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金波33389954

    需要!社會複雜,問題很多,物品很多,人物很多,事件很多,這個世紀比過去一萬年發生的事產生的東西還多,大資料暴漲,但仍然有很多真相被埋沒和誤解,千年後的歷史書會成倍的加厚,很多事無法詳細解說,但還是要有人去研究和記憶,有利於文明進步就是不忘歷史經驗和教訓,精神文化永遠也不嫌多

  • 2 # 考古軍中馬前卒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們今天瞭解古代,不光需要閱讀傳世的歷史文獻,還需要透過田野考古,藉助於實物發現,去探尋文獻沒有記載或者曾經記載但是文獻本身失傳了的東西。

    而我們今天這個時代,可謂“資訊爆炸”,記錄事物的方式除了文字之外,還有影象、影片、全息攝影等等,記錄的媒介也是多樣化的,一塊小小的硬碟就能裝下四庫全書,那麼將來的人想要了解我們,是不是還需要考古呢?

    答主認為還是需要的。

    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今天記錄的資訊,未必能夠全部保留下去。

    假設我們回到漢朝,找到司馬遷聊天,他一定不會覺得兩千年後的人對以前的歷史居然那麼不瞭解。因為在司馬遷看來,他們記錄下來的資訊實在是太多了啊——除了他自己編寫的《太史公書》,還有很多其他的文獻資料。

    比方說,皇宮裡有人為帝王編寫起居注,記錄皇帝的一言一行。

    再比方說,各個郡縣也有官員來整理、儲存檔案,包括人口、稅收、案件等等。

    可是,我們要告訴司馬遷的是,這些資料中絕大多數都沒有流傳下來,而是湮沒在漫漫歷史歲月之中了。今天的人們透過考古,才能獲得只鱗片爪的材料,復原出當時社會的冰山一角。

    (居延漢簡)

    司馬遷想不到的事兒,我們需要想到。今天的資訊雖然豐富,但是同時也有很多資訊在自然丟失。今後因為種種不可抗拒的外力,還會有更多的資訊丟失掉。別說幾千年後了,哪怕幾十年後,想要查詢今天發生的一件具體的事兒,恐怕都不容易找到資料。

    第二,考古能夠告訴我們很多“意外之喜”。

    很多朋友覺得,今天人們推行火葬,墓葬也比較簡單,以後考古學家是不是沒什麼可以挖了?

    實則不然,考古工作的物件原本就不止是墓葬,還包括遺址。

    未來的考古學家,從今天的火葬式的墓葬中能夠得到的資訊可能比較有限,但是從遺址中同樣能夠提取大量的跟今天社會有關的資訊,這些資訊往往是人們平時容易忽視的。

    我們還是舉個例子吧。

    上世紀70年代,美國亞利桑那大學考古學家威廉·拉什傑(William Rathje)開展了一項“垃圾計劃”,簡單說,就是研究垃圾堆,其中包括當時人的垃圾,也包括幾十年前的一些垃圾填埋場。

    一個考古學家,怎麼去研究垃圾了呢?

    實際上,研究垃圾,跟考古工作是一脈相通的,考古發掘的一些古代灰坑,實際上就是古人的垃圾坑。

    (收集垃圾的威廉·拉什傑)

    透過分析垃圾,竟然有了很多有意思的發現,跟人們的一般認識恰恰相反:

    比如說,在經濟蕭條食物短缺的幾年中,垃圾堆中發現的被丟棄的牛肉,反而比食品充足時更多。

    按理說,食物短缺,就更應該節約肉食,而不是浪費啊對吧?

    實際上,食物短缺,人們會有恐慌,因而搶購和囤積,這樣反而容易導致食物腐敗,不得不丟棄。

    再比如說,貧民區的垃圾中,小包裝的日用品居多,而在富人區,大包裝、量販裝的更多。

    這個不難理解,窮人過日子精打細算,買東西時習慣買小包裝的。但是實際上,大包裝的往往優惠更多,長期看來更節省錢。

    以上的這些認識,光靠歷史文獻是難以獲知的,還得依賴於考古。因此說,未來的考古學家仍然有很多可以做的工作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estar無銘賽後採訪直言:“ban我沒用,我的隊友太強,我是最沒用的一個”,你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