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回眸一眼傾城
-
2 # 跳梁內個小丑
在中國歷史長河中,東漢末年的三國時期,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具有英雄主義色彩的時代了,身處那一時期的男子,每個人都曾有過要成為蓋世英雄的夢想,而實際上三國時期,在中國政治局面相對動盪的時期,這個時候歷史也確實需要真正有實力和夢想的人,而且不論是你出身是否貧寒,只要你有能力,就有實現自己抱負的機會。
而在小說《三國演義》中有這樣的一個片段,主要講的是太史慈大戰小霸王孫策的精彩橋段,雖然這只是《三國演義》小說中的很精彩的片段。但是在真實的歷史當中,其中的兩主人公的故事才是真的精彩,因為自古以來就有一種說法就叫做不打不相識,而孫策與太史慈的之間的一場真正的正面突擊,這一段歷史也是被三國的正史《三國志》詳細的記載了下來。
所以可見,當時的情形還是十分緊張的,就像是兩個勢均力敵的英雄突然狹路相逢了,就算是最終沒有分出來個勝負,但在彼此的心裡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於是這也就是後來的為什麼身手不凡的太史慈願意投奔孫策麾下的原因,但是這並不代表他在武功實力等方面比不上孫策,相反,在孫策身後的有著號稱是江東十二大虎將的情況之下,太史慈也一點都不遜色於這些傳說中的虎將們。
但是在《三國志》中關於選取江東虎將的人選當中竟然沒有太史慈,這顯然是說不通的,但是仔細的看來,作者在做這種人物的定位的時候,確實是經過了深思熟慮的,因為眾所周知這江東十二大虎將其中主要就是程普、黃蓋、韓當、蔣欽、周泰、陳武、董襲等這幾位,但是這幾位雖然自身的實力是不可小覷的,但是他們都是人臣的身份,而反觀太史慈,他雖然當時帶領的軍隊規模不是很大,卻戰鬥力很強,並且在當地有一定的影響力,所以完全就相當是一個諸侯國,所以在作者看來太史慈的身份是比他們更高一個層次的,因為他是君不是臣。
不過雖然在實力等方面都十分的強大,但是卻不幸的是他卻很命短,本來是有著遠大的抱負和理想的他嗎,奈何早早的就患上了疾病,正值壯年41歲的時候就一命嗚呼了,實在是令人惋惜呀!就連他自己的臨終前還說到大丈夫身在世間,就應該身配寶劍,仗劍走天涯,做一番事業,但是不沒有料到的是命不久矣,只能恨歲月之無情。
-
3 # 不應該32
三國志裡東吳把他劃分到諸侯級別,與揚州牧劉繇,交州牧士燮和併為一傳,地位遠遠高於十二虎臣。
蜀漢狀況有點不同因為蜀漢沒有史書,陳壽是先寫的蜀漢篇拿野史改編,不然馬超作為諸侯不應該和關羽張飛黃忠趙雲一傳。
而且東吳,十二虎臣地位比較低,上面有八個統帥級人物,周瑜魯肅呂蒙陸遜為第一階,朱治朱然朱桓呂範為第二階,十二虎臣屬於將級別,太史慈排在這裡根本不合適。
-
4 # ME南柯
東萊太史慈,字子義。三國時期東吳大將,初因孔融善待其母,北海報恩,時管亥率青州黃巾軍圍困都昌孔融,太史慈孤身殺入都昌,後用疲兵之計,突出重圍,引來劉備援軍解孔融之危。後投奔劉繇,並不被重用。被孫策生擒後,順勢歸降,助其平定江東。歷尚書,吳郡太守,官至越騎校尉。於建安十一年卒,享年四十一歲。逝世前曾嘆息"丈夫生世,當帶七尺之劍,以昇天子之階。今所志未從,奈何而死乎!"陳壽(三國志作者)曰"太史慈信義篤烈,有古人之風"。小說《三國演義》中,其去世時間往後調了幾年,群英會中為周瑜的監酒官,赤壁之戰中,繞道曹軍背後,阻擊來自合肥的曹兵援軍。後中張遼之計,身中數箭,回營後重傷不治而亡。
