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殊康公子

    二胡是中國民族樂器中歷史悠久、流行普遍並具有代表性的拉絃樂器。二胡自身的效能特點影響到作品對於調的選擇以及轉調的手法。為使作品獲得更高的藝術性,並使創作更適於演奏,通常,作曲家對作品調方面的設計會考慮兩方面因素:一是作曲技術手段上的處理(含調性佈局及轉調手法),二是樂器效能及演奏技術的影響與制約。

    作曲技術手段上對於調關係的安排以及轉調的處理,不同的作者、不同的作品各有不同的設計,其多樣性和豐富程度非隻言片語可以概括。以下則主要從結合樂器自身效能及其演奏技術出發,對二胡作品在調的選擇與轉調手法兩方面進行論述,以獲得對二胡作品演奏中調的理論更全面的認識。

    1、二胡作品適於演奏的調的選擇

    二胡透過馬尾弓毛與琴絃摩擦,使琴絃震動傳入共鳴體而發聲。因此,其發音綿長圓潤,尤其擅長演奏抒情性的樂曲。二胡五度定弦d1-a1,音域d1-a3,較具表現力的音域在b1-d3,屬中音樂器。其內弦柔和,外弦明亮,外弦在使用上更顯頻繁。古往今來,二胡演奏及教學一直採用首調體系,同一個唱名在二胡不同的調上有完全不同的音位和音高,其直接導致同一段旋律(首調)在不同的調上演奏產生完全不同的感受。因此調的選擇直接影響到各把位的指法與指距關係。

    《第三二胡狂想曲》片段

    上例為《第三二胡狂想曲》行板的主題,在G調上演奏,顯得自然流暢、音區適宜,指法及空弦的位置安排也恰如其分,各方面均顯示出其調選擇上的科學性。若將該旋律移至A、C或其他調,則要麼演奏時指法非常彆扭,要麼又因音區的不適宜而無法發揮二胡的音色,從而直接影響旋律的美感。

    可見,創作完成的旋律,期待最大限度的表現其最美的面貌及展現二胡最佳發揮的可能性,透過指法、音位、音區、旋律特點在各調的比對,找到最適合二胡表現及演奏的調是極其必要的。正如上例作者王建民在談及創作時所說:“運用不同調性時,一定要考慮到此段落在二胡這件樂器本身最佳發揮的可能性,如果因將調性關係寫得很複雜而影響了二胡的表現力,並使原本可能比較容易演奏的部分變得困難或在把位上不順手,我寧可捨去這種做法。”

    2、二胡作品結合演奏技術的轉調處理

    結構稍大的作品(含樂曲和藝術欣賞性較強的練習曲)一般不會呈單一調性。多個調之間的轉換與連線可使樂段間產生一定情緒及色彩對比,對音樂結構、風格亦有著較大影響。結合演奏技術,可將二胡作品中經常使用的轉調處理方法大致分為以下幾種:

    2.1空弦轉調

    利用前一調的結束音或後一調的起始音是空弦,使演奏者較快的重新調整指距,迅速轉入新調。可見下例:

    《天山風情》片段

    2.2直接更改唱名、調整指距轉調

    運用這種方法轉調一般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同一個音位(可能是同一音高,亦可能因泛音運用而高八度)既是前調的結束音,又是後調的開始音,轉調時只需默唸新調唱名,並相應的調整指距即可。當然,這種情況的轉調有可能為便於後調指距關係的調整,作同音異指的處理;第二種是,相鄰音級級進,指前調的結束音與後調的起始音音高僅相差一個音級,轉調的做法和前一種大同小異,在同一把位內換指,並更改唱名、調整指距即可。

    《音樂會練習曲》片段

    《三門峽暢想曲》片段

    例3運用直接更改唱名的轉調方法,前調在外弦二把位泛音虛奏與後調實奏在音高上相距八度,但實為同一音位,銜接自然流暢。例4屬於這種轉調方法的第二種情況,轉調銜接處為同弦、同把位的鄰近音位。

    2.3透過鄰近把位的銜接進行轉調

    這種轉調與2.2的第二種情況有某些相近之處,不同在於,該方法中前後調的銜接處雖處於相鄰音位,但分屬相鄰把位,需透過把位間的自然轉換完成轉調。

    《新婚別》片段

    上例從G調轉至C調,轉調處固定音高為級進關係,分屬外弦一、二把位,無論其前後指法作何安排,均需透過換把完成此次轉調。

    2.4利用同一把位內外弦轉換進行轉調

    這種轉調操作也比較簡單,前調的結束音與後調的起始音同屬一個把位(可能是同一指位,也可能是鄰近指位),卻分屬內外弦,這時只需換弦並調整指距即可。

    《轉調與綜合練習》片段

    該片段散板與其後旋律間的轉調是內外弦換指轉調的典範,透過外弦三指與內弦四指轉換完成。

    2.5利用各調傳統把位相對穩固的音位進行轉調

    例如內外弦一把位音、外弦二把位一指音、三把位的空弦高八度泛音等(基本為調式的主屬音),都是演奏者定把最為精準的音。在前後調銜接音區相距較遠的情況下,如把後一調的起始音設在這些音位上,則能極大的方便演奏者快速的找準音位,從而輕鬆精確的轉入新調。

    《紅梅隨想曲》片段

    上例中的轉調均使用這種方法,使各調轉換在較快的演奏速度中亦能天衣無縫。

    該轉調方法也常與2.1結合運用。較常見的情況是前調結束音為空弦,後調的起始音高距離空弦較遠,但在傳統把位相對穩固的音位上,故而轉調也極易操作。

    結 語

  • 2 # 張永科38

    現在有些人動不動就拿大小調說事,完全沒有必要!所謂的大小調只是西方音樂對調式的一種規範。西樂規定凡主音是1的就是大調式音樂,其中包括自然大調,和聲大調,旋律大調。凡主音是6的就是小調式音樂,其中包括自然小調,和聲小調,旋律小調。而構成大調式其音階必須是123456i佔全。而小調式音階必須是67123456佔全。在西樂大小六個調式中,常用的主要是自然大調和自然小調,顯得過於單純和機械,〇〇,我們中國音樂的調式共30種~宮商角徴羽五聲調式5種。在此基礎上加上4(清角)和7(變言),可構成IO個六聲調式。在五聲調式基礎上分別加上4,7,#4,b7,可構成15個七聲調式。這些調式可充分體現出民樂的特色,因此切不可拘泥於西樂大小六調式!〇〇,創作一首完好的二胡獨奏曲,調式不是主要的因素!優美的主旋律,調性的選擇,音高及七把弦使用的選擇是作曲的主要因素!比如《北京有個金太陽》,1=F,用63弦演奏。若定為1=G,則必用52弦演奏,效果會差很多。《江河水》中有37弦(變1=bB),若改成63弦F調則必大煞風景!總之,二胡樂曲的創作千萬不可把調式看重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腦速度變慢是什麼原因應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