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點點歷史
-
2 # 考古班二愣子
當然不是啊,差一票全華人民都說四川話了。
1955年文字改革委員會和教育部在北京召開會議,投票決定哪一種方言成為全國通用的普通話,大概有15種主要方言參與競選,來自全國各地的207位代表最後的投票結果如下:
第一名:北京官話(北京語音):52票;
第二名:西南官話(成都語音):51票;
第三名:吳語(上海語音):46票;
第四名:粵語(廣州語音):25票。
看看,北方方言僅以一票之差險勝西南方言。大家不妨腦補一下如果西南方言勝出會是什麼結果,全華人民操著一口標準而又親切的四川話進行交流:你個瓜娃子!
可惜歷史沒有如果。當年全國各大城市競選新中國的首都時,西安也是僅以一票之差敗給北京。不過西安雖然歷史足夠厚重,但是位置過於偏西,隨著時間推移經濟重心必然像東部移動,西安實在是難以輻射全國。但是我真的覺得四川話聽著很親切啊,東北話也挺搞笑的。
如果說首都在北京就以北京方言作為全國通用的普通話,那這個投票顯然是多此一舉。但是首都畢竟是首都,多少還是有一些影響力的,代表們投票的時候會不會優先考慮北京?再者,代表們投票的時候會不會優先考慮自己家鄉的方言?
昨天女票給我看了一張圖,就是1955年的投票結果,四川話以一票之差敗給北京話。恰好昨天看到這個問題,順手答了,也就沒有查閱相關資料,證實所謂投票的真實性。後來很多網友表示投票純屬子虛烏有,是謠言。不過謠言歸謠言,北京話成為普通話是歷史的必然。不過就事論事而言,北京方言成為普通話是比較合理的。中國幅員遼闊,不同民族語言不同,即使是漢族之前也是因地域不同存在很多方言。長江以北一馬平川,故而中國北方尤其是華北平原方言種類不多;而長江以南人們被大量丘陵、河流、湖泊所阻隔,於是南方地區方言種類非常多。
古代不同地域的人也要交流,因此也有類似於現在的普通話的通用語言,這種通用語言,春秋戰國時期稱為雅言;漢代稱通語;明清稱官話;民國稱國語;新中國稱普通話。值得注意的是,明清時期北京是京師,故官話大體上等於北方方言;但是民國雖定都南京,國語卻不是吳語,而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
民國的國語再次說明:不是首都在哪就以哪裡的方言為普通話。北京話代表著北方方言,而北京是元、明、清三朝首都,因此作為官話的北方方言地位日益提高,影響力逐漸增大並且輻射全國。五四運動時期,國語運動使北京語音再度發揚光大。新中國成立之後,北京再次成為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所以,北方方言作為普通話是歷史的必然。
普通話不等於北方方言,也不等於北京話,嚴格來說,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北方方言提供詞彙;北京語音提供語音;白話文著作提供語法,以此來規範普通話。
當然,不是所有的北京語音都如數照搬,比如北京話的輕聲和兒化音普通話就沒有照搬。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也並非如數照搬,比如北方方言叫饃饃,普通話叫饅頭。
-
3 # 使用者101550121599
當然不是,不過會有傾向性,就好比民國政府定的國語就是以南京話為標準音,所以直到今天,臺灣人講的所謂普通話聽起來有點怪怪的,而且發音時很多切齒音,就是因為他們從小學的標準音不一樣。
而普通話作為一種全國通用語,在開始定標準時,聚齊了很多語言文豪一起商量,選取國內使用最廣泛地區語系,選定了中原地區官話系列。再從中選出偏差調適中的語種為基礎。即是其實許多方言的相互發音雖有偏差,但仔細辯認還是能分辯,將變化相差最大的取為上下限,然後選一個發音偏差一個較中間的語種為基準,使接近上下限兩方面的其他語種都不會與基準音差太遠。但這個中間值可選的還是很多的,這樣北京作為首都的傾向性便體現出來了。所以最後選定以北京話為主體基礎,綜合考慮全國各地普遍發音進行修正一部分發音,綜合而成普通話。就是這麼回事。
-
4 # z山海
一、並非首都在哪裡,就以哪裡的方言為普通話!
實際上,普通話與北京有關係,但關係不是很大!
中央電視臺主持人發音是標準的普通話,並沒有北京人說話的“京腔嗲調”的衚衕味兒!
二、這要先從什麼是普通話說起。
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官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標準漢語。
看看吧,組成普通話的三個主要因素,北京只佔一個,就是這一個,也不是全部佔有。
三、雖然,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但不是完全採用北京語音,而是以北京官話為語音基礎,特別是,要加以修正北京話的衚衕味兒,京腔嗲調!
普通話標準語音主要採集地為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所以,灤平縣語音和普通話標準音是最接近的,被譽為“普通話之鄉”!
看看吧,北京也沒有得到“普通話之鄉”的稱號吧?
因而,灤平縣被國家語言工作委員會授予“普通話體驗區”稱號。
僅供參考。
回覆列表
其實在古代並沒有普通話這個概念,所謂的普通話大致上就是“官話”,1909年清朝將北京話定為“國語”也就是普通話,民國時期將南京話和北京話的結合音預定為官方語言,由於戰亂始終沒有廣泛推行。
新中國成立後,在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做了語音採集,並確定為漢語普通話,所以我們現在的普通話並不是一些人認為的北京話。
“雅言”是中國最早的通用語,也就是最早的官話,語言和文字不同,受技術限制沒有辦法留下記錄,自夏朝以來直到唐宋,中國的統治中心始終在中原以及關中地區,根據專家推測這個時期的“普通話”是以古洛陽話為基礎,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古洛陽話與現在的洛陽話有很大不同,隨著時間的推移古語已經消失。
在很長一段時間,受地域和交通的限制,“官話”都沒辦法推廣,基本上是什麼地方人說什麼話,有時候到了外地就跟到了國外一樣。在當時會說官話是非常吃香的,好比現在掌握了一門外語。
大致上可以說是統治中心在哪裡,哪裡的方言就是“官話”,比如元朝雖然蒙古語是國語,但是以大都(北京)為基礎的發音也被作為“天下通語”。
到了明朝時期南京話又成為了標準的“官話”,在很長一段時間傳入日本的漢語也是南京話,直到明治維新以後才改用北京話。清朝時期開始推廣北京地區方言作為“官話”,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後才正式確定了普通話的標準。
即便是現在,上海話或者粵語對於北方人來說也如同天書一般,即便是同在北方也有語言障礙,比如邯鄲方言一般人也聽不懂。