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瑪麗藝術影視媒體

    謝謝邀請。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多民族國家,在古代沒有形成文字之前人們是怎樣交流的呢?古代的人們在人類思想感情交往中、文化文明的傳承有著漫長的過程,在沒有形成文字之前,人與人相互交流和表達上其方式多種多樣,它們的產生是有著先後順序的,首先一種是姿體語言,口語等是最早的交流方式,慢慢發展到用簡單的刻畫圖案、符號、記號等方法進行交流和傳遞著資訊!

  • 2 # 一老沈一

    沒有漢字之前,人們如何交流?這是問在咱們“這疙瘩”。其實,所有國家和民族,一定都面臨過同一局面。

    很好解釋呀,用語言交流唄。聾啞人就用手語和其他肢體語言交流。這是面對面的時候。離得遠怎麼辦?唐朝岑參有一首《逢入京使》的詩——“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有了文字沒有紙筆,可以帶口信兒;沒有文字的時候,離遠了就只能靠捎口信兒了。 題主可能會說,我問的不是這個意思,是講如何把需要文字記載的複雜內容“交流”給別人或後人。

    遠古的時候,肯定當時的人們曾被這件事困擾過。 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肯定是先有語言後有文字——就是說,語言永遠是第一性的,文字永遠是第二性的。

    據德國一個權威機構統計,現在世界上有5561種語言。據說約一半左右有對應文字,或者曾有過對應文字。超過100萬人使用的文字有140餘種。

    到底人類何時“學”會了使用語言,這是令所有人類學家、遠古史學家最感“頭疼”的問題之一。但可以肯定,自“人猿揖別”之初,原始人類,就已經逐漸在形成自己獨特的“訊號系統”——被稱為“第二訊號”系統的語言。以色列牛人赫拉利,在他的《人類簡史》裡描述了這個過程。他稱此為人的“八卦能力”——這是與動物的“語言”根本不同的,這種語言,可以促使人們結成任何動物都不可比擬的“社會組織”;可以更好地預見“未來”,而動物只看到“眼前”;這個能力使“人們”能夠躲避災害、逃脫猛獸的襲擊並捕獲它們……。總之,語言使人真正成為人——徹底與類人猿告別,且逐漸進化發展。

    不過,這是個太緩慢的過程,大約經歷了兩三百萬年。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演化為人的人們,主要靠語言交流。

    質的變化,大約發生在距今一萬前後的時候。

    此時,人類實現了“農業革命”——從主要靠狩獵謀生,變為了靠種植和畜養生活——這使人口增加加快,社會組織更加完善成熟,剩餘物品多了。 這種變化,產生了一個“副產品”,赫拉利稱之為“記憶過載”——需要記的事情多了,人們的大腦不夠用了。 於是,產生了“結繩記事”。

    據《易.繫辭下》記載:“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結繩怎麼記事呢?古書解釋說:“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之多少,隨物眾寡”。

    世界上很多民族和地區,採用過這種辦法。直到12世紀,美洲的安第斯文化仍然依靠結繩記事。幾百條各種顏色的繩子可以看作是“一本書”或“一本賬”,能打上千個不同的結。赫拉利說:“透過這些不同顏色、不同繩子、不同打法的結,安第斯文化就能記錄大量的數字資料,像是稅收或是財產所有的資料。”

    在這個時期,人們的交流,除了語言之外,又多了一種手段。

    但是,“結繩記事”的辦法畢竟笨拙。不僅記住的事情有限。最大的缺憾,是仍然對“結繩”者的人腦有極大的依賴——你打的結,我怎麼能看懂?你不在了,資訊還是丟了。 後來,就逐漸產生了採用圖畫(巖畫)和花紋記事的辦法。畫一頭牛,誰都看得明白;畫上四條豎線或橫線,大家都清楚是代表四個,等等。這距離文字的產生,又接近了一步。

    再往後,大約在距今五六千年的時候,就逐漸產生了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的產生過程,以漢字為例,比如按照“人”的側面形狀畫下來,就代表“人”;一個人張開雙手,就代表“大人”。慢慢的把“大人”裡的“人”去掉了,單隻代表“大”的含義。漢代的許慎說,象形文字就是“依類象形”。 上面這張圖片,是距今5400-5000年的古蘇美爾象形文字,刻在泥板上。它記錄的是“在37個月裡,共收到29086單位的大麥。由庫辛籤核。”

  • 3 # 子夏故壇

    這個問題本身就問得有問題。文字本身就不是人類交流的主要工具,這個問題讓人覺得,好象沒有了文字,人類就沒法交流似的。人類交流的工具和方式很多,但一直以來,語言才是人類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和方式。語言也是由簡單到複雜慢慢發展來的。一開始,人們在一起共同生活、勞動,於是就有簡單的交流,產生了共同的語言,語言意義約定俗稱並不斷擴大傳播範圍,便於更大範圍的交流。語言傳播過程中也有相互學習和模仿,於是變得越來越豐富。交流頻繁的人群一方面固守自己的語言,一方面模防學習別的人群的語言,固守的部分就形成方言。當然,人類交流的方式除語言外,往往還配合肢體動作、表情、習慣等因素,但語言是主要的。

    文字是後來才發明的,文字是人類智慧達到一定程度以後的產物。文字成熟後,就成為一部分智慧人群的交流工具和方式,文字和語言相結合,由此逐步發展出書面語言。文字和書面語言的交流一般掌握在較高層次人群中,普通人基本還是使用口語。《紅樓夢》中賈家老母就說過:他們(指寶玉及其姐妹們)哪念過什麼書,不過是識得幾個字,不做睜眼瞎罷了。這雖是謙虛之言,卻反映了讀書識字不是每個人都能享受的權利,文字對普通老百姓而言,不過是奢侈品罷了。過去老百姓和遠方親人交流,要麼捎句口信,要麼請人代筆寫信,能識得幾個字的老百姓確實很少,也很不容易。所以說,文字交流過去一直不是大多數人的交流工具和方式,口語交流才是主要的。

    現在社會發展了,普通人都有了受教育的權利,讀書識字不再是普通人的奢侈。現在通訊發達,人人有了手機,個個會玩微信,於是文字交流變得反而普遍。這就又產生了一個怪現象,有的親人,甚至是長相廝守的夫妻,面對面不語言交流,卻在微信上文字交流,或坐或臥,眼不離手機。這種交流方式堪為當今一大奇觀,泯滅了人類交流的自然屬性。於是才問出了“在沒有漢字之前,人類是怎樣交流的”這樣的怪問題!我很懷疑,是不是還會有人接著提問:如果沒有了手機,人類是怎樣交流的?

  • 4 # 秦春目

    人們是聽道,講道人生道路。漢字,文字,文化語言交通規則。做事情,交流,歌詞內容,喜慶歡天為大作品集團軍群裡的人。也屬文化。有人認識漢字,說是人才有文化的人。

    但我說的,人能懂事,也是工作上的認識,叫就知情知理。歸信終點,別人認識文字,實習的人,認識東西。能看懂,能做得,能講得,能唱歌。有口有才,才的人古聰明,也是交流歡唱。叫就基督文化家庭。

  • 5 # 趙蓮貴

    說話啊。

    漢字更多的是紀錄的作用吧。

    語言才是交流的關鍵。

    難道你現在跟別人交流都是寫字的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遊戲是娛樂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