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朝居士

    修了啊,不有名,你不知道而已,

    就像《鹿鼎記》,很多八零九零的人只記得陳小春版的,認為最經典,但是後來網際網路興起,發現朝偉版的,那才更經典。

    西晉宗室、史學家,高陽王司馬睦長子司馬彪就寫了東漢的歷史,還有三國史。

    但是這貨運氣不好,也可能書名沒取好,寫的東漢史《續漢書》被《後漢書》蓋住了光芒,寫的三國史《九州春秋》又被同時期的陳壽著的《三國志》蓋住了光芒。

  • 2 # 94310417小云

    司馬氏作為亂臣賊子豈能修史立著,他們的心思你別猜,全放在篡位奪權上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它們這一族不具備修史揚名的潛質,有幾位大儒史家寫了三國史但陳善乏詞不具有權威性,被後漢書,和陳壽寫的三國志給蓋住了,三囯七十二年的英雄紛亂史,定格於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浩瀚血漢中。

  • 3 # 一老沈一

    題目說的這件事,其實很簡單——《三國志》和《後漢書》都不是奉敕而作,不是朝廷指令,“著作權”皆屬於作者本人。

    那麼,作者願意寫誰就寫誰了。

    進一步說,寫《三國志》的陳壽,是“三國”的“親歷者”,很多事情,他都親身參與了,不僅史實稔熟,作此書,其中更帶有他個人的濃厚感情色彩。

    所以,不必猜測“晉朝”在這裡有什麼“深謀遠慮”了。

    關於這兩部書和作者,再多說幾句。

    陳壽和《三國志》。

    陳壽,亦名長壽,字承祚,公元233-297,蜀國巴西安漢(今南充北部一帶)人。

    他少時好學,年長入仕蜀國,任散騎黃門待郎。其時權宦黃皓飛揚跋扈,陳壽卻從不阿諛逢迎,遂屢遭貶黜。

    後入晉,司空張華愛其才,舉薦孝廉,任佐著作郎,又出補陽平令,再後歷任著作、治書侍御史等職。

    陳壽雖仕途不順,但以才學成名,尤善於敘事,具良史之才。西晉咸寧五年,晉發兵滅吳。之後,陳壽廣集“三國”官私著作,著成《三國志》。

    時魏、吳兩國,已先有史。王沈著有《魏書》;魚豢撰有《魏略》;韋昭書就《吳書》。此三書,成為陳壽《三國志》中《魏書》《吳書》所據基本資料。蜀國無史,陳壽自行採集,著成《蜀書》。

    晉朝受禪於魏,陳壽又在晉朝為官,所以,《三國志》以曹魏為正統。《魏書》中,稱曹操、曹不、曹叡為帝。

    對蜀、吳君主即位,都記以曹魏年號。

    東吳,只對孫權稱主,對孫亮等都稱名。

    對蜀漢劉備父子,稱先主、後主,可見不同於孫吳,這其中蘊含有陳壽對蜀漢的故國之情。

    陳壽對蜀漢的感情,尤其表現在對諸葛亮的表述上,不僅詳細記載並充分肯定其功績,還收入了《諸葛亮集》目錄,這在書中絕無僅有。當然,書中也記載了當時人議論諸葛亮將略非長的議論。由此,甚得後人“良史”讚譽。

    另一方面,對於魏晉禪代司馬氏的作為,也不無曲意迴護之筆。

    《三國志》魏書30卷、蜀書15卷、吳書20卷,平行敘述,條分縷析,脈絡清晰,在斷代史中別創一格。

    書中對少數民族及鄰國史的記載,彌足珍貴。《倭人傳》,是日本古代史的重要史料。

    《三國志》,沒有記述“三國”的典章制度,為後世留下了重要遺憾。另外,後人認為,陳壽對史料採剪審慎,文字簡潔,當為長處,但又有“裁製有餘,文采不足”微瑕。

    總的來說,後人大多稱讚陳壽的史學和文筆,且把《三國志》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列,稱為“前四史”。

