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認知框架
-
2 # 夢仙曲
答:以:中國夢的和合理念,正確詮釋《易経》中陰陰五行辨證法,就可讀懂老子《道德經》的要義,就能區別出地道為陰性歸屬在先,月為陰德,天道為陽性歸屬在後,日為陽德之天理觀念與人倫定律,又可讀懂人道中的和合之理,男性為陽排上就是主位,女性要兩者合一為陰性排下就是次位。如《品》與《弄》之象形,以敬尊天地之偉業,和合共《明》的理念,才有地道,天道之史序,再有人道和合於三元有尊,敬,仁與五位組成人間《正》道之來歷與理念。有了此種文明哲學辨證變通大法的理論知識,就有可解決一切問題難題和消化矛盾的奇方妙用的方式與方法。
-
3 # 愚翁良知
我們現在所說和運用的方法論,大多都是西方的。西方的方法論分的很細,比較實在也好學好用,科學方法論已經成了一門學科。但也有一個缺點,過於繁瑣具體。這和西方人的思維方法有關係。西方人的思維特點是從個別到一般,從區域性到整體。講究邏輯分析,也可以說西方沒有一個整體的方法論。
華人思維特點是從整體到區域性,從一般到個別,正好和西方人思維方法相反,華人注重綜合。
因為思維方法不一樣,所以西方人講究路線圖,華人講究佈局。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都在互相借鑑,只是特點不同。
按照華人的思維方法是有一個統一的方法論。我把它叫十字思維方法,把縱軸看作是時間,把橫軸看作是空間,這實質上就是中國易經的八卦九宮圖。也是現在人們所說的時空圖。還可以借鑑奇門遁甲的羅盤,奇門遁甲就是中國的方法論。一切事物都在時空中運轉,瞭解事情的過去,現在就可以預見他的未來,橫向比較是認識事物的重要方法,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
我曾經寫過一小段談了自己的愚見。這裡就簡單的介紹兩句。供參考。
方法論是為了解決問題。實質又是另外一個問題。說起來也很麻煩,不再贅述。
-
4 # 何處是家鄉
人類沒有根本解決問題的能力;人類的邏輯具有先天的缺陷;方法論是個錯誤的概念,面對問題的難度不同,所適用的方法也不同,但不論方法如何改變,終將不能解決問題,只是把問題複雜化而已。
問題太大,已經涉及到終極,必須從哲學世界觀上重新認識,才可能認清問題,只是在邏輯上思考,是無法理解本質的。
-
5 # 理得心安
越是想要適應性更廣的方法,就越必須更基礎、更抽象,並附加更多的實用式修正(變通)規則,並最終在哲學層面接近於宗教(上帝的方法)。
而這樣的方法論,是很難掌握到位的,也就更難驗證真偽。在實施中也會因為具體操作者自身的文化基礎、文明認知層級、行為能力模式等特點,而出現更多的差異和變異。
這就是為什麼所有的宗教理論上都是好的,但宗教實施的過程充滿血腥,而宗教實施的結果也差強人意的原因。
也是各種低於宗教一個層級、相對客觀一些的政治/經濟理論很難有更長效、適用範圍更廣的原因。
說到底,去解決問題的是人,只要是人就有各自的特性(包括優點與缺點),即使組合成組織去放大能力,最終決定問題是否能妥善解決的,還是人的意識,與方法論本身的正誤關係不大了(比如IS的行為模式就與伊斯蘭教義的正誤關係不大)。
問題是因為有了人才產生的,再需要人去解決,終極麻煩還是在人。
所以,即使有解決問題的終極手段,因為人的因素,也不會有能解決所有問題的方法——因為人是不同的,人的多樣性決定了問題的多樣性,沒有能解決所有人的方法就不會有解決所有問題的方法。
-
6 # 覺知Vermehmen
接下來,再說方法論。它是哲學傳統三大內容之一。從古希臘開始,人們。在沉思中,就已經不斷的對沉思的方法進行思考。沉思的一個。核心特點,就是隻沉溺於思中,也就是現在常說的那個比喻“在路上”。而不是在路下。所以哲學沒有沉思以外的目的。這也就是哲學之善。(善在古希臘指把目的實現出來。)
正是在哲學沉思中,方法論才獲得了思上的合法性。最為典型的方法論案例,可以舉笛卡爾,他對方法提出過這樣的追問。我們如何知道自己知道的東西。換成題主的命題,可以這樣來說,我們如何知道方法是方法,而不是非方法。於是方法論,就被凸顯出來。
由此可見,方法本身在追問下,其本身就是一個問題。
我猜題主說的方法論,乃是現在人們常說的“竅門”,也就是解決具體問題的辦法。解決所有問題的方法,是人們的理想和夢想。但實際上沒有這樣的東西。除非具體問題存在而不消失,只有這樣解決一切具體問題的方法才有可能發明出來。難題在於所有具體問題都是不存在的,都是流逝的。
回覆列表
個人認為沒有這樣的方法論。
方法論都是有適用的邊界。
在創新領域有TRIZ發明問題解決理論
有SIT系統創新思維方法論,SIT是從TRIZ中分化出來的。
有水平思維,水平思維的理論、方法、工具,也構成了一個自成一體的方法論。
在產品領域為大家所熟悉的方法論設計思維方法論
精益創業方法論
還有許多各個公司自己所歸納出來的方法論我之前所在的公司,從多年的產品研發中設計出一套方法論。
談一下方法論這樣擁有自己方法論的公司,應該很多。即說明了方法論的重要性,也同時說明了很多公司在方法論層面有自己的獨門訣竅,呈現出了百花齊放。因為在確現實中,領域不同、產業不同、行業不同,在具體的問題層面也就各有各的不同,想用一個包治百病的方法論,基本是緣木求魚。即然稱之為方法論,還是要能解決所在產業、行業的問題,一個方法論在某個產業、行業,用得好,置放到另外一個產業、行業,未必也能適用。
舉個例子同樣是創新的方法論,比較一下TRIZ與水平思維。
在技術系統創新領域,TRIZ可以大顯身手。但水平思維並不是很適用。
但在營銷、運營、市場方面做一些創新,顯然水平思維,會比TRIZ更適合。
在這裡也只是想說,方法論應該有其創用的範圍。一旦超出了它的範圍,有時就會失靈。
方法論算是思維的上層建築層次一些底層的思維知識,很關鍵,舉一個例子並限定範圍來說明這個事情。
批判性思維,我認為是思維的上層建築。
而邏輯學所涉及的邏輯思維就是底層【源頭】的地基。
批判性思維這個上層建築是要建立在底層的【邏輯思維】這個地基上的。
批判性思維你也可以視作是一個方法論。
至今為止,還沒有發現一套能解決所有問題的方法論,能適應一切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