輯的錯誤。初始反應強烈,如在暴怒情況下,出現強烈的非理智行為,衝動毀物。心理行為異常持續的時間較長1個月以上,心理負擔難以克服,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由於長期的精神折磨,有時可伴有軀體化症狀或人格上的問題,如心理生理障礙、退縮和攻擊等。
心理疾病邊緣狀態:這是較嚴重的一類,患者往往帶有不很典型的異常精神現象,如注意力渙散、好幻想、意志力減弱、自我評價偏離常態、社會交往和人格方面的改變等。
心理疾病(精神病性心理紊亂):表現最為嚴重,常見的有精神分裂症和心境障礙等。患者精神活動的完整性、協調性和統一性被破壞,有幻覺和妄想等表現,其行為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學習和社交,人格明顯改變,且患者往往缺乏對自身疾病的認識能力,拒絕就醫和服藥。
由此可見,由心理問題到心理疾病的過程是一個逐漸加重的病理層次。一般而言,前兩類需要進行心理諮詢或心理治療,後兩類則適宜以藥物治療為主。值得注意的是,早期及時發現心理問題可避免向心理疾病的演化。另外有一些心理疾病由於其症狀不是很典型往往易被忽視,易被普通人群認為是一般的問題或個性原因而導致誤診。
回覆列表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心理行為現象,反映了人們想把礙事的東西擺順的心理傾向。
這是人的一種本能傾向啊,渴望著一種秩序感和完成感,也就是把事情和事物弄得有次序齊整,把沒有完成的事情完成好。否則就會使內心有一種未完成感和混亂感,因此,內心傾向把它弄次序和完成好。
紙張不平整,就是給人這種雜亂的感覺,衣服標籤也是衣服本身的多餘物,在這種次序感的心理傾向作用下,人願意把它弄平,或者是摘掉,如果不弄掉,心裡就不舒服,這是正常的心理反應。
當然有些事物沒必要把他弄次序,或者是完全解決掉,但是如果有人產生強烈的不弄掉,就無法工作或正常學習,影響大的話,就屬於心理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