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吳談觀點

    俗話說:“生死由命,”人的生與死,是天生己經註定了的,“先造死,後造生,造好生死才下生”,這些都是老祖宗傳下來的說法。生死在於先天的造化,由不得自己。秦始皇,諸葛亮都不想死,萬物凡有生命氣息的都不想死,何況人呢?別說不知,就是知適能抗舉的了嗎?諸葛亮到用了七十二盞長命燈,最後也不是叫魏延無意中破了嗎?所以,該死不是自己說了算。

    俗話說“人叫人死,人不死,天叫人死,不留情”,不是你擔心與不擔心的問題。

    人的死亡,先前是徵兆的的,只是很多人不注意,人到死時的面相氣色,言談舉止都有反常的表現。比如:面帶晦氣,土色,言談後事如何?做事忙亂,無倫次,特別是平時很勤快,突然也不想動了,態度也及為反常。這種人即是不死,也有大災大難。也有的查“八字,算命”,不能說都不準,也有他一定的道理。俗話說“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所以,要保持一個正確的心態,活一天說一天,幹一天。怕沒有用處,越怕死,也就離死不遠了。但是,越是怕,也是一種不良的預感。越有這種預感,就當謹慎,躲過與否,全憑造化了。

    至於你什麼時候開始擔心你會死,滿意的答覆就是“在你生物鐘最低落的時候,在面臨大災難和大病大災的時候,也是你最擔心的時候”。總之,該著不死有救星。

  • 2 # 鈴兒視覺

    感謝邀請。說心裡話我從來沒有過這樣的想法。生死有命,不是誰能左右的,人從生下來就是在走向死亡,即使擔心什麼時候會死那也是沒用的,我就想著怎麼讓今天高興就可以了,因為誰都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事情,當然也不會有任何的徵兆的,既然明天是無法預知的,那就把今天過好,是我們所能的。 人,生老病死是很正常的。但是人生是否過得有意義,都是自己選擇的,無論是平庸普通或是精彩非凡,都要有一個考慮。誰都知道人早晚會有一死,那何苦還要來到世上活受罪呢?人的出生與否不是自己所能決定的,這是不以個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事。話雖這樣說,但既然你來到這個世界上,就要好好的活著,就要努力讓自己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當你發覺別人都需要你的時候,你自然就會感覺由衷的幸福快樂和滿足,就會感覺自己沒有白白的在這個世界上走一遭。 人到了中年才會懂得,錢財終是身外之物,名利不過過眼雲煙,與生死相比,其他都是小事,看淡了生死,才明白身體健康很難得;看輕了離合,方知家庭和美才快樂。繁華易逝,踏實才能過好每一天;把握當下,珍惜擁有才能夠滿足,生死由命定,平淡才是真。

  • 3 # 江峰Jf

    生死都是生命的軌跡,生老病死也是自然規律!從我懂事起就深知道死將是最後的歸宿。死僅僅是一種狀態,在有限的生命中,我們該有的擔當,該履行的義務,該承擔的使命不能由於生命的短暫出現任何改變!我們應當正視死亡帶給我我們的恐怖,以負責的和樂觀的心態正視死亡!將有限的生命活到極致!讓生命散發光芒!

  • 4 # 別問我是誰1997

    青春期的時候,很擔心自己會死,因為聽說一個認識的年齡相仿的人死了。對死亡,有一種恐懼感,強烈到不敢從墳墓前經過,也不敢看。然後,又開始擔心父母會死,很擔心的那種,覺得如果沒有父母,自己將生無可依,以致於那段時間做夢都夢見父母以及其他親人過世。

    後來生活忙碌起來,就沒怎麼去想這個問題。然後自己有了孩子,有一年身體做檢查的時候,被要求做進一步檢查。很自然地想到,如果活不了多久了,該怎麼辦?但想到,如果自己死了,孩子太可憐了。幸好後來檢查結果顯示不是大問題。這個時候,談死亡,已經不是恐懼,而是覺得有很多事情沒有做完。

  • 5 # 夢裡長安花依舊

    你什麼時候開始擔心自己會死?

    生與死,一念之間。相信很多人都思考過這個問題。可是,我卻是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擔心自己會死。

    佛說有八種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就是說,人們生活在世上,大致都離不開這八種苦相。

    可見,上至君王,下至平民百姓,無不關心生與死,思考生與死。

    我記得自己在沒上學的時候,也就是記事起就擔心自己會有一天死去,離開親人,覺得那是一件世上最恐懼的事情。說出來一般人不會相信,那麼小的年紀,每當夜幕降臨,我感到如果有一天自己死去,就像會進入無邊的黑暗一樣害怕,以致晚上睡覺的時候,達到了展轉反側的地步。然而,這段擔心息會死去的記憶,卻是異常真實的。

    為什麼會這樣呢?按理說,童年天真無邪,小小年紀,也就是4、5歲左右吧,不應該擔心這些事情才是。現在看來,那是有原因的。

    我生活在一個邊遠鄉村,記得小時候,每當有人去世,村人就會敲鑼打鼓、燃放炮竹、播放哀樂,持續3天以上,有的持續10天以上,舉行土葬的葬禮。小孩子就會像看熱鬧似的觀看,但我從人們的哭泣聲中判斷,那是一件無比悲傷恐怖的事情。

    這種擔心自己會死的恐懼,那時候沒有人跟我去解釋為什麼會這樣,大人們忙於農活,沒空理我。或者說大人們也沒有深度思考過這些事情,覺得一切都是那麼順理成章的啊。

    我就是在這種氛圍的農村長大,直到在城市完成了自己的學業。其實,在中學時代,我看的最多的是哲學方面的書籍,因為我覺得它能給人一個消除對死亡恐懼的作用。

    後來才知,從古到今,歷史上的先哲們、聖人們,早就開始了對死亡的思考了,是一個永恆的話題。

    生與死,只是一個過程。

    生命的意義也在於它的一個什麼樣的過程而已。在得失之間,人生幾十年,最多也就一百多年,有誰能最終帶走什麼呢?有句話說,我們赤條條的來,赤條條的去,最終塵歸塵,土歸土。

    其實,死亡是生命規律的必然歸宿,不必害怕,更不用擔心,在我們有限的一生中,有生之年,盡力去做有意義的、有益社會的事情就行了。記得小時候,我爺爺經常在過年的對聯寫上“五福來臨”,但並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只是大概的知道是祈盼好事到來吧。等長大了,才明白,原來“五福”裡面就包括了死亡啊。

    《書經.洪範》中說,五福是: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原來善終,還是一個福份。每個人的出生都是差不多的,但能否善終,卻未必一樣了。

    我從一個很擔心自己會死,恐懼得睡不著覺,到現在只祈禱善終,相信也是大多數人的意願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寶應該在多大時候參加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