《三國志》中,太史慈和劉繇,士燮合傳。主要是因為太史慈在孫家統一東吳時,太史慈是一股獨立的勢力,所以他的位置要要高於江東十二虎臣。
-
5 # 文史宴
因為太史慈資格很老,三國志裡面是跟劉繇、士燮同傳,是當做諸侯級別來看待的,所以自然不會被放到程普、黃蓋、韓當、蔣欽、周泰、陳武、潘璋、徐盛、丁奉、淩統這些江表虎臣一個級別。
太史慈跟那一票江表虎臣相比,有幾個自己的特點。
一是出道早。他比孫策大九歲,二十一歲的時候(此時孫策十二歲)已經是郡吏,開始幹事情了。當時州里和郡裡有矛盾,分別告對付的狀,太史慈繞道趕到州里的信使前面,從信使那裡忽悠到了表章,當場撕了,州里只好認栽。太史慈從此出名,但州里想害他,所以逃到遼東避難。
二是名氣大。太史慈在遼東避難期間,孔融善待其留在家鄉的老母。所以後來孔融被青州黃巾圍困,太史慈單人獨騎救孔融,想辦法讓黃巾軍懈怠,殺出重圍,有追兵則八面射之,最終成功突圍,到平原請到了劉備的救兵,擊退青州黃巾,解救了孔融。因為孔融的名氣很大,太史慈救孔融也傳為美談。
三是威信高。在劉繇手下曾經有一人單挑孫策十三騎的壯舉,後來劉繇敗了以後,太史慈單騎亡命,輕鬆就統治六縣,得山越人歡心。孫策擒獲太史慈以後,讓他招攬劉繇舊部萬餘人,也是說來就來,可見太史慈很早就打出了威名,隱然有一方諸侯的意思。
因此,孫策對待太史慈不完全像對待屬下,反而有點像對待盟友。因為劉表的侄子劉磐比較兇猛,對江東威脅很大,孫策特別劃分海昏等六縣,設定建昌都尉轄區,委任太史慈為建昌都尉對付劉磐。孫權即位後繼續委任太史慈,一直到太史慈四十一歲去世。
所以太史慈在東吳的地位是比那一票江表虎臣要高的,不叫他江表虎臣是正常的。
-
6 # 蘇沉船
《三國志》如何立傳取決於作者的態度,且並傳中的人物多指其人擁有共同點,並不等於身份地位相同。太史慈入《吳書》的諸侯列傳,跟《魏書》中的陳登、臧洪、陳容相似,其人在當時影響力較大,名聲又特別好,被陳壽當做諸侯看待,其實真正實力卻不一定到諸侯的地步。
太史慈在孫策死後,所留下的事蹟只有“孫權統事,以慈能制磐,遂委南方之事。”——其實就是沒受到孫權所重用,太史慈在孫策時期已經擔任建昌都尉,治海昬,負責抵禦劉表的部將劉磐。但多年來太史慈並未被提升,亦沒有太史慈作戰的事蹟,儘管劉磐麾下有黃忠這員戰將,卻無法得知太史慈和黃忠是否交過手。太史慈如此多年沒得到晉升,估計還是因為非孫權嫡系將領的緣故。
太史慈駐守建昌、西安、艾縣、海昏多年,還有部分潘璋協助的功勞,潘璋擔任西安縣令時,使劉表軍不敢來犯,接著轉任建昌縣令,太史慈和潘璋的功勞是重疊的。
孫權委太史慈南方之事,是指孫權出征江夏時,太史慈的轄區正好在柴桑的南部。而太史慈擔任的建昌都尉只能管軍事,他的轄區最高長官是豫章太守孫賁,太史慈統領軍事的轄區僅有配圖中紅圈部分。但有一點也許可以推測,在太史慈死後由程普接替太史慈,此前程普已是蕩寇中郎將,兼任零陵太守,地位在太史慈之上。由程普接替太史慈,或可推測太史慈地位距離程普不遠。
在200年到206年間,以周瑜、張昭地位最高。其次是各郡太守,孫權自領會稽太守,其餘分別為吳郡太守朱治、丹陽太守孫瑜、臨川太守朱然(任職時間不明)、豫章太守孫賁、廬陵太守孫輔。
第二檔是蕩寇中郎將程普、徵虜中郎將呂範、討越中郎將蔣欽、偏將軍董襲、偏將軍陳武、
