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口常開笑世間可笑之人。這是最流傳最廣的一副關於彌勒佛的對聯。
彌勒佛和觀世音形象的演變是佛教中國化的經典案例,也是中國民間佛教信仰中受眾最廣的兩尊菩薩(佛)。
佛教在中國民間流傳的過程中,必須與本土文化民族心理相結合產生“最大公約數”,才會造成深入持久的影響力,這種文化的融合產生的奇妙但合情合理的反應,表明了中華文化的海納百川的胸懷和氣度。莫高窟第275窟交腳彌勒(北涼,412~460)
一開始的彌勒佛的形象其實很正統,法相莊嚴威儀。但正像中國傳統社會中皇帝自稱天子還有文曲星下凡之類的傳說一樣,到了五代時彌勒佛的形象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個變化布袋和尚分不開,他法名契此,長的大腹便便,常年揹著一個大布袋,而且自稱彌勒佛的應化之身,傳說中發生在他身上的神乎其神的事蹟不勝列舉,於後梁貞明二年(916年)辭世,並留下臨終偈語:“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爾後在北宋年間布袋和尚的形象經皇家賜封欽定為彌勒佛的表法像,從此這一形象固化為彌勒佛的標準法相。梁楷《布袋和尚》
彌勒佛的這一形象的演化,符合世俗標準,也使得彌勒佛成為最接地氣的佛教形象之一,昭示著富足、大度等民間的美好心理期望,這一形象從此深入人心並一直流傳下來。
由此漸進並出現了民間廣為流傳的“男戴觀音女戴佛”一說,意即一般女子佩戴的大多是雕刻著彌勒佛的玉佩,隱隱有世俗傳統文化的教誨隱含其中,言下之意不言而喻,提醒著女子肚量放寬的意思,儘管這與佛教經典並不一致,但卻與民間文化心理不謀而合。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口常開笑世間可笑之人。這是最流傳最廣的一副關於彌勒佛的對聯。
彌勒佛和觀世音形象的演變是佛教中國化的經典案例,也是中國民間佛教信仰中受眾最廣的兩尊菩薩(佛)。
佛教在中國民間流傳的過程中,必須與本土文化民族心理相結合產生“最大公約數”,才會造成深入持久的影響力,這種文化的融合產生的奇妙但合情合理的反應,表明了中華文化的海納百川的胸懷和氣度。莫高窟第275窟交腳彌勒(北涼,412~460)
一開始的彌勒佛的形象其實很正統,法相莊嚴威儀。但正像中國傳統社會中皇帝自稱天子還有文曲星下凡之類的傳說一樣,到了五代時彌勒佛的形象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個變化布袋和尚分不開,他法名契此,長的大腹便便,常年揹著一個大布袋,而且自稱彌勒佛的應化之身,傳說中發生在他身上的神乎其神的事蹟不勝列舉,於後梁貞明二年(916年)辭世,並留下臨終偈語:“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爾後在北宋年間布袋和尚的形象經皇家賜封欽定為彌勒佛的表法像,從此這一形象固化為彌勒佛的標準法相。梁楷《布袋和尚》
彌勒佛的這一形象的演化,符合世俗標準,也使得彌勒佛成為最接地氣的佛教形象之一,昭示著富足、大度等民間的美好心理期望,這一形象從此深入人心並一直流傳下來。
由此漸進並出現了民間廣為流傳的“男戴觀音女戴佛”一說,意即一般女子佩戴的大多是雕刻著彌勒佛的玉佩,隱隱有世俗傳統文化的教誨隱含其中,言下之意不言而喻,提醒著女子肚量放寬的意思,儘管這與佛教經典並不一致,但卻與民間文化心理不謀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