    陳壽另著有《古國志(50篇)》、《益部耆舊傳(10篇)》,編有《蜀相諸葛亮集》等。其著作對後世小說戲曲等影響很大。

    數十年後,劉宋時的裴松之,奉旨作《三國志注》,所據書籍一百四十餘種,對於《三國志》中人物事件都有獨到見解。後人認為,《三國志注》價值,不在《三國志》之下。

    (范曄)

    《後漢書》和作者。

    《後漢書》的情況比較複雜——並非出於一人之手。

    全書120卷——紀10卷、傳80卷、志30卷。其中,紀、傳由南朝宋范曄撰;志為晉司馬彪撰。

    自然,對《後漢書》貢獻更大的,還是范曄。

    范曄,字蔚宗,398-445,順陽(今河南淅川東南)人。

    最早,范曄在劉裕之子彭城王劉義康帳中任參軍,後累升至尚書吏部郎。宋文帝元嘉九年(432),觸怒劉義康,謫遷宣城太守。

    因不得志,遂開始撰寫《後漢書》。

    後,范曄又捲入劉義康與宋文帝劉義隆權力之爭,於元嘉二十二年被害。

    可知,范曄所著,亦並非奉旨而為。

    范曄之前,已有不少記述東漢的史書,有官修的《東觀漢記》;三國吳謝承《後漢書》;晉薛瑩《後漢紀》;晉司馬彪《續漢書》;晉華嶠《後漢書》;晉謝沈《後漢書》;晉張瑩《後漢南紀》;晉袁松山《後漢書》等。

    也可知,晉時,《後漢書》已早有不少種了。

    范曄博採眾長,去粗取精,尤對《東觀漢記》吸取為多,終成一家之言。

    范曄本擬效法《漢書》,撰寫10志,但因被殺而未及完成。

    南朝梁劉昭第一個注范曄《後漢書》,並從司馬彪《續漢書》中,抽出志編入範書,成流傳至今版本。

    范曄雖想效仿《漢書》,但實際上確有不少新創。

    《後漢書》紀、傳的編次,已與《漢書》不同——紀之最後是《皇后紀》,類似於《漢書.外威傳》。傳,相較《漢書》,新開闢7篇類傳——《黨錮傳》《宦者傳》《文苑傳》《獨行傳》《方術傳》《逸民傳》《列女傳》。

    司馬彪的志,其實也有其特點,一是比《漢書》增加了《輿服志》,二是即改表為志,創立了《百官志》。此兩志,多為後人修史所因襲。但其未設《食貨志》是一大遺憾。

    范曄未完成的《後漢書》,迅速超越了諸多前書。

  • 4 # 苜蓿09

    晉朝修三國史,很對當事人都還活著,可以及時掌握第一手資料。寫出的歷史更真實。後漢史只能依據歷史文獻來寫,往後推推也沒啥影響。我到覺的,解放後前三十年,應該趕緊編修民國史。清史倒可以往後拖拖

  • 5 # 歷史小知

    好吧,先說題目的錯誤和原因。

    晉朝沒有修過三國史。

    原因官方來修前代史書從唐朝才開始。

    題目中提到的史書應該是二十四史中的《後漢書》和《三國志》兩部公認的正史。

    《三國志》作者是都西晉的陳壽,《後漢書》的作者是南北朝時期宋國的范曄。

    他們都不是奉旨修撰的官史,而是個人私修之史書,因其被後世所公認,而被納入到二十四之中,被視為正史。

    雖然中國編寫史書的歷史悠久,早在夏代就設定了史官來記錄歷史。

    但是在唐朝以前,史官職責主要為記載實事,為後世提供借鑑,更像是在給國家寫日記。

    而這一時代的史官用《禮記·玉藻》的描述,可能更能直觀的瞭解史官的作用。

    “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其左史負責記載發生的事,右史記君王所說過的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摩托車燒機油和化油器有關嗎?我剛剛換了鋼桶和一套環,怎麼還是冒黑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