第三檔是別部司馬呂蒙、黃蓋、韓當、周泰,太史慈是管理軍事的都尉,地位跟丹楊都尉黃蓋、南部都尉賀齊、平北都尉呂蒙,蔣欽曾任西部都尉,後升官為中郎將,故中郎將位在都尉之上。
太史慈在任多年,抵擋劉表軍的侵略有功,卻沒取得過有力戰果。周瑜亦曾屯兵於巴丘和江夏一帶,曾討伐過邊境盜賊,又擊敗過黃祖,故而周瑜的地位越來越重。程普、黃蓋、韓當、呂蒙亦在領地內討賊有功,所以升的不慢,太史慈的軍事才能只是被常人所高估了。
回覆列表
謝邀三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比較出名的英雄輩出的時期,這段時期裡出現的猛將如雲,謀士如雨,其中蜀有五虎上將,魏有五子良將。同樣,位居江東的孫吳也同樣有一大批出類拔萃的將領,在孫吳立國初期,能在三國裡排上名號的猛將就有數十位之多。而其中孫吳十二虎臣就頗具盛名,這十二人分別是程普、黃蓋、韓當、蔣欽、周泰、陳武、董襲、甘寧、淩統、徐盛、潘璋、丁奉。就連《三國志》也把這十二個人合為一卷作傳(三國志-卷五五·吳書十·程黃韓蔣周陳董甘凌徐潘丁傳),稱為“江表之虎臣”,故名東吳十二虎臣。十二虎臣中除了丁奉以外,其他都是早期將領,對孫吳的一路征戰,到立國,甚至孫吳的存亡都有著重大的功勞。這十二虎臣中,程普、黃蓋、韓當都是跟隨孫堅起兵的三朝舊臣。至於蔣欽、周泰、陳武、董襲則是跟隨孫策起兵,一路征戰,其中周泰一直保護年幼的孫權,甘寧則是十二虎臣中唯一的一個降將,曾隨劉表,再跟黃祖,接著才歸順孫吳。這其中聲名最不顯的應該屬陳武,戰績不多,甚至很多人覺得陳武不應該出現在十二虎臣中。按理說,太史慈的戰績,功勞不敢說比輔佐過三代主君的程普,但是總歸比陳武要更值得列入十二虎臣當中。這又是為何呢?既然十二虎臣是三國志中提到的,我們就按照三國志的記載去分析,《三國演義》裡,太史慈在合肥城中伏,被張遼所遣弓弩兵射至重傷,回營發遺世之言,不治身死,享四十一歲。但是,真正歷史上的太史慈是病逝的,說來也奇怪,投奔吳國的謀臣猛將似乎都有一個缺點:不長壽。周瑜早逝,魯肅如此,太史慈也不例外。至於為何沒把太史慈列入虎臣之中呢?具體原因如何?個人見解如下:首先、太史慈也曾經是一方諸侯。在《三國志》中,太史慈和劉繇、士燮三人在一個傳記中,劉繇和士燮都是一方諸侯(曾自稱丹陽太守),太史慈則是曾經當過劉繇的部下,在劉繇死後,也是太史慈收攏了劉繇的部下,然後才投靠的孫策。而士夔則是依附於孫吳的勢力君主。如果把太史慈和程普韓當週泰甘寧等人一起列入十二虎臣裡,則與太史慈身份不符合。其次,孫策與太史慈可以說是有則親如兄弟的感情,江表傳裡記了孫策評價太史慈的一句話:“太史子義雖氣勇有膽烈,然非縱橫之人。其心有士謨,志經道義,貴重然諾,一以意許知己,死亡不相負,諸君勿復憂也。”對一名臣子“死亡不相負”這是十二虎臣裡都沒有人達到的地步。而且在孫策時期太史慈是可以自領一軍地位與周瑜相差無幾,不能單純的當做一位武將看待再者,在孫策時期,荊州劉磐驍勇善戰,多次入侵江東,孫策就派遣太史慈鎮守,從此江東邊界再無戰亂。孫權統事後,也因太史慈能制劉磐,便將管理南方的要務委託給他 ,”後來太史慈病逝,孫權痛心不已,允許太史享嗣任,歷尚書、吳郡太守,官至越騎校尉。從孫策到了孫權時期還能被任命鎮守一方,可見太史慈的分量遠遠超過十二虎臣。個人覺得,太史慈不在江東十二虎臣之列,乃是以上三點原因。如果個人瞭解有不恰當合理之處,還請提點,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